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用时间串起图像:

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曹天成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教授


近日收到北京画院研究员赵琰哲博士新作《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已经十三年,这期间不断在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和顶级专业刊物上见到赵琰哲博士的大名,往日的小师妹已经成为当今美术史论研究领域的翘楚,抚今追昔,既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感到汗颜,也为师妹的勇猛精进感到由衷的高兴。


得益于康雍乾三代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系统、完善的人才管理办法和严格的创作、品鉴、收藏制度,清代宫廷绘画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概括而言有四个特点:首先是作品数量巨大;其次是应用场景广泛;第三是创作题材丰富,第四是绘制技艺精良。但是非常遗憾,受到历史悠久的文人画理论的影响,在现当代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写作中,清代宫廷绘画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鲜少全面、客观的认知与评价。可喜的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以来,在以杨伯达、聂崇正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努力下,清代宫廷绘画在档案解读、资料整理、作品分析,以及研究视角、写作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产出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大幅提升了相关议题在学界的影响力。以此为背景,《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显然是这种努力的最新进展。


基于“中原的时间”、“西洋的时间”、“满洲的时间”、“自我的时间”、“国家的时间”、“古今共时”、“时空合一”等七个主要章节,赵琰哲博士打破中国古代绘画研究以题材为边界的认知范畴,把庞杂繁多的视觉作品纳入一个宏大而井然有序的话语结构中,从感知四季时序、把握宇宙运转的角度开拓出崭新的叙事空间。其中既有中西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多元民族文化的交织与进化、政治理念的建构与表达、日常生活的起伏与变迁,也有自然与社会、国家与个体、视觉与精神、中心与边缘的博弈与对话……小我与大我、微观与宏观,大千世界,不一而足,阅读这种美术史写作不啻享受一场流光溢彩、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


一部美术史作品能否写出新意,一般有三个路径:一是新材料,老方法;二是老材料,新方法;三是新材料,新方法。就像史学大家傅斯年先生所说的那样,“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第一条路相对比较容易走,只要掌握足够新鲜、权威的材料,循规蹈矩的写,也能吸引大家的关注。第三条路既要千方百计获得新材料,又要绞尽脑汁运用新方法,最难走。第二条路看起来比较好走,但实则非常考验写作者的水平,因为他既要有大量的坐冷板凳的积累,又要有的一定的胸襟、胆识,再加上一点巧劲儿。


据此判断,赵琰哲博士的《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显然属于第三类。“时间”既是一个精彩的切入点,更是一条清晰而有力的线,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材料、不同场景的图像串联起来,勾画出另一种知识图景,这不仅裨益于清代宫廷绘画研究,对当代美术史研究与写作也能提供启发。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清 弘历 御笔开泰说并仿明宣宗开泰图 轴 纸本设色 127.7×63厘米 1772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清 郎世宁 海西知时草 轴 纸本设色 136.6×88.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清 金昆 程志道 隆福安 冰嬉图(局部) 卷 绢本设色 35×578.8厘米 故宫博物院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清 佚名 是一是二图 屏条 纸本设色 92.2×121.5厘米 故宫博物院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清 徐扬 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局部) 卷 纸本设色 48.9×1342.6厘米 1761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清 弘历 仿倪瓒狮子林图 卷 纸本水墨 28.3×392.8厘米 故宫博物院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相关链接:

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


Art & Heritage

美术遗产

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美术    考古

建筑    遗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用时间串起图像:读《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有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