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作者:李天宇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石器时代变革:鸽子山下的古人

鸽子山遗址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南50余公里的青铜峡市,在青铜峡市区以西20公里的地方,整体环境属于戈壁地区。


在距今数十万年的中更新世,这一区域地壳断裂,地下水在鸽子山周边涌出形成了泉眼。在距今1.2~1万年之间,古人类在这些泉眼周围繁衍生息。而这个年代正巧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阶段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鸽子山地下水(作者自摄)  ©清源文化遗产
与常见的新石器时期或年代更晚的考古遗址不同,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缺乏改造地层的能力,因而留下的遗址数量相对比较少。特别是宁夏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大部分地区受风的影响,地层混乱或仅剩裸露基岩,更加无法开展考古工作。鸽子山因为泉水润湿了周边地表,沙子在风的搬运下逐渐粘附在泉眼周边,在地表形成了考古学上名为“残丘”的土包,幸运地保留下了原有的土壤和旧石器时期的文化地层。鸽子山遗址也因此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残丘(作者自摄)  ©清源文化遗产

那么鸽子山古人为什么会在12000年前迁徙至此?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和这些白黄色的小花有关,它的名字叫——仙女木。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推动转变的必然轮回:气候剧变之新仙女木事件

时间倒退13000年,彼时的地球正处于距今最近的一次冰川期——末次冰期的末尾,虽然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仍然比现在低了近20度,但随着冰期接近尾声,全球的气温也开始了缓慢的回升。


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断的将来自赤道的温暖海水运送至北冰洋,给北美大陆带去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充沛的降雨。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气温的回暖使得冰封了数万年之久北美洲冰川逐渐消融,而在高大的冰川身后,则是当时最大的淡水湖——阿格西湖【Lake Agassiz 存在于冰河纪末期,曾经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现今加拿大的温尼伯湖(Lake Winnipeg)和马尼托巴湖(Lake Manitoba)是它的残余。阿格西湖也是由冰川融水形成,由于未融化冰川的阻隔,在低洼的山谷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鼎盛时期的阿格西湖面积达到44万平方公里,据推算,阿格西湖的储水量大于地球现存所有淡水湖的储水总量。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随着温暖气候的延续,在距今约12800年,一声巨响之后,阻塞湖水的冰川大坝决堤,阿格西湖数万亿吨的淡水顺着下游河道一路涌入大海。巨量的淡水导致了北冰洋和北大西洋海水盐度下降,彻底阻断了北大西洋暖流,使得北美洲失去了温暖气候的来源,再次回到冰封的状态。阿格西湖持续的淡水注入导致北大西洋暖流迟迟无法恢复,北极圈的冰盖开始大面积向更低纬度的地区发育,它们大量反射阳光,使得寒冷情况进一步加剧。


仙女木原本生长在寒冷的北极苔原,然而随着全球温度的下降,这种黄白色小花不断向南,扎根在原本不属于它的温暖土地上,并最终掩埋于这个时期的地层中。今天的地质学家把这一全球变冷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仙女木

仙女木是北极地区的一种植物,学名为Dryas octopetala,为蔷薇科仙女木属的植物。如今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高山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等地,常生长于海拔2100米至2300米的高山地区。

仙女木喜冷,通常会随着寒冷天气的南进而向南扩张,因此科学家们把它作为寒冷气候的标志。

仙女木是记录地球气候变化的活化石。科学家在北大西洋地层发现了大量的仙女木花粉,表明当时的欧洲就像极地一样寒冷。地球已经进入了3000多年的暖间冰期。因此,人们用“新仙女木”来代表冰河时代最后一次寒冷事件。

根据现在的地质学证据,在新仙女木事件最初的10年,全球的平均气温就下降了8度,在高纬度地区,平均气温甚至在短短3年下降了20度之多。这种降温不同于现在持续几天十几天的冬日寒潮,新仙女木的气候剧变,持续了整整1300年。


新仙女木事件影响的核心区域在北美和欧洲,但随着海洋温盐循环遭到破坏,全球气候都受到了影响。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迁徙与定居:泉边生活与审美追求
让我们把视线移回宁夏,在远离事件影响核心的贺兰山地区,低温的威压在这里已经不明显,但随着气候变化,这里已经经历了持续数年的干旱。原本分布在腾格里沙漠中水草丰美的大型绿洲湖泊全部干涸。

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古人为了寻找水源,不得不开始向南迁移。人们艰难的跋涉在贺兰山间的旷野上,终于在鸽子山脚下发现了依旧涌出泉水的小型绿洲,于是他们决定定居下来,建立新的驻地。考古工作者在鸽子山发现了旧石器时期的尖状器,这些相对精致的打制石器的原料产地大多远离鸽子山,这成为了这些古人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由其他地方迁徙至此的关键证据。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 来源:青铜峡文物所微信公号《宁夏考古百年  第二期: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


考古工作者还在鸽子山泉眼周边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这向我们展示了这些旧石器时代古人,在面临环境改变时的生存方式。日益严酷的气候伴随着环境承载力的下降,人们逐渐发现,原本随处可见的普氏野马和普氏原羚等大型动物变得难以寻觅。他们只好把目光转向此前不感兴趣的狐狸、兔子等小型动物。在好不容易狩猎到大型动物时,他们则会将猎物整体带回营地,而不再像食物丰沛时那样,在狩猎地点分割猎物后,只带回肉量和油脂丰富的部位。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 来源:参考文献【9】


