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沉浸式文旅已然成为国际消费城市的新场景、新风尚,一大批沉浸式主题街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演出等“爆款出圈”,成为“流量神话”。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和长安十二时辰、成都夜游锦江、重庆·1949、上海无界美术馆和天文馆等,不仅引领城市文旅消费蓬勃发展,而且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文化IP价值,实现了“从营销一个景点到营销一座城市”。
相比之下,广州作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在文旅部发布的全国20个沉浸式文旅标杆案例榜单中,广州遗憾未能上榜(上海3个,西安2个,北京1个,重庆1个,成都1个),缺乏全国层面有影响力的沉浸式文旅项目。为进一步激发城市文旅活力,广州可借鉴西安、上海、成都等城市构建沉浸式文旅新场景的经验,以文旅唤醒文化、焕新空间,塑造城市特色IP,将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嵌入更新改造、大型场馆盘活、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构建等城市建设过程,加快建成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长安十二时辰场景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01
营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的经验总结
西安、成都、上海、杭州在营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方面表现亮眼,打造了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沉浸式文旅项目。
陕西·西安
多场景再现恢弘史诗,
打造“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IP
◘
一是以历史为蓝本,策划大型沉浸式演艺项目
西安从历史长河中撷取精彩片段,打造可沉浸、可触摸、可体验、可消费的演艺新体验,《长恨歌》《驼铃传奇》《长安十二时辰》《梦回大唐》《无界·长安》《复活的兵团》《西安千古情》等演艺项目,贯穿远古、先秦、盛唐等时代背景,不仅成功“造梦”呈现历史,更引导观众“入梦”与历史互动,成就了西安文旅创新发展的一个个“爆款”。

长安十二时辰剧幕演出场景
图源:小红书(660352938)
◘
二是以街区为载体,打造文旅消费聚集区
西安着力挖掘和培育10个文商旅消费聚集区,其中,大唐不夜城(占地65公顷)是全国最大的沉浸式消费街区,围绕唐文化设置景观节点和文化节点,加入互动体验活动,融合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元素,既快速聚集了客流,也激活了西安传统文化。

大唐不夜城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大唐不夜城功能空间布局
图源:公众号木村笔记
◘
三是以科技为亮点,布局大型沉浸式博览体验
西安围绕打造高品质“博物馆之城”,已建成各类博物馆159座,分主题展现西安历史谱系的不同片段。聚焦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重点文博场馆,通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融合性转化、沉浸式展示新路径,实现“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提升游客的观展体验。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
图源:小红书(9069757810)
四川·成都
文旅消费回归城市生活,
打造“城景相依,新旧相融”的文旅空间
◘
一是主客共享,营造“近悦远来”的沉浸式消费氛围
成都让文旅消费回归城市生活,实现了3倍于外地游客的本地客流。不论是古镇街巷中的彭镇老茶馆、顺兴老茶馆,还是坐落于公园的自得茶馆、鹤鸣茶社,都借由木桌藤椅、老虎灶、盖碗茶、川剧表演中洋溢着的市井烟火气,潜移默化成为居民分享、游客体验“天府之国”巴适生活的消费空间。

上演川剧的顺兴老茶馆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川西庭院风格的鹤鸣茶馆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
二是江岸联动,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主题空间
“夜游锦江”以江上游船为载体,调度江岸灯光与建筑,将李白、杜甫、薛涛、说唱俑等名人文物情节化、时代化,生动讲述锦江故事,年均吸引420万人次客流。此外,江畔的东门码头、“十二月市”、安顺廊桥等“八街九坊十景”亦设有互动项目,连片形成“一码头一场景”“一码头一主题”的多元沉浸式消费主题空间,实现锦江生态价值多元转化。

夜游锦江的游船驶过安顺廊桥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演员在游船上表演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
三是新旧融合,以文旅消费推动城市更新活化
成都在城市更新活化过程中,用时下流行的消费业态、消费场景,诠释其“松弛感”与“时尚感”并存的城市气质。无论是引领百年时尚的春熙路、脱胎于内曹家巷的匠人里、新晋网红“羊市巷”“铁像寺水街”“东郊记忆”等旧改街区,还是祠堂街、望平坊、枣子巷、成都大庙会、沉浸式餐秀“蜀宴赋”等文旅消费新热点,皆兼具“文旅消费”和“城市更新”的双重属性。

