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德国城市规划大师G. 阿尔伯斯教授的生平经历,并引介其专著《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来阐述一些他的学术思想。阿尔伯斯的一生为规划教育事业和学术研究而努力,对德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是一本简明扼要的规划引论书,其中辨析了一些重要的规划概念,并阐述了战后70-80年代德国城市结构调整背景下,一系列法律、政策、市场、规划配合来实现社会公平和城市改善的方法。对当下转型期的中国城市规划而言,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文章希望通过介绍阿尔伯斯的生平历程、著作引介,并提炼德国城市重构过程中的理念精髓,为国内学者和规划的政策研究者提供了解德国规划发展的窗口。
关键词:G·阿尔伯斯;城市规划;历史过程;理论与实践;德国;工作方法;城市发展;
Gerd Albers
2015年1月31日,德国Gerd Albers(1919-2015)这位享誉欧洲的城市规划师、思想的耕耘者、德国规划教育的先辈与世长辞,藉此,本文对阿尔伯斯的生平简要的介绍,并引介其一本专著《城市规划实践与理论概论》[1],表达对他本人及其规划工作的敬意,传扬他对规划工作持之以恒、躬耕不辍的精神,并尝试挖掘其作品中给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一些启迪。
阿尔伯斯1919年生于德国汉堡,比我们熟知的Peter hall爵士年长13岁,比简·雅各布斯小三岁,属于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家乡汉堡,是一座充满着灵感的城市,这座城的生动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后来他的回忆,自己14岁的时候就对汉堡的结构布置十分感兴趣。青少年时期与这座城市所建立起来的的联系,对他后来从事以城市为重点的研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他的高中时期,汉堡有很多著名的电影演员,比如格林德根斯·古斯塔法。阿尔伯斯最初被生动而炫丽的电影场景打动,希望自己成为一名荧幕场景设计师,成为像卡斯·帕奈尔一样的角色,但战后的大学教育引导,让他走向了真实生活的设计,而不是电影或者戏剧[2]。
德国汉堡
1937年阿尔伯斯18岁高中毕业,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受战争时代的影响,他没有办法选择去大学念书,而是去海军服役,直至1945年战争结束。1946年战乱平息,27岁的阿尔伯斯来到了汉诺威工业大学跟随Astas学习建筑。无独有偶,转一年通过美国友好服务会(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他得到机会去美国参加研讨会,展开学术交流,并接受芝加哥伊利诺伊斯理工的联合培养,从此之后,阿尔伯斯的职业轨迹开始改变。
到美国后,他的老师是鼎鼎有名的密斯·凡·德罗和路德维希·希伯·塞默。实际上,当他踏上美国的土地时,规划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现代城市规划肇始于1830-1850年工业化长足发展的英国和法国。美国规划学术课程最早于1909年在哈佛大学开设,而此时期的德国已经开始有规划实践和著作产生。在二战以前,德国的学术影响力是十分强大的,一直从1870年横扫世界至1950年左右,比如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最早出现在德国,二战爆发也侧面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强大。美国从1909年到1935年,历经一战、经济萧条、新政等,经历了很多的规划实践,开始只有哥大哈佛大学开设规划课程,1935年开始MIT、康奈尔也陆续开课,阿尔伯斯就读的伊利诺斯理工大学是1945年才开设规划硕士课程。十分幸运的是,二战的战火并没有烧到美国本土,因此城市的建设、规划的发展并没有因此停滞,1945年后,城市逐步进入消费经济社会,规划逐渐制度化,并出现芝加哥学派。
美国规划时间线节选 作者整理
来源: Scott Campbell, Planning History Timeline: a Selected Chronology of Events[3]
据阿尔伯斯回忆,[4]他在美国接受的教育是十分教条的,却也给他明确的城市概念。回到汉诺威后,他所做的论文就是关于汉堡rotherbaum 的城市问题。毕业后的1950-1952年,他开始跟随Werner Hebebrand[5]学城市设计,Werner Hebebrand曾经提出过car-friendly city的城市设计模型,研究住区的组织模式。
car-friendly city 来源:Google
在偶然的机会中,建筑规划师Max Guther[6]工作室寻找助手,Hebebrand 就把他引介给了Max Guther. Guther是非常有功绩的建筑规划师、教授、教育家。他曾在Tire做规划处主任主任,后来成为达姆斯塔德的总设计师,并在达姆斯塔德的高校任教。在这段跟随Guther的日子里,阿尔伯斯除了参与项目外,还到慕尼黑亚森理工读博,并帮Guther做工作,出任达姆斯塔德的规划局长。1961年,慕尼黑工大邀请Max Guther帮助组建规划课程,调整原来建筑系的结构,然而Guther事务繁多,并且已经在达姆斯塔德的学校有很久的积累,所以阿尔伯斯被指派代替他出任慕尼黑工大的建筑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重建课程结构。阿尔伯斯曾经回忆说:“在工作之初,我觉得那份工作似乎不适合我,因为我在美国学的规划是十分有限的”。然而事实证明,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后,阿尔伯斯在规划教育和学术研究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慕尼黑工大的规划课程在调整后不再仅仅局限在城市设计,更加侧重研究城市区域与规划的问题,还涉及尺度很大的城市地区。出任校长后,阿尔伯斯还与几名同时期的教师组建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和汉堡·哈尔堡工业大学,并探索教授空间规划“spatial planning”的课程。东西德统一后,这位大师又投身到东德地区建筑规划专业教育的重建工作,组建柏林魏森湖新艺术学院和德雷斯顿生态空间发展学院。阿尔伯斯这位伟大的规划教育学者兼规划师获得了非常多的荣誉。
