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2024年11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要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人口问题。近期的人口负增长只是人口规律转变的表象之一,实际上,中国正面临一系列长期累积且复杂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已连续30年低于人口更替水平,“90~10后”比“60~80后”减少了1.5亿人。

人口问题也在倒逼空间规划对人口规律做出更精准的把握。需要理解人口规律的变化,及其变化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方能探索出准确有效的人口预测思路和方法。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构建分析框架,通过梳理中国1949年以来的发展环境、发展逻辑与人口规律的变化过程,探讨规划逻辑和人口预测方法的演变,并提出转型方向。

1

如何认识人口规律?

马克思认为“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这意味着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发展环境及其对应的发展逻辑共同塑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人口规律。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口规律的社会性将不断增强,虽然人口的自然规律(生物学上的出生和死亡仍然存在,但是其作用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是人口规律历史性、社会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基于上述原理,本文构建了“发展环境-发展逻辑-人口规律-规划逻辑-人口预测的一致性”的历史性分析框架(图1,着重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规律的演变及其与发展逻辑、规划逻辑、人口预测方法的关系。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图1 | 人口规律和人口预测的历史性分析框架

2

历史演进:人口预测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方法

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是在高度“时空压缩”的背景下进行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逻辑经历了多次剧烈变化,这也导致我国人口规律发生多次结构性转变(表1,图2)。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表1 | 1949年以来人口预测的思路与方法随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逻辑和规划逻辑相应转变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图2 | 1949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和老龄化程度的变化

资料来源:全国普查数据和抽样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自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平台。


2.1 计划经济时期:人口预测

服务于国民经济计划和重点项目建设


这一时期发展环境内外交困,发展逻辑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核心。人口规律展现出人口增长和迁移都随着国民经济计划和工业项目建设的空间落位而变化的特点。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指令会直接引起人口的空间流动。例如,“三线建设”引起大规模人口空间流动。

规划学者也在探索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城市人口预测方法。预测方法以“职工带眷系数法”“劳动平衡法”“劳动比例法”等为主,服务于工业城镇的建设。


2.2 经济体制探索期:人口预测

服务于控制人口有计划地增长


这一阶段,“人口负担论”一度成为主流,人口过剩被视为经济发展的障碍,计划生育政策不断收紧。城市规划中人口预测工作体现出计划控制的思路,人口预测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标准生育率法”“固定出生率法”等方法出现,按照计划生育政策控制的生育率来预测城市人口。同时,强调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


2.3 发展的加速扩张期:人口预测

服务于发展的加速和用地的扩张


199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首次降到了2.1的更替水平之下,且从此以后一直低于1.8。这意味着每对夫妇平均生育的孩子数不足以维持现有人口规模。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惯性,我国仍然维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量和充足的劳动力供给。

在“人口红利”和经济快速增长背景下,规划逻辑转向“增长主义”,人口预测基本形成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对应的思路,并实质上从“以人定地”逐渐转变为“以地定人”。部分城市认为城市规模“大”是“荣耀”,通过对人口规模的过度估计以获取更多的建设用地指标。1980年代初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人口规模预测值普遍偏小,而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片面追求人口多的倾向,这一现象也恰恰印证了上述问题。


2.4 发展的深度转型期:

人口预测思路亟待转型


2012年末,我国适龄劳动力总量出现了近三十年来的首次下降。不止于此,当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人口再生产惯性消失时,人口问题就会逐渐暴露。老龄化、少子化叠加上过去三十年的总和生育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我国已然陷入低生育陷阱。加速扩张期的发展逻辑已不适应新发展环境,规划逻辑和人口预测需突破路径依赖

3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及其反映的问题

当前许多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存在对人口增长的乐观预测倾向,这种预测偏差主要源于沿袭过去快速城镇化的思路,未充分考虑人口规律转变对发展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我国的规划实践中,这种人口预测偏多或各县市“人口指标竞争”的情况普遍存在。