铁像寺水街的汉服表演
图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沉浸式餐秀“蜀宴赋”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上海
探索三大场景创新玩法,
打造“繁花上海”沉浸式文旅新地标
◘
一是以沉浸式文旅展厅为载体,强化元宇宙创新应用
上海率先展开文旅元宇宙新场景专项行动,围绕重要文博场馆,打造了一系列创新应用项目。例如,西岸美术馆的亚洲首个8K超高清沉浸式项目“深空未来”创造了独特的元宇宙艺术体验;上海天文馆作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主题场馆,打造了全国首个天文元宇宙沉浸式体验产品。

西岸美术馆的“深空未来”剧场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上海天文馆的天文元宇宙产品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
二是创新沉浸式戏剧的表现形式,强化艺术体验
通过沉浸式情境设计、互动叙事等创作手法,结合舞美布景、声光电技术与XR技术,上海成功塑造了《不眠之夜》《历史的瞬间》《百年·府城记忆》等沉浸式戏剧品牌,进一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演艺之都的数字形象。

《不眠之夜》戏剧现场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百年·府城记忆》戏剧现场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
三是以“一江一河”沿岸灯光秀为载体,强化历史体验
《上海市景观照明规划(2024-2035年)》提出,以黄浦江、苏州河及重要高架道路沿线照明为核心,构成串联全市的景观照明脉络,展现新时代上海发展的澎湃活力,彰显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其中,黄浦江沿岸的外滩灯光秀结合音乐和烟火,打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苏州河沿岸的“闪亮·半马苏河”灯光秀则展示了中国近代工业和工人运动的历史。这些灯光秀不仅交融了历史和现代,还为加快推动夜间文旅消费产品创新升级提供了示范。

外滩陆家嘴灯光秀
图源:视觉中国

“闪亮·半马苏河”灯光秀
图源:网络公开资料
浙江·杭州
“沉浸+”赋能文商旅,
打造“不夜天堂·璀璨杭州”
◘
一是焕活在地内核文化,塑造特色文化IP
杭州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不仅编制了《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提出建设皇城宋韵核心展示园,还连续举办了“宋韵杭州奇妙夜”“宋福杭州年”“苏东坡文化旅游节”等文化节事,推出了《明月几时》《帘卷西风》《花供今朝》等舞台戏曲精品,让游客实现“一秒入宋”,极大提升了宋韵文化的品牌感染力。

皇城宋韵核心展示园范围示意图
图源:《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

宋韵杭州奇妙夜
图源: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宋福杭州年
图源:新华社
◘
二是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实现虚实双向融合
作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领先城市,杭州不断推动前沿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打造了全国首个“数字生活街区”——文三数字生活街区,还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数字展览、浙江文学馆的数字体验厅、《今夕共西溪》和《印象西湖》演出等,为游客带来虚实结合的全新沉浸式体验。

文三数字生活街区
图源:浙江在线

浙江省博物馆“丽人行”数字展览
图源:数艺网
◘
三是植入“沉浸+”业态,盘活城市存量资产
杭州以“沉浸+”业态为驱动,通过引入沉浸式演艺、沉浸式夜游、沉浸式展览等项目,激活城市存量资产,推动城市更新。
例如,杭州“X秀”将杭州重机厂改造成了高科技剧院;杭州奇妙夜使旧油库转型为大运河畔的新地标;武林之星博览中心借助时装秀的演绎,成功实现了从制氧机厂到文化绿洲的华丽蜕变。

