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生态危机,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不利影响。2023年11月,法国政府发布了新一版《法国生物多样性战略2030》,旨在阻止并扭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趋势。而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约地,巴黎将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危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挑战,形成了稳定、清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框架,并提出各种措施以保护和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本文尝试总结巴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框架,并以2022年大巴黎都市区发布的《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计划》为线索,兼顾大区层级和地方层级的生物多样性计划,同步以3个层级的空间规划为支撑,分析巴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巴黎大区行政区划示意图
来源:《2021巴黎大区关键数据》
巴黎的生物多样性框架
平衡探索:危机与潜力并存
城市环境覆盖了巴黎大区约22%的土地,是法国最大的人工化地区。自2000年以来,城市扩张和土地人工化对巴黎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威胁。好在,当前土地人工化的增速已经放缓,占比最大的农业景观(约占48%的土地)也正在向有机农业转化,森林(约占24%的土地)和湿地(约占2%的土地)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生态功能正在逐渐恢复。
进一步来看大巴黎都市区,2017年土地利用模式(MOS)研究表明,大巴黎都市区87%的地区已城市化。城市化、景观破碎化和农业集约化是造成重大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原因。大巴黎都市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外围市镇,巴黎市内主要为东西两片森林。公共绿地作为土地利用模式中的一种空间类型,在巴黎市和外围市镇、东部和西部之间分布不均,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它们是生物多样性潜在的接待场所。尽管城市化程度明显,但这些生态空间仍提供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在面临气候变化的当前,成为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的巨大潜力地区。
从大区到地方:清晰、明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
从巴黎大区到巴黎市,巴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站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巴黎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非常明显的结构特征。纵向来看,每一层级均制定了相应的生物多样性计划;横向来看,每个层级的生物多样性计划都与相应层级的各类专项规划有明确的对应关系,包括气候空气能源计划、空间规划等,在内容上考虑一致性。此外,巴黎充分研究专项内容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在生态计划、韧性战略、雨水计划、可持续食品计划、住房计划中融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巴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规划关系框架
来源:笔者自绘
大区层面,探索平衡的土地利用模式
《巴黎大区生物多样性战略2020―2030》提出4个生物多样性战略要点,希望改善所有居民的健康和福祉,使生物多样性成为经济和创新资产,并将生物多样性置于国土规划的核心,与合作伙伴一起确保恢复绿色和蓝色网络。针对“将生物多样性置于国土规划核心”战略要点,提出4方面措施,一是设定“零人工净增”路线,保护农业、自然和林地,对其转变为人工化土地的消耗设定限制,探索平衡的土地利用模式;二是鼓励社区增加对生物多样性的考虑,增加对生物多样性行动的投资,并编制社区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南;三是加强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土地规划,强调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四是呼吁在规划项目中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巴黎大区总体规划2040》于2024年9月通过了区域议会审批,即将上报国家审议。作为以环境为导向的总体规划(SDRIF-E),《巴黎大区总体规划2040》目标到2050年建成一个“零人工净增”、净零碳排放、循环型和有复原力的地区,强调要保护自然、农业和森林空间,一方面通过减少新的城市建设对生态空间的侵占,另一方面通过恢复和再自然化城市空间进行补偿。

巴黎大区的生态用地及自然公园
来源:巴黎大区总体规划
地区层面,强调蓝绿框架的连通性
大巴黎都市区与该地区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了《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计划》(以下简称为《计划》),提出了一个跨职能的行动框架,寻求参与者和参与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特别是在规划、卫生、交通、气候、能源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其目的是减少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期在2030年之前实现生物多样性的真正恢复,并确保所有居民都能享有绿色空间。《计划》围绕3大主线展开行动,一是发展和再生生态网络与相关物种;二是发展和传播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知识;三是促进生物多样性在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大巴黎都市区的发展。