他曾获得巴伐利亚杰出贡献奖、汉堡市议会弗里茨·舒马赫奖、德国城乡规划协会最高贡献奖、卡尔斯鲁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奥地利维也纳卡米诺·西蒂奖、英国城市规划皇家学会荣誉会员、德国联邦贡献十字勋章,是国际区域与城市规划协会的重要创始人和成员,2001年,为纪念阿尔伯斯教授的贡献,国际区域与城市规划协会决定设立阿尔伯斯出版奖,至今已颁奖9次。1975 -1978阿尔伯斯担任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主席, 1985-1991年担任德国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协会主席。阿尔伯斯还是德国城市规划众多学术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改革开放以来,阿尔伯斯与中国城市规划界建立了友好联系,曾于1 9 8 6 年访问中国,是吴良镛先生的老朋友。
战后柏林
阿尔伯斯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规划学术思想轨迹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说是理论功底深厚,著作等身,其中很有影响力的是1975年发表的《城市规划发展线索,理念、论点、陈述(1875 -1945):文献和解释》[7],1984年发表了《城市规划发展线索1945-1980》[8],2008年发表的《西欧1945 年以来的城市规划: 文献和解释》[9],当然,限于他用德语写作,二战后英语的势力迅速扩大,以至于很多文献我们没有机会阅读。
城市规划发展线索,理念、论点、陈述(1875 -1945):文献和解释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概论》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1988年,阿尔伯斯时年69岁,从业将近40年,虽然并不是他最为核心的作品,但是从他的履历和研究功底我们可以大概猜想,这本书应该是驾熟就轻的概要式阐述。
规划的理论是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的,不同的时期会出现不同的时代问题。德国的二战后重建工作持续到80年代,长期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当时被称做是“ Wirtschaftswunder ”(经济奇迹),一些学者认为,除了战后从纳粹体制下解放出来的经济制度外,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来源于重建[10],历史的经验表明,快速、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无疑会留下大量的问题,随即涌现出大量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反思,对城市美学概念的追逐,还有规划具体问题的讨论,德国城市化的发展在70年代左右开始逐步转向精细化,内向化的阶段,本书的写作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作者在前言中写到,“如果是25年前……这本书一定会致力于肯定规划对于增长,社会发展的作用,而如今,建设已经被视为‘破坏环境’”。当时的德国社会已经在思维认识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即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缴费过程肆无忌惮的消耗能源与资源,并不是理想的,更应该转向新的使用方式和理念上。
在这种背景下,这本书必然不是对规划宏大叙事的无边畅想,或者空间理想模型的歌功颂德,而更多的是关心“如何采取合适的、谨慎的方式和方法,来权衡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观”。
建设中的慕尼黑宝马大厦,1972
慕尼黑奥利匹克项目建设场景,1972
慕尼黑市中心 1969-1970
这本书的篇幅不长,内容十分简明而丰富。在城市规划思想、理念、概念、方法迅速丰富甚至膨胀的今天,这本说或许能够化繁为简,摈除概念的泡沫,给读者一个正确、清晰的解释。
在卷首章节,作者辨析了若干规划领域内十分关心的概念,即便对于今天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也是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的。包括规划的范畴,规划中科学的作用,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差别、规划与市场的关系、结构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阿尔伯斯对于规划的理解是放置在了德国的规划框架下。他认为规划是处在“侧重大范围的安排”和“具体建设的实施计划”两者之间。规划只能通过制定生产及新建和改建的计划,确定和分配必不可少的资源,资金和空间,精打细算,为未来我们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供给。他明确的对规划的“艺术概念”提出质疑,认为规划的艺术性概念重点不是美学范畴,而在于“因地制宜,善于处理”的技巧性和实践性。