杭州X秀
图源:杭州X秀官方

武林之星博览中心时装秀
图源:武林之星博览中心官方

02
对广州的启示
对比西安、成都、上海、杭州四座城市的“爆款”沉浸式文旅案例,广州在营销文旅IP、策划展演项目、打造文旅集聚区、营造消费场景、运用新质生产力、融合城市更新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
挖掘广府文化内核,以特色沉浸式项目引爆文旅IP
紧密结合“Hi!YOUNG广州”全新文旅IP,深挖千年商都、千年古城、百年革命奋斗、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等历史资源,创意解构“广府文化”,形成沉浸式场景构建素材。
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批“广州味”十足的沉浸式文旅产品,融入文旅消费聚集区、十大“美好就这YOUNG文旅精品线路”,实现“从营销一个景点到营销一座城市”的城市品牌营销路径。例如,将南越王、詹天佑、李小龙等历史名人,粤剧、粤菜、广彩、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七十二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等本地影视作品情景化、时代化,推动广州文旅高质量发展。
◘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沉浸式体验,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和业态,前瞻布局未来沉浸式文旅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在广州文旅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天河、黄埔、番禺、南沙等区推进元宇宙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基于5G、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广东省博物馆、永庆坊、北京路等文旅场所,打造舞动广东醒狮、制作广州早茶等富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沉浸式文旅消费示范场景。
同时,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旅游融合的新赛道,依托通用机场布局和临时起降点建设,在珠江两岸开展低空游览,在南沙、从化和增城北部大力发展低空旅游新场景,将广州打造成为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和面向未来的“天空智城”。

沉浸式文旅产业策划图谱
图源:自绘
◘
融入生活美学与烟火气,让文旅消费回归城市生活
迎合“日常生活美学”“新烟火主义”“小红闲”等新兴消费趋势,将旅游融入城市的商业空间、游憩空间、社区空间,推动以正佳广场为代表的“天河路商圈”的旅游生活化和海珠“江南西商圈”、西关永庆坊、沙面西堤历史文化街区为代表的生活旅游化。
结合荔湾、海珠、越秀等老城区肌理,设计City Walk深度游线,将游览空间由主街向周边社区延伸,串联特色美食、文创商店、书店等生活化的消费场景,形成岭南建筑打卡路线、广府美食探寻径、历史文化漫步道等多主题City Walk后街网络。

江南西商圈“City Walk打卡游线”策划
图源:自绘
◘
策划沉浸式展演体验,嵌入城市特色文化空间
高水平策划一批室内外沉浸式展演产品,借鉴《长恨歌》策划思路,活化利用海心沙、南海心沙等开放空间,以珠江为舞台、城市为背景,策划“千年商都”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集中展示广州的厚重历史和美好未来。
以海山仙馆、粤剧艺术博物馆、陈家祠堂等岭南园林和历史建筑为载体,综合粤剧、民乐等艺术形式,引入舞台机械与数字科技,打破舞台与观众区域的界限,实现共情共融。此外,亦可联动室内外沉浸式演艺、博览空间,丰富沉浸式展演产品体系,打造“街区+博物馆+演艺”文商旅产品,提升“广府文化”感染力,助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
营造大尺度沉浸式空间体验,带动城市文旅空间连片开发
重点关注广州新老中轴线、珠江前后航道、文旅主题街区等大尺度公共空间,将沉浸式文旅引爆点串珠成链、连点成面。
例如,挖掘珠江前后航道历史故事,加强江岸联动开发,运用场景秀点亮广州塔、海心沙、星海音乐厅、花城广场、琶醍等江岸景观,并在广州大桥和猎德大桥等10座标志性大桥、天字码头和广州塔码头等8个码头设置互动体验项目,构建“一大桥一场景”“一码头一主题”的多元沉浸式消费主题空间,推动“珠江夜游”项目场景化、体验化。
◘
推动文旅与更新“双向奔赴”,促进大型场馆焕新升级
借鉴杭州经验,以“场馆+演艺”“场馆+展览”“场馆+商业”等多种模式,提升琶洲展览馆、天河体育中心、省体育场等大型场馆,通过置入大型沉浸式演艺活动和沉浸式展览、在场馆周边发展商业和服务配套等方式,构建多功能的文旅服务综合体,实现大型场馆的焕新升级。
同时,以发展沉浸式文旅为契机,重点加强沿163公里珠江两岸和35公里废弃铁路线分布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尽快推动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德南历史文化街区、赛马场片区等街区实施更新改造,通过形态更新、功能升级、资源融合以及记忆赓续等策略,推动“老”工业、“老”街区植入文旅消费“新”场景。
供稿|规划设计三所 · 规划实施研究中心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https://mp.weixin.qq.com/s/ileLjIHcijq7brsUVTaN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