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公路是一种以服务游客旅游出行为主要目的,将各类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同时具备交通功能与旅游服务功能的特殊公路。比如,去年底通车的海南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就串联了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等多个自然保护区。位于黄山脚下的安徽“0532”旅游公路,则串联起宏村、西递等多个古村落和自然景点。
旅游公路的建设,不仅注重道路的通行能力,还强调沿线的景观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广州从化最美旅游公路示范段的规划设计中,还组织开展了设计竞赛,邀请多家高水平设计团队共同出谋划策,打造空间环境。
中国公路学会近期发布了《旅游公路设计指南》,对通景区型、目的地型和复合型旅游公路等各类公路的技术标准给出明确要求。此外,还对慢行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景观与环保系统、信息与管理设施系统等进行了详细规划,比如对观景台、停车点的规模设计,以及路域景观和绿化设计等提出技术要求。《指南》自2015年1月6日起实施。
近日,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布了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名单,涵盖 35 个精品项目,不仅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旅游出行体验,还探索出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文旅产业的繁荣。
总长约466公里的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是海南继环岛旅游公路之后的又一条旅游公路,途经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亚市等9个市县。两条旅游公路一道,构成了海南旅游公路体系的内外双环,其间26条连接线,让双环相互呼应,山海自在联通。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2024—2030年)》印发实施后,构建起外围支撑、内外连通、内部交通3个交通体系。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是内外连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联系国家公园内部多个片区与周边社区,又承接从外部进入国家公园的游客,为其提供更为丰富的旅行体验。
公路选线坚持生态性、地域性、低干预、低维护原则。沿既有交通走廊布线,既能节省工程造价,又能减少对热带雨林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串联起山水林田等多种景致,不同路段各显独特风貌:傍水而行,水库氤氲的雾气弥漫山峦。旅游公路途经松涛水库等6座水利工程,以注重水源保护为前提,形成水库风情画廊。依田而过,田园风光相伴雨林。
温岭滨海精品旅游公路长度为37.3公里,由一、二级公路标准的省道和四级公路标准的农村公路组成,将山海风光、生态古韵与活力时尚完美融合,是一条名副其实展示温岭独特魅力的东海诗画之路。
该公路持续建设提升沿海绿道通景公路,既解决周边群众出行难题,又显著改善了当地旅游旺季拥堵问题,使石塘这一“养在深闺人不识”的“东海遗珠”,转变为游客逐年翻番的“东海好望角”。
石塘半岛交通环线正式形成,不仅提升了当地交通的便利性,还连接起石塘多处风景名胜,成为推动全域旅游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中有1.5公里为涉海路堤,被称为“海上公路”,在设计上采用路基透水管涵形式,最大程度不影响原有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实现公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公路沿线设置4个公交站、29条公交线路、9个24小时汽车维修点,并结合高峰时期应急需求,不断提高交通网络衔接效能。同时通过设置慢行系统和智慧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游客出游便利性与体验感。
山西省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是山西“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中太行板块的重要支撑。它以“快进慢游”为核心规划思路,致力于将太行山区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旅游通道。
在路线规划上,公路贯穿山西东南部太行山区,途经晋城、长治、晋中、阳泉等市,总里程达 1300 多公里。它以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黄崖洞、太行水乡等众多知名景区为节点,巧妙地将散落的景点“串珠成链”,让游客能够一站式领略太行山区的壮美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
设计理念上,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巧妙利用地形地貌,将公路融入山水之间,实现路与景的和谐共生。同时,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沿途设置了许多体现太行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景观小品和观景平台,使游客在行车途中能深切感受到太行文化的独特魅力。
配套设施规划也十分完善。公路沿线设置了充足的停车区、服务区、露营地等,满足游客的休息、补给和住宿需求。服务区内不仅提供基本服务,还融入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展销、民俗文化展示等功能,丰富游客的旅行体验。此外,还规划了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方便游客以慢行的方式亲近自然,深度感受太行山区的美景。
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旅游公路是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意义非凡。它打破传统公路概念,将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新疆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
线路规划上,该公路全长340多公里,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北疆旅游通道,让游客能便捷地往返于北疆两大重要城市,同时深入领略沙漠的独特风光。
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自然与人文因素。为保护沙漠生态,建设过程中采用多项环保技术,如固沙措施、生态隔离带等,最大程度减少对沙漠生态的干扰。沿途还融入了新疆的地域文化,设置了多个具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特色的景观标识和观景平台,让游客在欣赏沙漠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新疆的多元文化。
配套设施方面,公路沿线设置了多个服务区和停车区。服务区除提供加油、餐饮、休息等常规服务外,还设有旅游咨询点,为游客提供周边景点信息、旅游线路推荐等服务。停车区则分布在风景秀丽的路段,方便游客随时停车拍照,欣赏沙漠日出、沙丘光影等独特景观。公路还预留了自行车道和徒步道的建设空间。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南日报、浙江公路与运输、黄河新闻网、石榴云等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交旅融合,诗与远方丨旅游公路如何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