对于规划学科中科学的作用,近来广受学科内外的关注,甚至把问题扩大到学科合法性的程度,阿尔伯斯认为,科学对于完成规划设计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科学提供了检查规划想法能否实施、能否真正的解决问题所必不可缺少、十分重要的方法。
规划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呢?他的回答是“面向公共利益的社会幸福“。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既要保证社会整体的幸福,又要允许每个人在功能利用和艺术创造的领域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然而当下的规划工作中,有许多陷入问题循环,无法摆脱的情况。部分原因就是不能明晰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学科工作的核心概念,阿尔伯斯简单的阐述或许能够给学界些许的启发。
在明确了最重要的概念之后,作者以历史的视角,扼要的梳理了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出于规划理念主要集中在后期,其叙述重点放在1945年以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介绍上。城市的起源有市场和神庙、城堡两个源头,都指向了社会分工。1848年后,设计竞赛的形式出现在德国并付梓。书中简述了规划如何从提倡简单的美学原则到规模控制,再到关注大城市,如何从关心工程技术问题到综合的形式设计任务,再到对决策和协调的关注。
战后规划方法经历了若干次的转向,起初对于政治影响和科学手段等的重视,影响到规划的方法调整,规划的调研、制定、实施阶段分别与科学、艺术和政治平行。这种情况大概持续到1970年,而后,至书的写作时间(1988),业内则更加批判和辩证的认识了规划的局限性,通过规划来过度插手社会发展的期望在逐渐衰微,规划师再次退回到空间决策的专业权限和政治咨询角色。在此之后,作者重点阐述规划工作的方法,法律与组织的作用,城市规划实践的五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几个对现在发展阶段都十分有意义的观点。
70年代应该说是德国规划的转型时期,除了更新,规划的重点也发生了转变。与当下的中国相比,虽然在价值理念上有一定的差别,但阶段的问题具有类似性。不同于当时以新城开发、制度构建、土地扩展为主导的英国和主张培育“增长极”的法国,德国的更新态度并不是以“容量的扩大”为核心手段,其主旨是环境“质量”的提升和对社会公平的极致追求,德国很早就进入了结构调整、优化、重新安排的治理理念之中,致力于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成本最小化、程序最简化的应对复杂的城市问题。阿尔伯斯讲,城市更新必然是豪华的,如何再这样的过程中,维护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的公民基本权利和财产权是十分困难的事,他反复在书中阐述规划的“政治决策”职能。在城市结构重新组织的过程中,要充分动用法律、政治、规划、市场的作用,为尽可能实现社会的长期公平而做出努力,规划是一项平衡的艺术。
具体来讲,更新的方式不再简单的拆除重建,而是整理和改善现存的建筑,对它进行修缮并安装现代化的实施,只有确定没有办法的时候,才会考虑新建,这时也要考虑是否可能保护现存城市的结构。其实,这并不是“情怀式”的理念,而是受制于当时的住房市场条件和冷漠的经济现状。另外,在德国“城市更新”主要指更新和旧区改造,目的是保护所处地区的功能利用;而“城市改建”主要针对城市组织结构的调成,目的还包括新的功能来替代旧的功能利用,这样更精细化的划分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构。拆建如此谨慎,是因为拆除重建的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已经形成的片区充满了十分宝贵的城市活力,是在短期内无法聚集和更换的,更新拆建的影响要远远超过一栋建筑的影响。我们今天的更新进程,或许也需要这样的反思,简·雅各布斯在60年代所提出的疑问,今天又有了它新的意义。
70年代后期的德国,大的工程要么放弃,要么重新设计;小步骤、可转换性、弹性成为口号。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城市,面对更加内向性、优化和质量提升的目标,规划显然应朝向更加面向绿色、节约、高效的方向努力。尽管社会聚拢了大量的财富,拥有成熟的技术,但是仍然需要谨慎的对待增长的代价。当然,规划和经济发展的作用都是需要得到肯定的,如果没有管控,今天的城市应该会比现状的更加混杂;如果没有经济的长足进步,生活水平也很难有质的变化。城市不是不需要规划,而是要更加有针对性,理性、谨慎、权衡的对待问题。
波茨坦广场批判性重建方案 来源:Hans Shtimmann: return the river to the city
施潘道区人口稠密社区的友好环境改造
来源:Stadtumbau Ost,社区基础设施和环境提升项目
更新早期法兰克福大道建筑大楼的拆迁
来源:Stadtumbau Ost,为适应周边环境改造和优化的拆除项目
利希滕贝格的社区建筑改造
来源:Stadtumbau Ost,从锅炉房改造为青年和家庭中心项目