《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计划》策略框架
来源:笔者根据《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计划》自绘
《大巴黎都市区国土协调纲要》则是实施《计划》的基础,其提出要使蓝绿网络成为大巴黎都市区的结构组成部分,鼓励加强蓝绿框架连续性,保护农业用地与都市农业发展,并且针对大巴黎都市区范围内湿地稀缺的特征,提出将致力于改善现有水环境,增加城市湿地,并恢复主要河道质量。

大巴黎都市区的蓝绿框架
来源:大巴黎都市区国土协调纲要
地方层面,关注地块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巴黎生物多样性计划2018―2024》提出“致力于巴黎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属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生物多样性”“将城市视为生物多样性的资产”3大主要策略目标,强调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城市和环境规划文件,包括地方城市规划、气候空气能源计划、雨水计划、复原力战略、可持续食品计划、住房计划等,加强城市开发中的生物多样性融合。
最新版巴黎市地方城市规划《生物气候地方城市规划》(le plan local d’urbanisme bioclimatique, PLUb)则将生物气候1(bioclimatique)当作一种规划方法,推广到地方城市规划的所有领域,以面对城市所面临的各项挑战。规划提出“向绿色和复原力转型的城市”“具有包容性、生产性和团结性的城市”“考虑并重视城市认同感的城市”3个目标,在“向绿色和复原力转型的城市”目标中,规划强调城市自然对生活环境和气候变化适应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重视自然益处、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发展公园和花园、恢复湿地、减少空间消耗等6大指导方针。此外,还提出了动植物、土壤、公园和花园湿地等方面的保护策略。并且,地方城市规划还设置了《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气候变化》开发和编制专题指南,旨在将有关加强自然、树木、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指导方针转化为具体的城市实践,以期建设一个更具韧性、更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城市。

巴黎市的自然空间
来源:巴黎地方城市规划
打造可持续和平衡的国土空间
去人工化土地与生物多样性友好建筑
巴黎大区内,大巴黎都市区的平均土壤不透水率为32%,而其他地区仅为7%。为了遏制土地人工化和随之而来的栖息地被破坏,《巴黎大区生物多样性战略2020―2030》中提出“零人工净增”的目标,既减少自然和农业空间的消耗,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发展,同时也允许了领土的增长和发展。《计划》则重点探讨了如何支持土地去人工化工作,通过研究量化确定大巴黎都市区土壤再净化的潜力和目标,探索对人工荒地、停车场、公共广场、学校和建筑庭院等城市地区进行再自然化的方法。
《计划》还强调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建筑开发,包括新建、更新以及改造项目,从选址到建筑物移交,在开发项目的每个阶段都必须考虑生物多样性,并遵守“避免、减少、补偿”原则。
首先,在城市规划时,避免在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进行开发活动,避免或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其次,建筑应融入生态网络,成为其积极的一部分。在地面、屋顶、墙面种植植被,形成微型生物群落,以此来补充城市中的自然生态。再次,设计应考虑野生动物的通行和栖息需求,如设置巢箱和避难所。最后,建筑物的玻璃和照明设计需考虑生态影响,减少光污染,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避免、减少、补偿”原则
巴黎提出开发项目必须以“避免、减少、补偿”(éviter,réduire, compenser, ERC)为原则,尽量避免和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法国政府于2016年制定《重新恢复生物多样性、自然和景观法》,旨在保护、恢复和增强生物多样性。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允许城市规划文件整合具有生态连续性的空间,提供了实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纳入城市开发建设各阶段”目标的工具。项目开发者有义务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对于无法避免或减少损害的,需要进行生态补偿。
增强蓝绿网络的连通性
巴黎构建了5种生态网络,分别为绿色(陆地)、蓝色(水域)、棕色(土壤)、白色(静音区域)、黑色(光污染受控区域),其中,蓝绿网络一直是连通各类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使生态功能得以维持的基础。《计划》强调了通过蓝绿网络的建设,增强城市内部及与周边地区的生态连续性,包括保护和恢复湿地、河流、绿地等自然空间。
绿色和蓝色网络
指由陆地和水生生态连通组成的生态网络,这些连通性是通过各相关地域范围内的规划或项目倡议确定的。

