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北京陆续出台了五个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房山提出,提升新城知名度和吸引力,打造周口店、琉璃河、云居寺三大国家级文化地标,加快推进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升文旅服务品质。房山区区长底志欣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房山有璀璨的西周燕都文化,今年将全面启动琉璃河遗址‘申遗’工作。房山还有800多年前的金代皇陵,今年将面向游客开放。”

金陵遗址
位于北京西南的大房山,隶属太行山脉,这一带山峰连绵,古村落聚集。山脚下,有一座占地超过6.5平方公里、埋葬了17位皇帝以及多位皇族成员的大型皇家陵寝——金代皇陵。它的历史比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还早了260多年,但比起十三陵来,这里安静寂寞了许多。
金陵位于房山区周口店镇西北10余里的龙门口村北大房山山脊,东南二里许,紧邻燕山石化区。金陵陵区所在的大房山主峰连三顶,北亘西接,连山叠嶂,形成半环形地势,连三顶南矗立着苍翠欲滴的九龙山。九龙山峰峦秀出,林木掩映,分九脉而下,形成开阔的缓坡台地,金代皇陵主陵区就坐落于九龙山。

九龙山地标石
这是一处历经800多年历史沧桑的皇陵,金陵的每一次重大命运节点,都与朝代兴衰更替紧紧相连。它的营建,是北京首次成为一国之都的历史见证;它的衰落,源于明朝屡战不胜的恐慌。
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朝,1153年4月,金朝第四代皇帝——完颜亮力排众议,把都城从遥远的哈尔滨阿城迁出,肇定在了燕京地区,北京870年的建都史由此开启。为了坚定迁都的决心,完颜亮选址大房山脚下,下令修筑金陵,并从旧都迁来了三位前世皇帝的陵墓。
从海陵王一朝开始,经过世宗、章宗、卫绍王、宣宗,共五世六十余年的营建,金陵逐渐形成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寝。按功能划分,金陵包括皇陵、坤厚陵和诸王兆域三部分。金陵作为中国金朝女真族营建的帝王陵墓群,是比明代早约二百六十余年的北京第一个皇陵群。

百年前的金陵遗存
图片来源:《中国文化史迹(卷十二)》
金章宗继位后,在西山修建了八处园林行宫,史称“西山八院”。“西山八院”大多已无遗迹可寻,但可以肯定,这几处园林行宫为明清两代修建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颐和园、香山、玉泉山等西山园林都是在此基础上建成的。金章宗修建的钓鱼台,其名字经元、明、清、民国一直保留到今日,现在的钓鱼台国宾馆沿用的就是金代旧名。
热爱修建园林的金章宗没有忘记祖先的陵寝。他在位期间,大修金陵,还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道陵,元明两代这里都曾是文人墨客游览吟咏的地方。元代散曲家冯子振写过多首《鹦鹉曲》咏叹燕南八景,其中有一句“道陵前夕照苍茫,叠翠望居庸去”,前半句说的就是大房山脚下最富丽堂皇的一座帝陵——金章宗的道陵。
然而,这座园林广布、雄伟壮观的金中都,大金国并没有享受太久。1213年,金章宗的哥哥完颜珣即位,成为金第八代皇帝金宣宗。此时,成吉思汗正在率领蒙古大军大举伐金,懦弱的金宣宗不顾百官、士庶的劝阻,决计把都城南迁至汴京。1214年,金宣宗命太子留守中都,自己则带着文书、珍宝并亲王宗族,慌忙南逃。第二年,中都陷落。
自1153年完颜亮迁都始,至1214年金宣宗再次迁都,金中都作为一国都城存在的时间仅有六十多年,但这短短的六十多年对于北京城市发展史而言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清人曾称“自古帝王建都之地多且久莫如关中,今则燕京而已”,这一转变正是从金中都开始的。
半个多世纪后,当逐水草而居、没有都城概念的蒙古骑兵想要建造一座都城时,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最终作出了与海陵王完颜亮同样的选择。就在金中都旧城东北,一座举世无双、雄伟壮丽的大都,出现在世界面前。
随着清王朝衰亡,金陵屡遭“破坏”,面目全非,逐渐湮没在深山老林与史料云烟中。1986年,龙门口村的一个农民刘江山在村东北挖树坑时,发现了一座石碑的碑头,上面雕有龙纹。这时他想起在附近活动的一支考古队对他说的一番话:若发现带有人工雕饰的石料等,立即报告考古队,并给予奖励。于是他马上找到了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陵考古队队长鲁琪,鲁队长立即带人前来此处挖掘。当他看到这座两米多高的石碑上刻有“睿宗文武简肃皇帝之陵”的字样时,欢喜若狂。
睿宗陵碑的发现,是第一次在考古中发现金代皇陵的确凿证据。如今,这块陵碑的原件仍保留在房山区周口店镇九龙山(又名云峰山)下的金陵遗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原研究员黄秀纯介绍到:“走近点仔细看,还能看到金粉的痕迹。”这块陵碑的发现,“为考古人员确定金陵主陵区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在数年的踏勘调查、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主陵区发现了大量的以龙凤纹为装饰题材的金代刻石,其中有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汉白玉雕石坐龙、双龙追逐纹石栏板、青白石雕盘龙柱,以及龟趺碑座等。可惜的是带有龙纹及雕龙的刻石,均在天启年间“断龙脉、斩龙头”时,被捣毁了龙头,就连太祖阿骨打地宫内的龙纹石椁也遭此一劫。但是,幸免于难的凤纹石椁和残存的龙纹石椁东壁挡板为研究金代石刻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金陵发现的玉雕凤鸟纹饰件
图片来源:《北京金代皇陵》
房山金陵主陵区内100余米长的神道北端石踏道上,有精美的汉白玉雕龙栏板,就连踏道面上也都雕刻着缠枝花纹,是国内皇陵的首次发现。

被玻璃罩小心覆盖住的汉白玉神道遗址
北京金代皇陵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历代帝王陵墓考古的“一个缺环”。2006年,金陵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现在,北京考古研究院对金陵的考古发掘仍在继续,力争在今年实现金陵遗址对外开放。
金陵的发现与存在,使北京建都历史更加清晰。在做好考古研究、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上,金陵遗址还将进一步做好展示利用、解说引导、教育休闲、创意产业、环境培育、交通组织等配套工作,发挥其综合价值,满足大众多元需求,成为集丰厚人文底蕴和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综合公共文化服务区。
内容来源: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北京纪事、中国文物报等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百年二七厂又迎来新变化,老厂房变身智能制造园
隐于闹市的生态绿洲:“清河之洲”滨水绿廊景观提升工程
副中心60年老厂区迎蝶变 打造花园式产业园
“30岁”的甘家口有这些新变化
老胡同重生,传统现代融合共存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内容版权归原公众号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