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理解昨天的城市遗产

【学术分享】理解昨天的城市遗产

王军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讨论“今天的城市,明天的遗产”,隐藏着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面对昨天的遗产”。今天的城市应该是昨天的遗产符合逻辑的延伸。首先,就要理解中国城市“昨天的遗产”,理解其独特的营造传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一是规划布局极具整体性,二是基于人的尺度,三是快速建造。其规划布局的整体性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体现,基于其固有的时空观和宇宙观,这是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观象授时是以地平方位为时间的“刻度”,在东南西北测定了春夏秋冬,由此衍生东南西北即春夏秋冬、时间与空间合一的观念,时间赋予不同的空间不同的人文意义,它们统属于哲学上的“道”,成为规划布局的依据,因而呈现极具思想性的整体形态。古代城市不同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是基于步行者的尺度,城市的多样性得以孕育。由于采用了模数化的设计与建造方法,从房屋到院落、街坊、城市,有着统一的规划设计标准,能够大规模快速建造。这些是讨论“今天的城市,明天的遗产”不能忽视的文化背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历史的视角。

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发生之后,随着机械化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小汽车的流行,人类造出的城市已不再基于人的尺度,小汽车交通形塑了宽大的马路、街坊,以及购物中心大型化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城市,步行面临消失的危险,城市生活的多样性遭到压缩,功能分区的单一化使城市失去活力。巴西利亚以这样的模式建造,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更多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确实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总是会引起人们复杂的情感与思绪。反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城市发展,舶自工业化国家的“大马路+大街坊+大型购物中心+小汽车”的建设模式渐成主流,中学受西学冲击,其内在的时空观和宇宙观已鲜有人能知,不再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大规模、快速化的城市建造得以持续。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建设的深圳,迅速成长为拥有上千万人口、人均GDP直追发达国家水平的城市,是人类城市史上的奇迹。在中国快速城市化时代,人类的城市化率超过50%,更加突显深圳的意义。如何挖掘和展示深圳所见证的中国城市化的内在价值及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拥抱世界、追赶世界潮流的激情与精神力量,梳理并保护其重要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研究的课题。
刊载于《城市规划》杂志

2024年第12期 年会学术对话栏目

【学术分享】理解昨天的城市遗产

今天的建设&明天的遗产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学术分享】理解昨天的城市遗产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术分享】理解昨天的城市遗产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理解昨天的城市遗产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