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存量更新背景下的空间规划技术方法转型 | 城市设计研究院双月技术交流2025年度第一期举办



2025年2月28日下午,我院城市设计研究院双月技术交流系列活动2025年度第一期在同济规划大厦408会议室举办。本期活动由研究院副总工兼总工办主任奚慧主持,规划院总师、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匡晓明做系列活动开场致辞;随后围绕“存量更新背景下的空间规划技术方法转型”的交流主题,由来自研究院城景所、研发部两个承办部门的四位一线技术骨干分别就绩效视角下街道空间更新设计完整性评价体系、存量地区“15分钟生活圈”公共要素供需精准匹配、社区更新的低碳规划技术集成、城市存量用地智能更新评价等领域的探索进行了分享汇报。


匡晓明院长致辞


报告现场

报告主讲人与点评嘉宾合影



报告分享




城市设计研究院城景所 黄立群


绩效视角下街道空间更新设计完整性评价体系研究


交流报告借鉴“完整街道”相关研究,通过绩效量化评价分析与空间设计方法相结合,探索优化街道空间更新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

评价体系的建立首先基于已有理论研究基础,结合当前城市更新、美丽街区等实践需求,确立了交通路权、沿街功能、附属设施、景观环境四大评价维度;通过梳理国内大中城市街道设计导则,从绩效评价量化导向出发,形成相应的基础指标集;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出具有适应性的应用指标库,并耦合AHP层次分析法,形成目标导向层、系统协同层、指标量化层三层递进体系。

报告分享了成都东大街更新规划设计应用此方法的实践探索,通过构建与其街道空间类型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指标量化层的绩效评价制定更新方案,并将实施成效反馈至目标导向层与系统协同层,形成“绩效评价—优化实施—动态调整”的闭环。



城市设计研究院研发部  徐进


存量地区“15分钟生活圈”公共要素供需精准匹配算法研究


随着城市发展步入存量增质阶段,如何实现人群需求与资源供给的匹配,成为当下城市研究的重要议题。传统公共要素配置多采用均质化标准,忽视了人口异质性带来的需求差异化,进而产生公共要素供需匹配失衡问题。交流报告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人口空间分布的公共要素精准化配置的规划分析思路。

报告分享了存量地区“15分钟生活圈”空间尺度下,公共要素供需精准匹配的算法逻辑框架,并结合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街道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的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不同特征人群的空间分布推演、基于不同特征人群的公共要素需求识别、精准匹配需求的公共要素供给这三大算法模块的数据处理和算法设计,旨在为规划决策提供算法支持,助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城市设计研究院城景所 奚婷霞


面向社区更新的低碳规划技术集成探索


结合当下以双碳理念指导社区更新恰逢其时的发展趋势,交流报告提出从线性设计思维向循环更新思维的转型,分享了“三个耦合”规划思路下低碳规划技术集成方法的探索:

一是耦合更新病症与建设要求,以满足多层次更新需求为价值导向,建立多主体参与、资金途径统筹和政策完善创新的绿色循环更新模式;

二是耦合更新内容与碳排特点,提出基于碳中和过程形成“三端发力,五减一增”的6R低碳技术集成体系,筛选高利用率的低碳技术形成6大类18中类54小类的集成谱系,并结合案例介绍每个“R”策略分别如何助力老旧社区抗老焕新;

三是耦合更新过程与低碳循环,通过完善减碳条件识别评估、关键更新路径选择、评价反馈持续改进等流程环节,促进社区循环减碳效果最大化。



城市设计研究研发部 孙洋洋


“数据-算法”双驱动的城市片区存量用地智能更新评价研究


基于存量发展背景,存量用地更新的规划政策制定更要求用地评价工作的前置和完善。交流报告重点分享了目前相关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数据-算法”的角度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报告首先介绍了存量用地更新评价的内涵与维度,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套由多源数据驱动,涵盖居住、商业和工业等三类用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报告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对于数据价值挖掘不足、分析过程过度人工干预的问题,从现有算法的对比研究中提出了对“图神经网络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应用。随后,结合杭州市拱墅区的更新评价探索,报告展示了这一技术方法的应用过程以及相关成果的应用价值,并指出数据理性需要和已有规划实践经验进行有机结合,由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数据-算法”的价值。






点评与交流




活动特邀同济规划院资深总规划师唐子来教授,城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付磊、唐进,研究院总工刘文波等嘉宾分别对报告进行交流点评,由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匡晓明对活动进行总结。


研究院总工刘文波表示研究院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创新会是今后长期趋势所在,特别是专业化的技术细分领域。对于复杂空间问题研究,应重点关注:一是在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中要关注相关的理论、模型以及方法的最新进展;二是需要以动态思维去开展技术研究应用,因为城市始终处在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过程;三是注意不要陷入极致的工具理性陷阱之中,还是要结合规划师的价值判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技术研究应用。


研究院副院长唐进指出,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整个行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但是由于规划实践的复杂性,可能会存在非数字技术手段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以规划师的经验去进行价值判断,两者的结合十分值得思考。其次,从技术应用端的角度而言,规划设计新技术的研究对于复合型人才要求显而易见,理解规划才能将新技术真正应用于规划,服务于规划。最后,新技术的科研投入需要一套可持续运营的保障机制去系统支持。


研究院副院长付磊表示,未来的新技术方法研究有三方面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索:一是如何把新技术方法的应用落实到规划前与规划后两个阶段,由此可能会衍生出不同的技术创新需求与导向;二是新技术方法如何在实际规划编制工作中更容易被规划师接受、更好地被设计,以完善传统规划编制工作的不足;三是新技术方法的研究需要时刻兼顾技术理性与空间感性,其应用需要结合规划价值判断,符合城市发展和规划逻辑导向。


同济规划院资深总规划师唐子来教授对交流报告逐一点评,并结合交流主题提出在技术方法创新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需聚焦研究对象本源的回归,空间研究工作就需要抓住空间对象最基本的功能所在,这样才能设计出有价值的研究框架;需明确规划设计的边界所在,处于边界以外的问题就不一定具有专业研究价值;需关注应用结果的可解释性,数据分析技术的研究不止要回答“是什么”,还需要努力回应“为什么”,使研究的意义与收获更大。


同济规划院总师、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匡晓明在对各个报告进行点评后,针对本次技术交流活动进行总结,鼓励大家更多地在实际工作实践中去拥抱、使用和嫁接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在“数字”“绿色”“治理”等当代规划命题中,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人工智能技术方法。希望每位同事在树立人工智能伦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规划设计工作流程变革,延续城市设计研究院以研究促生产,以生产助研究的宗旨。







供稿 | 城市设计研究院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


内容版权归原公众号作者所有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