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扩大内需的战略背景下,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一线城市竞逐经济增长先机的主赛道。商圈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落地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各地发展规划的核心角色。
本文从优化商圈业态、文化、场景和运营四个维度,梳理纽约时代广场商圈升级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广州激发老商圈新活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思路借鉴。

纽约时代广场
图源:图精灵

01
纽约时代广场商圈建设的成功经验
时代广场吸取更新失败经验,从业态、文化、场景、运营等维度着手,逐步实现传统商圈复兴。如今,时代广场日均步行人流量近50万,可创造48亿美元的年均零售、娱乐和酒店销售额,被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对比北京路2023年日均客流量约32万,营业额约26.5亿美元)。

时代广场街区范围
图源:论文《基于治理视角的纽约时代广场城市更新研究》

时代广场今昔对比
图源:网络
“消费+演艺+商务”多元业态
提升消费品质与能级
时代广场功能业态多元,以消费、演艺、商务三类业态为主,沿街楼宇多为零售、娱乐、办公共存的综合体建筑,能承载多元业态。
消费方面,既有世界一流的时尚品牌、奢侈品商店和知名连锁店,也有从国际美食到地方特色的多样餐饮选择,奠定其国际消费商圈的地位。
演艺方面,《纽约市区划则例》规定,旧剧院只有在城市规划委员会的特别许可下才可拆除,新建筑则必须留出至少5%的使用面积用于排练厅和歌舞厅等文娱项目,从而巩固时代广场的文化特色,避免街区被写字楼占领。
商务方面,政府给予特别减税、低息贷款和低电价等补贴,吸引贝斯塔曼、维亚康姆、美国广播公司和迪士尼等媒体巨头涌入,树立了时代广场主流商业文化地位,并形成金融、传媒等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时代广场街区业态分布
图源:自绘

临街的综合体建筑
图源:自绘
“艺术+商业”文化特色
开发“旧资源”的“新价值”
时代广场既发源了百老汇艺术,也传承了百年的广告牌商业。两大业态树立了时代广场的文化特色,百老汇剧院年均票房达130万美元,外墙广告业的年营收更是超1亿美元,游客人均在此停留的81分钟中,有8分钟的时间在观赏广告牌。
这得益于“广告牌计划”对外墙广告业的保护和规范化管理。时代广场是纽约唯一将发光广告牌作为建筑必要元素写入区划则例的街区,要求包括每栋建筑的发光广告牌不小于1000平方英尺、夜间熄灭时间不早于凌晨1点等,保证了商圈的商业活力和特性。

时代广场的广告牌
图源:ArchDaily
“午夜时分”(Midnight Moment)公共艺术项目进一步融合艺术与商业文化,强化商圈文化特色。该项目始于2012年,将建筑立面的98块广告屏幕活化打造为数字艺术展览空间,每晚11点57分至12点间展出数字艺术作品,至今已有1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参展。

时代广场“午夜时分”公共艺术项目展览现场
图源:时代广场官网
此外,混凝土丛林AR应用游戏(Concrete Jungle AR app)运用数字技术开发地标建筑商业价值,将5类虚拟动物嵌入时代广场的5个观景区,游客可借此与地标建筑和数字屏幕互动游戏、收集徽章,甚至与虚拟动物合照。活动创新了空间与游客的互动形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打卡参与,为时代广场引入新流量。

混凝土丛林AR应用游戏体验界面
图源:One Times Square官网
“立面+流线”空间梳理
塑造可品味的消费场景
时代广场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调整,让商业环境更加宜人、便捷、安全,提升消费者的空间体验。
消费空间营造方面,《纽约市区划则例》明确保障第七大道及百老汇沿街零售空间与建筑立面的连续性,70%以上的临街建筑到街边距离不超过8英尺,底层商业空间的深度必须超过30英尺,且对临街橱窗有最低透明度要求。


《纽约市区划则例》及相关街景要求
图源:《纽约市区划则例》
消费者动线组织方面,纽约市交通部门通过“中城绿灯”(Green Light for Midtown)项目调整道路功能,具体包括改百老汇大道段为步行,保留第七大道为车行,添设自行车专用道等。改造避免车流和人流动线的交叉,并将步行空间扩展为原来的两倍。改造完成后,时代广场交通事故发生率降低63%,人流量提升11%。

时代广场改造前后步行空间(黄色)对比
图源:ArchDaily
在此基础上,地面颜色和指示牌将步行空间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区块,提升各类消费者的空间体验。其中,游憩区供人们坐下、饮食、冥想和欣赏街景,快行道供行人无障碍穿行,指定活动区供各类商业、演出、拍摄和消费活动。

时代广场活动空间划分
图源:时代广场官网

快行道的标识
图源:网络

指定活动区的地面标识
图源:网络
“商家+业主+政府”共治模式
保障可持续的商圈运营
联盟成员中,商家与业主自发承担商圈的景观美化、设施改善、活动组织、安全维护等职责。政府整合商圈物业税收,并以税务机构资金流转返还时代广场联盟账户,资助并监管上述各类活动的组织开销。通过商家、业主和政府的共同参与、共同付出、共同收益,时代广场得以高效推行前述微更新改造,从而实现商圈的复兴与升级。

纽约市商业促进区的治理模式
图源:论文《商业促进区城市空间治理模式研究——以纽约为例》

时代广场联盟各参与主体关系图
图源:论文《基于治理视角的纽约时代广场城市更新研究》



时代广场联盟参与环卫、安保管理及其公共服务站
图源:时代广场官网

02
对广州传统商圈升级的启示
广州面向建成全球影响力、美誉度兼备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应集中力量打造“5+2+4”的国际知名商圈,形成特色凸显、国际高端的消费地标,从而最大限度吸引湾区乃至国内外客流。

广州市商圈体系布局规划图
图源:《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
具体可借鉴纽约时代广场发展经验,从以下四个方向着力提升:
◈ 引入首店名店,提升商圈品质与能级
大力引进品牌首店和全球知名品牌,培育广州本土原创设计师品牌、制造业知名品牌和国内新秀潮牌,支持打造全球新品首发首秀活动平台,凸显首店、创新店、旗舰店的辐射作用,带动引领优质品牌消费。提升5个世界级地标商圈及其周边商办空间品质,支持中高端消费品牌跨国公司设立全球总部、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布局产品创新中心和消费体验中心等,提升消费吸引力。
◈ 凸显岭南和商贸文化特色,数字科技赋能
重点围绕流花、“十三行”、沙河等市中心传统服装专业市场,提升商圈周边基础设施品质,完善设计、研发等配套环节,融合时尚消费、千年商脉文化底蕴,提升时尚消费品牌影响力。支持沿街历史建筑、商业地标利用增强/虚拟现实(AR/VR)、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将文化资源转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商业要素,打造消费创新高地。
◈ 强化“YOUNG城YEAH市”消费品牌,优化流线组织
重点优化北京路、上下九、天河南等热门步行街商圈流线组织。面向游客的购物消费、citywalk、网红店打卡等不同游览目的,以及办公人群、周边居民通勤目的,合理分区分流,以保障高峰期步行者的畅行体验,促进消费便利化。
◈ 鼓励群众参与,创新治理机制
在我国治理框架下,一方面,可借鉴国内其他城市“吹哨报到”或设立“街长”“巷长”的方式,打通各级政府间的纵向合作并实现横向的跨部门协同,以提升基层治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效仿组建包含商业街区内各利益群体代表的“理事会”,增加沟通和表达意见的渠道,以更好地平衡决策。
供稿|规划设计三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湾区观察⑯|纽约时代广场升级:从没落商圈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引力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