文中特别强调了规划多方案比较,评价反馈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中很多错误和失败,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预见到规划措施造成的副作用,在特定的目标和任务下,规划可能造成单一目标导向,以至于忽视了其他方面利益的代价而实施。这样一来,评估变得十分重要。有评估和反馈的规划才是完整而有效的。
阿尔伯斯说,建成的城市历经长时间的洗礼,已经存在并不会再消除,城市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持续变化的。城市规划应该也必须接受历史多层沉淀形成的城市,不断的努力去避免既有的摩擦,减少历史保护、交通和住房等等方面层出不穷的利益冲突。规划是“管理变化”的过程,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和影响“变化”的方向。这要求规划师们的思维需要更加长远些,反对政治和私人利益常常出现的短视和急功近利。鉴于政治的路径依赖,私人利益的逐利性,都直接影响了城市的变化,我们需要更加科学、民主化的城市发展。
在他的另外一本书中,他提出“什么是城市的时代精神”的问题,[11]阿尔伯斯认为,“把城市和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并且城市是可塑“的这种观念是值得在反思的。在长期的工作中,他意识到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其丰富的人群以及文化,这种丰富性对城市的结构提出了需求。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身份和特征,有独特的风格,唯一的味道,别具一格的情绪。他喜欢Ernst Bloch的观点——建筑应该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对于城市而言,可能要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和认识,因为城市不仅仅是一栋栋的建筑,它的结构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城市应该给人丰富而满意的生活感。
阿尔伯斯有一句引自Patrick Abercromby的座右铭:人需要三种财富,第一,在人生的前一段犯过足够大的错误;第二,水往地处留,人要学会倾听。倾听是规划师最好的品质。现在,阿尔伯斯再也不能倾听了,他停下了自己倾听的旅程。对于规划教育界、学界、实践领域的人来讲,他对城市的深刻理解、留下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财富,他为规划教育奔走懂得倾听的精神,值得后人研习和传扬。
参考文献
[1]Gerd Albers, Stadtplanung :eine praxisorientierte Einführung,1988. 中文版:G. 阿尔伯斯.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0
[2]Gerd Albers – DER DOYEN DESSTÄDTEBAUS GESTORBENhttp://www.bda-bayern.de/aktuelles/meldungen/artikel/2015/02/06/gerd-albers-der-doyen-des-staedtebaus-gestorben.html
[3]Scott Campbell, 2015. Planning History Timeline: aSelected Chronology of Events,http://www-personal.umich.edu/~sdcamp/up540/timeline12.html
[4]Zwischen Städtebau undStadtplanung.http://www.ifr-ev.de/fileadmin/pdf/Foren/Fn-SB_Interview_Albers.pdf
[5]http://de.wikipedia.org/wiki/Hans_Bernhard_Reichow
[6] http://de.wikipedia.org/wiki/Max_Guther
[7] Gerd Albers.Entwicklungslinien im Städtebau : Ideen, Thesen, Aussagen 1875 – 1945; Texte u.Interpretationen,Düsseldorf :Bertelsmann-Fachverlag 1975
[8]Gerd Albers, Alexander Papageorgiou-Venetas. Stadtplanung: Entwicklungslinien,1945-1980,Wasmuth 1984
[9]Gerd Albers, AlexanderPapageorgiou-Venetas. UrbanPlanning in Western Europe Since 1945: Documents and Interpretation,Spon Press 2008
[10] Reichel, Richard. "Germany's Postwar Growth:Economics Miracle or Reconstruction Boom." Cato J. 21 (2001): 427.
[11]Gerd Albers. Wertewandel imStädtebau,Wien : Camillo-Sitte-Fonds, Techn. Univ. 1989
————————————————————————————
获取更多信息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UrbanLandScape城市建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