在鸽子山的泉水旁,人们也精心建设这来之不易的营地,他们在空地上挖掘坑洞建设火塘,用以取暖、加工熟食,或将潮湿的地面烤的温暖干燥一些,以便让自己睡得舒适一些。虽说在10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得到了使用野火的机会,但在考古学的评价体系里,鸽子山发现的这种经过挖坑围石构建的结构性火塘,才是证明古人有意图的控制用火的最坚实证据。更重要的是,考古学家在营地还发现了20余处疑似建筑柱洞,这表明古人可能在这里搭设了棚屋,用于遮蔽风雨或储存食物。这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建筑类遗迹,为我们展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古人的生活方式。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 左上:青铜峡文物所微信公号《宁夏考古百年  第二期: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 ;

右上: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提供;

下表: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微信公号《高星: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


拥有了安定的居所,鸽子山的古人也开始了对美的追求,他们在鹿的牙齿上划刻线条,制作出了世界范围内最精致、刻划纹饰最复杂的鹿牙饰品。不仅如此,他们还制作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鸵鸟蛋壳串珠,串珠直径仅有1.2毫米,中间孔洞只相当于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这一发现刷新了现代人对旧石器时代人类加工微小物品能力的认识。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 左:参考文献【11】;右: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公众号《【学术研究】记宁夏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考古》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转变生存策略:从目光瞄向植物种子开始

不要忘记,刚刚描绘的舒适并充满追求的生活图景,是在新仙女木时期恶劣气候的背景下展开的。回到生存问题本身,不仅仅是动物数量减少,许多植物也开始变得矮小,此前已经进入人类食谱的野果与块茎植物的产量骤然下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鸽子山的古人只好更多的选择不易收集的植物种子来填饱肚子。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 青铜峡文物所微信公号:《宁夏考古百年  第二期: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 
考古学者在鸽子山距今12000年的地层中在发现了20多种,3万多颗炭化的植物种子,这里就包含了小麦族的种子。这些现代小麦的祖先有着更加坚硬的外壳,想要破壳利用其中地淀粉和蛋白质,研磨显然是比打砸更正确的方式。考古学者在相同地层和地面上发现上千件石质磨盘和磨棒,这些加工更加精细的磨制石器的诞生,不仅帮助12000年前的古人从植物种子中摄取营养,也证明他们默默地走完了长达2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进化之路,迎来了崭新的新石器时代。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 左上:参考文献【7】 右上:青铜峡文物管理所提供;下:石磨盘与石磨棒(作者自摄)
鸽子山古人拾起的不仅仅是一颗颗植物种子,更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火种。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石器时代的古人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看向了大地上的种子。而这些看似微小的种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辉煌的农业文明,奠定了人类发展的基石。之后的岁月里,人们不断发展,从采集到简单的农耕、再逐步演变成了复杂多元的文明形态。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图/来源:作者ai自绘

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在距今10000年前,鸽子山的古人为什么离开了这片土地。他们是被其他部落征服走向了灭亡,还是迁徙到了更加适合生存的地方,这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文明进化的种子已经种下,它不仅孕育了食物,更孕育了人类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鸽子山的古人绝对不知道,从他们迫于无奈,将目光瞄向了植物种子的那一刻起,让人类找到了唯一正确的道路。


致谢

感谢青铜峡市文物管理所、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


项目名称:鸽子山遗址保护规划

起止时间:2024年3月至今

项目承担方: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综合二所

项目组成员:王麒、李天宇、庄宇晨、倪尕沐浦、吕妍、徐世超、陈彬彬

项目进度:地方评审





参考资料(向上滑动查看):

[1] 王惠民、余军,《青铜峡鸽子山遗址调查报告》,《宁夏考古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

[2] 中美联合考察队,《宁夏鸽子山盆地考古报告——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内涵及解释》,1996年。

[3王惠民、彭菲,《2013年宁夏鸽子山遗址调查报告》,2013年。

[4余军、董宏征,《宁夏鸽子山遗址史前人类的石制品生产工具》,《宁夏画报》,1999年02期。

[5盖培,《谈谈细石器一词的涵义》,《20世纪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11—12,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02年。

[6] 郭家龙、王惠民、彭菲,《宁夏鸽子山遗址发掘旧石器时代末期遗存——发现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过渡现象》,《中国文物报·文物考古周刊》,2015年第2340期。

[7] 彭菲、郭家龙、王惠民、高星,《宁夏鸽子山遗址再获重大发现——首次在西北沙漠边缘区建立了晚更新世末期到全新是早期的年代序列,为这一地区史前人类活动及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中国文物报·文物考古周刊》,2017年第2516期。

[8] 郭家龙、王惠民、乔倩,《宁夏鸽子山遗址考古新发现》,《西夏研究》,2017年总第30期。

[9] 张双权、彭菲、张乐、郭家龙、王惠民、黄超、戴静雯、张钰哲、高星,《宁夏鸽子山遗址第 10 地点出土动物骨骼的埋藏学初步观察》,2019年第38卷(网络版)。

[10] 王惠民、郭家龙、张艳玲、黄金成、彭菲、高星,《生态视角下宁夏鸽子山遗址尖状器的形态与功能》,《人类学学报》,2019年第38卷第4期。

[11] Yue Zhang、Luc Doyon、Fei Peng、Huimin Wang、Jialong Guo、Xing Gao、Shuangquan Zhang,《An Upper Paleolithic Perforated Red Deer Canine With Geometric Engravings From QG10, Ningxia,Northwest China》,《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2022。(古脊椎所等发现具复杂刻划纹饰的旧石器时代鹿牙艺术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作者:李天宇

清源(北京)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有限公司 

综合二所项目负责人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学士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赵诗咏,审核:李建芸、张荣、王麒。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新仙女木事件下的人类抉择——鸽子山下的古人从搜索狩猎走向采集农耕 | 遗产撷英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