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学术分享】青年群体县域就业的空间与支撑

【学术分享】青年群体县域就业的空间与支撑

孙新华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


主要基于中西部调研接触的青年现象分享以下两个观点:

第一,从县域青年群体的发展空间来看,区域差异非常大,谨防“一刀切”政策。整体来看,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东部和广大中西部存在巨大差异。东部的县域经济普遍发展较好,很多县域还形成了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块状产业集群,不仅可以为本地人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而且还吸引了大量外来青年劳动力就业和创业。但是,中西部的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比较滞后,普遍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对青年人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中西部的县域内比较有吸引力的主要是体制内的就业岗位。从中西部最主要的产业——农业来看,青年群体的发展空间整体也比较有限。近年来,我国农业GDP占比一直维持在7%上下,但是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却有2~3亿,因此,务农劳动力的收益普遍较低。在这种结构性限制之下,在家庭分工上,中老年劳动力在村务农,青年人则选择到东部沿海地区务工,从而形成了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
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和结构性限制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在引导青年返乡创业和就业上应坚持适度原则,尊重市场规律,不应“一刀切”。否则,对青年群体发展不利,例如,有些地方政府积极引导青年人返乡创业,反而出现大面积亏损的问题,青年群体不仅没有获得更好的发展,反而把前期辛苦积累的资金赔进去了。
第二,在农业领域,中西部正在经历代际渐进更替的过程,应顺势为青年职业农民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随着老一代农民自然退出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青年职业农民发展的空间。但是,青年人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显然对土地规模等方面都有更高要求。如何在保障中老年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为青年职业农民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就很关键。我在山东寿光调研时发现的一个成功案例可能对其他地区具有一定启示。东斟灌村以种植大棚彩椒为主,目前有370多户种植大棚蔬菜,其中“80后”就有140户,“90后”30多户,最年轻的一个种植户出生于1998年,大专学历以上的有30多人。由于青年职业农民经营的是新式大棚,年收入普遍在20万元以上。该村之所以有那么多青年人发展为职业农民,关键在于村集体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统筹作用。该村在2012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全村所有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再分批进行统一规划,分区域为青年农民规划高标准大棚建设用地,该区域的中老年农民则根据自身意愿决定是否转移到其他区域经营老式大棚,从而形成了“老中青”差异互补、合作共赢机制。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资金互助合作社,为青年职业农民发展大棚产业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实际上,其他地区的农村也在经历着农业经营主体的代际更替,但是中老年农民在较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存续,因此,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既要兼顾中老年农民的发展诉求,又要采取各种措施为青年“新农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有利环境。

【学术分享】青年群体县域就业的空间与支撑

县域城镇化如何回应青年诉求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学术分享】青年群体县域就业的空间与支撑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学术分享】青年群体县域就业的空间与支撑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青年群体县域就业的空间与支撑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