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飞行器、无人驾驶有绝技,大家对未来生活的想象,接地气但不俗气,还带着创新与活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聊会·一事一议》邀请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华为汽车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产品营销部部长聂奕、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王昊聊聊“智能网联汽车再入报告,未来生活什么样?”的话题,本文为部分内容提炼,欢迎分享。
低空经济的发展将改变“15分钟生活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15分钟生活圈”从我们做规划设计来看,是一个物质空间,在步行能走到的一定范围内,购物、社区养老、托儿等问题都能够解决。信息化是一方面,提供信息为住区的老百姓服务。另一个方面是,“15分钟是一个时间距离。通过无人驾驶、飞行这些低空经济远程送一些东西,现在已经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建筑设计可能也要改变。过去没有考虑到低空经济停靠的平台,比方外卖送到家里,可能就要改变阳台设计,改为开放式使它能够进来等等,或者还要在楼顶上装置信号系统等,诸如此类。智慧化无处不在。
“车路云”协同 信息共享 减少局部聚集
堵车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问题,但是在不远的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采用最新算法,结合“车路云一体化”,实现聪明的车、智慧的路与强大的云协同工作,开启高效出行新时代。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
从规划的角度说,刚刚聂总讲的是车的纯技术,但从规划交通组织的方式来讲,我觉得是另外一个思路。第一,出行这件事,人的本质是从A点到B点。比方说,在北京从东城到西城,可以开车,可以坐地铁,甚至可以骑自行车,所以首先要给我提供一个智慧化的出行方案。第二,如果开车,是走二环还是穿胡同,这也是两个智慧化的方案选择。因为有些老司机就不走二环,走胡同。这个智慧化的方案,也可以做选择。第三,我觉得才是聂总说的,开了车也上了二环,这时自动驾驶就比人驾驶有优势了,因为车距更加小一点,通过能力更加强一点。而且我很同意,智慧化的驾驶是个“老司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几种情况要区别来看,所以我们现在讲“车路协同”。
【赛迪研究院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王昊】
我们中国也在推“车路云一体化”。概括地讲,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强大的云。刚才像聂院长、王院长讲的就单是车的智能。未来配上路边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后台云的计算,可以让整个系统更加安全、更加高效,这样对提升通勤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自动驾驶普及就像“车企和法规的恋爱长跑”
说到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法规之间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我想起一个比方,车企像是情侣谈恋爱,法规像是家长。让“家长”认可车企,得充分表现出技术上的能力靠不靠谱。如果把这对关系处理好的话,得到“家长”的许可之后,你的发展才可以更好。
智能设备从“工具”进化为“生活合伙人”
未来的智能座舱也许将成为移动的“第三生活空间”,它或许比你更懂你。上车即享受,真正实现个性化驾乘体验,让每一次出行都充满期待与惬意。畅想一下,哪些智能工具会成为你未来的“生活的合伙人”。
我们现在的家里面已经有很多智能化的家居了,像家里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手段去获取数据。另外,现在还有智能医疗、家庭医疗。比方有些穿戴式设备,可以把血压、脉搏的跳动通过数据传输。当然,最近的可以到社区医院,也可以跟远程的医院进行交互,判断健康状况。至于在家里面工作、学习,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想问聂总,智能车和家里的生活互动和联动怎么做得更好?
我们现在倡导一个概念,叫“人车家”。本质上也是通过一个大的生态,把个人、家庭和生活全部连在一起。坦白讲,不管是车也好,还是家里的移动终端,它只是一个端侧,只是一个显示器,或者只是一个交互型的设备。未来一定是全部都连在一起的。
智能网联汽车就是一个大的终端。就像现在手机是一个很重要的智能终端,未来车就是这个功能。比如你要回家,可以提前用车上的通讯功能跟家里的智慧家居进行互动,把温度调到合适的温度,让家里的智能机器人提供服务,这些都是未来从技术上可以完全实现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聊会·一事一议丨“智能网联汽车”再入报告,未来生活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