A省的国土空间规划预测典型反映了这一问题。该省选择性忽视人口负增长和低生育率的现实,沿用高增长参数进行预测,甚至主观调整数据以达到既定规划目标。这也暴露了当下规划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忽视人口规律已发生结构性转变,仍将人口规模简单视为用地规划的因变量;错误将人口减缓与经济衰退划等号,未能理解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未认识到人口预测应从被动依附规划逻辑,转向主动引导战略制定和资源配置。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旧有的扩张型规划逻辑(图3)与当前发展环境严重错位。人口预测的失效根源并非预测方法的问题,而在于其依附于已失效的规划逻辑,未能确立“主体性”地位。必须认识到转型的必然性和突破路径依赖的必要性,才能纠正上述认识误区。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图3 | 加速扩张期的发展逻辑、规划逻辑与人口预测

4

深度转型期的人口规律与人口预测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环境和发展逻辑已在全面转型,人口发展也进入深度转型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和趋于稳定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但是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情况,其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逐渐实现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人口发展规律的同时性转变,我国是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从人口高速增长到减速停滞的历史性转变。老龄化与少子化加剧、劳动力减少、人口对发展的约束性和对应性不断加深,给未来发展中的代际平衡、经济结构转型和城乡人口结构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人口规律的转变也在倒逼发展逻辑的转型,只有找到与当下发展的整体环境相匹配的发展逻辑,才能真正带来最优的发展结果。新发展逻辑同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问题,下文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结构性地阐释深度转型期的新发展逻辑(图4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图4 | 深度转型期的发展逻辑

整体性地理解了新发展环境下的新发展逻辑和人口规律,会有对人口的新认识:人口不是建设用地总量的因变量,也不仅是以往人口演变趋势外推的自变量,人口预测是人口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与结果的统一。人口预测和规划战略要形成相互促进的“同时性”逻辑,主动引导土地利用、公共服务配置等规划方案,而不是继续被动地依附规划逻辑。

思路层面:从“规模优先”转向“趋势与结构优先”。重视对人口年龄结构、就业人口分布等的细致分析。强调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精细化预测,在省域或市域的宏观规划中,应高度强调人口预测对于功能分区的引导。对于重点片区的规划,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结构预测,以应对各片区发展面临的特定问题。

方法层面:人口统计要从“抽象总量”转向“精细描摹”。人口统计和指标要能够更好地表征发展中的重点和弱势群体。增强人口统计和统计指标对目标人群的表征水平,综合运用新技术手段解决过去人口预测难以精细化的问题。改进统计口径,特别是在城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变化的表征上引入更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综合考虑人口与社会经济要素的动态耦合关系。

5

结语与讨论

文章聚焦于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将其置于中国社会转型与发展的整体环境中分析。这并非是笔者有意将人口预测问题复杂化,而是社会现实的整体性和关系性导致了人口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相关性,所以文章同时阐述了当前我国发展逻辑和规划逻辑的路径依赖和亟待转型的现实困境。这也是当下发展改革(包括城市规划与规划研究所面临的“整体性困局”的集中体现之一。

面对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系统思维,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中央文件也多次提到要以整体性思维破解改革深水区的难题。换言之,前述的“整体性困局”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整体性困局。

当前现实中人们的各种争执,例如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中的很多争执,很难有结果,甚至在现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上,争论的各方都没有错。因为,都是“局部性立场”,即局部一致性。只有能够转向整体性思维,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整体性思维,从本体上都意识到一切性质都是特定关系下的一致性关系,条件变化(关系变化),性质、事物就可能变化;从而,二者在认识论上都以关系为核心,强调一切既有认知在新的条件下需要重新确认一致性,且一致性的确认永远都是在关系中和随着关系动态变化的局部所构成的整体中;进而,转向基于同时性逻辑的、从现实事物的关系切入的、将问题置于整体背景中分析的方法论。虽然,思维方式的路径依赖比发展或规划逻辑的路径依赖更加难以突破,但是,只有不断批判性地反思自身所秉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向社会现实敞开自身,才能够发现真问题,也才有机会解决真问题。

本文撰稿:陈弘正  王红扬



原文介绍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一文已在知网首发

【doi】10.11819/cpr20241715a

陈弘正,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红扬,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本文通信作者。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Bmesx2FU7k2ASDM8EnLlYYp3MSIbDcdr-gRjOF790Sn1LKMeDjXnavapTq-iKyyQc4YnELFl2XQuSyd3HOnbzNoub6fSwve-hi2DKoOtlrRZEE_NXCViEw7MpKRCIMcFFT4CetD-TjUiCPSZVhLhFgKXVARHkEda0p-jy_KR6zX0uDBiaostrDoMuGNXZvB&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人口预测问题——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