绿色和蓝色网络的组成部分
来源:《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计划》
具体地,从增加林地连通性、线性基础设施再自然化、交通路线融入自然、纳入城市荒地等几方面加强绿色网络连通性。
增加林地连通性是在现有区域之间重新植树造林,打造林地走廊,从而增强林地特有的种群的移动和基因流动。在大都市地区,主要存在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是大型城市公园和树林,这些地点之间联通度较弱且存在较多的物理障碍,包括公路和基础设施、人口稠密的城区等。计划对林地走廊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是面积至少5000平方米的小树林、树冠覆盖率达70%的树群或至少500米的树线,才能实现联通功能。如在巴黎东郊(Est ensemble)地区实施的“高地公园”(Parc desHauteurs)项目,使巴黎、罗尼苏布瓦(Rosny-sous-Bois)和林畔丰特奈(Fontenay-sous-Bois)相连,通过将零散的开放空间(林地、公园、运动场、分配地、废弃采石场、军事荒地和其他棕地)编织在一起,重新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公园系统。
线性基础设施的再自然化,以恢复被割裂的绿色网络。主要的线性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天然气和电力网络等,通过对基础设施周围的植被进行生态管理,使其重新具备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功能,采取天桥和地下通道等方式改善基础设施的交叉口,以减少对绿色网络的分割。同时,管理黑色和白色网络,减少夜间光照和噪音对生物带来的影响。此外,要将自然融入为主动交通方式2设计的路线中,人行道、自行车道等均可以成为促进生态网络的多功能空间,如大巴黎都市区致力于打造的大巴黎自行车路线(Sentiers du Grand Paris),作为绿化的一部分增强了城区与自然的连通性。
将城市荒地纳入大巴黎都市区绿色网络进行再自然化。城市荒地指的是城市中未被开发或利用的土地,这些地区可能因为自然演替而形成了丰富的植被和动物群落,生态多样性潜力巨大。同时,荒地是可能的实验场所,重新征收荒废土地,进行评估、监测和清查可支持地方政府开展城市荒地再自然化的实验和项目。编制荒地和其他废弃土地清单、对已确定为荒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清查,分析其在绿色和蓝色网络中的作用,以确定其作为荒地的发展潜力,以及如何开展荒地再自然化。
当前,大巴黎都市区蓝色网络状况较差。河道已严重改变和退化,无法发挥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水生环境缺乏维护,河床阻塞和河岸侵蚀现象严重,造成了存活于陆地和水生环境交界处的动物种群的减少和消失。《计划》促进水生环境和河道水文形态的生态恢复并维护水生环境,创建池塘和湿地。实施河岸再自然化项目,通过拆除围堰改善河道的纵向连续性。干预水生环境,进行定期维护和补救性维护,通过可持续管理确保河水自由流动,恢复其气候变化应对和复原能力。同时,支持建设池塘和湿地,因其位于陆地和水生环境的交界处,是特定动植物物种的家园,增加池塘将为依赖这些环境的物种提供更多可能的生活和繁殖场所。
强调生物多样性、能源与气候的协同发展
生物多样性、能源和气候之间的联动关系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前沿议题。这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地球的生态系统、维护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巴黎认为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来建设和发展城市是适应气候变化、降低生态危机风险的重要举措。衔接气候空气能源计划,《计划》提出支持将生物多样性、能源和气候联系起来的行动。
一方面,加强大规模的城市绿化行动,在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强调绿化带来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绿化行动以大巴黎都市区和地方的环境处、规划处、招商处、数字经济发展处为主导,通过在各种城市空间进行密集种植,减少不透水地面,增加植被和树荫,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绿地可以成为“冷岛”,帮助城市“冷却降温”,减少热岛效应,有效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同时,减少的不透水表面也可以降低暴雨时的地表径流,减少洪涝风险。此外,限制土地人工化、城市荒地再自然化等措施还具有减少城镇化带来的碳排、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减缓温升的重要作用,是维持生态平衡、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大趋势。
绿洲庭院
绿洲庭院(Cours OASIS)是城市绿化行动的一部分,也是巴黎市气候适应计划和韧性战略的重要实施项目。该行动旨在将城市校园改造成自然绿洲,造福附近的儿童、教师和居民。其两大目标是:
(1)创建“冷岛”以帮助减少建筑环境所滞留的热量;
(2)利用自然元素和特征创新教学方法,例如雨水收集器、木制游乐结构、柳树小屋等。

