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大城市的远郊地带,县域乡村是县域的腹部地带,离开乡村,县城难以发展。离开县域,大城市也难以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参加过不少县域“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专题调研。其中一个案例是宁夏吴忠市弘德村,其作为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单体村落,有1万多人口,村落空间规划有序,土地平坦、道路开阔,农产品加工产业逐渐起步,村里的返乡青年也想提升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获得市场认可,但直播人才短缺、销售渠道狭窄,短期难以取得显著成效。调研中类似的案例很多,反映出中西部青年返乡创业面临的多重共同困境。
第一,中西部县域人才需求与内生动力不足。一是县城职业结构差异。东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产业体系完备,年轻人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中西部上过大学的青年返乡,只能或只愿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其他青年往往只能从事餐饮、零售等行业,返乡就业渠道狭窄。二是乡村产业结构差异。东部地区乡村有较为完善的第三产业,而中西部地区青年返回县域乡村从事的多为传统农业产业,风险高、周期长、收益低,返乡动力自然不强。三是家庭结构差异。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除少数较为富裕家庭的青年能“子承父业、返乡守业”外,多数青年返乡都要“白手起家”。
第二,地方政府人才支持政策力度有待提升。中西部地区县域因财政压力较大,难以出台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政策。例如,提供足够的创业补贴或贴息贷款,把创业创意转化为具体产业。而且,优惠政策落实不充分,鼓励激励机制不完善,创业贷款申请门槛高。部分县域帮扶资金作为返乡青年创业贷款的利息甚至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这使返乡青年创业进退两难。
第三,县域基础设施和优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中西部县域生活相对单调,对长期在大城市生活求学工作的青年人缺少吸引力,甚至面临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也存在交友、恋爱、婚配机遇减少的现实。其中,优质公共资源供给短缺的集中反映就是基础教育,甚至出现“县中塌陷”现象,导致青年携家带口流出县城,这种离乡行为甚至从幼儿教育阶段就已开始。即使一些青年返乡从事现代种养殖业,但妻儿仍在大城市生活读书,自己返乡“单打独斗两头跑”。由此出现县域农业经济越强,青年人口流失越严重的怪象。尽管国家在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例如,实施公费师范生政策和特岗教师计划,但县域基础教育水平提升问题仍未根本性改变。
对中西部地区县域未来发展路径方面的建议是,第一,教育政策要和就业产业创业政策有机结合。如果不加强基础教育建设,很多年轻人返乡会望而却步。哪怕返乡创业也只是暂时的选择,终究会因子女高质量教育需求而再次离乡。第二,县域政府治理要有更长远的追求,营造更好的干事创业生态,对抓长期的基础教育和抓经济工作同样重视。推动县域青年由投机性的返乡短期创业,转向“充实式”的长期扎根就业,让青年“回得来、干得好、留得住”。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中西部县域青年返乡创业就业与基础教育的关联及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