绿洲庭院案例——法国特朗布莱的巴尔扎克幼儿园
来源:《绿洲校园改造建议手册》
另一方面,强调城市能源设施的设置必须考虑生物多样性问题。城市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能源支持,例如在设施、楼宇的屋顶上安装的光伏设备,以及塞纳河和马恩河上的水力发电工程等,然而其直接导致的风险是植被潜力降低、物种迁移受阻等。《计划》强调生物多样性和能源之间的协调发展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如太阳能电池板的强光或偏振光会对昆虫和鸟类产生吸引和迷惑作用,并破坏微气候;水利发电工程必须与允许物种流动的装置(鱼类通道等)相结合等。
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工具
自然遗产的记录:生物多样性地图集
生物多样性地图集由法国生物多样性办公室(OFB)于2017年发起,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大巴黎都市地区的生态质量,从而保护和提升地区自然遗产。地图集由三部分组成:分析都市蓝绿网络;发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图景;确定物种调查计划并进行补充盘点。通过为公众和土地管理者提供监控工具和参与式调查,地图集能够记录生物多样性的时间序列变化。这些知识还有助于对该地区实施的计划和方案进行初步生态评估,促进生物多样性议题在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中的融合。
量化评估:生物多样性指数
对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是了解生物多样性状况变化的重要基础,大巴黎都市区制定了一系列指数,用于不同地区的比较研究或者长期监测对比。生物多样性指数包括2类5个指标,分别是3个潜力指数和2个知识指数。其中,潜力指数从不同角度反映该地区动植物物种的承载能力,知识指数报告观察到的特定多样性。通过对潜力指数和知识指数的结合,反映所研究地区的具体多样性、功能性和自然性。大巴黎都市区为保证各项指数可应用于大巴黎都市区和每个市镇,规定了统一的计算方法。

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指数表
来源:《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计划》

潜力指数、知识指数、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
来源:《大巴黎都市区生物多样性计划》
沟通与协同:大巴黎都市区“城市自然”网络
“城市自然”(Nature in the City)是大巴黎都市区于2018年提出的一项倡议,意在分享有关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工具和最佳实践。大巴黎都市区定期举办“城市自然”研讨会,致力于搭建基于网络的知识共享平台,将地方民选代表和技术人员聚集在一起,围绕城市中的自然和农业问题进行探讨,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例如,关于推广生物多样性纳入城市开发的行动研讨会中,地方政府向合作伙伴分享有关各种工具和计划的最新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城市标签、生物多样性友好建筑等。目前已经举办了11场研讨会,选题围绕城市中的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绿化策略、食品系统和居民福祉等关键议题。
注
1这一概念多用在建筑设计领域,主要是指利用环境优势优化建筑设计,减少对生态的影响,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的舒适度。
2指利用自己的力量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交通方式,包括步行、骑行、跑步、轮滑等,旨在为居民创造锻炼身体的机会。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作者简介
王继萱
现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香港、巴黎全球城市跟踪研究等工作。
时 寅
现为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全球城市趋势跟踪研究等工作。
你“在看”我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站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巴黎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