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纪忠
1951年初我接受了武昌东湖公园管理处委托设计两幢休养所的任务,第一次得作武汉之游,东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地图上看,东湖在武昌市区之东,水面比杭州的西湖还大一些,堤岸曲折,汀渚湾环,湖的南边是山区,北边在湖与长江之间是一片丘陵地带,湖的东部岛屿纵横,东岸的地势比较平坦。整个湖面的形状大体是东面宽,向西逐渐收小,成为一个三角形。东湖公园在湖的北岸偏西,休养所的基地是一个小小的半岛,在公园西首。南岸珞珈山的武汉大学倚山面湖正和这个半岛遥遥相对。
这次去勘察基地,下榻于湖滨公园管理处。这里距离市区并不算很远,而市区的嚣杂和这里的安静,汹涌的江流和这里清澈的湖水,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过去只知道武汉三镇是繁华的大都市,不晓得竟还蕴藏着这样优美的一带休养胜地,景色爽朗妩媚,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虽然除了公园和武汉大学一带,树木还不很茂盛,但是据说夏天这里的气温也比市区要低好几度,游泳、划船、爬山都很相宜,鱼虾、蔬菜、水果都很丰富。东湖的自然条件真无愧于西湖,而前者全然没有人工造作的气息。当时我想,这两幢休养所除了必须很好地满足使用要求之外,配合与点缀美好秀丽的风景应该是我们此项设计最重要的努力方向。
半岛是一个土阜,漫步其上,顿觉心旷神怡,举目四瞩,湖光山色,云烟幻化,朝夕不同。把这些四面八方无限的天然图画,结合了室内活动,收入眼帘,应该是建筑布局的原则。
舍陆乘舟,绕岛而行,见岛脊高不到十米,要避免头重脚轻产生负担过重的感觉,建筑物是不能高大的。全岛微微隆起在水面之上,要配合这种柔和的轮廓,建筑物应该高低错落,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通过勘察,大自然已经给我们规定了设计的体裁,提供了设计的依据。
休养所于 1952年春全部落成,而我在1955年夏季才有机会旧地重游。几年来的大力建设,武汉已经面目一新,从武昌市区到东湖公园开辟了公共汽车线,沿途出现了大量的办公楼、学校、住宅等建筑。东湖公园设置了游泳场、餐厅、茶室、疗养所,花木繁茂,游人络绎。当时车行已过休养所的基地而我竟然没有察觉,经路人的指点,我才找到了那条绿荫遮地的车行入口。进入,方才看到两幢休养所西向环抱着一片小小的湖湾,花香扑面,不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沿车行道蜿蜒栽着一条稠密的冬青矮绿篱,非但起了指示方向的作用,还把两幢建筑物连成一气。由小径绕到临湖一面,见甲幢前面原来岛上仅有的几株木樨也被审慎地保留了下来,此外又或疏或密地添植了不少树木,全岛到处都铺上了一层草皮,没有几何形的花坛,没有多少高贵的品种,不是花团锦簇,而是很自然地和公园一带的绿化呵成一气,这都说明管理处造园同志们的成功。湖光潋滟,轻舟容与,南望起伏着的峰峦,但见深深浅浅地一片绿色,湖山依旧是那样的纯。回顾休养所,屋顶用的是青瓦、砖墙面兼用了当地石料冰纹砌法和微加米黄色的石灰粉刷,粉前不剔灰缝,钢窗漆的是栗壳色,没有俗气刺目的色调。我们设计的意图就是想做到“我受自然的孕育而不要众人瞩目于我”,这个目的总算是达到了。但是民族的风格是不够鲜明的,新颖的气氛又不够浓厚。
建筑的内部布局,在“借景”手法上也收到了一些预期的效果。甲幢中自餐厅远眺湖的东部横着的汀渚成了一根细线,好像是水天之间隐约的分界,自会客室西望,夕阳与丛荷相映成趣,起居室前树丛映掩,微透山水。乙幢中起居室窗外,南岸沿湖层层山峰和开阔的湖面构成一幅深远的画面,朝南的起居室窗缘恰好成了武汉大学全景的镜框,从餐厅西望,平冈茂林的上面露出青黛的远山。这一切不同的景色随着人们在室内流动而变化;为了促使流动无阻,室与室之间多不用门扇隔断;为了加强变化,地坪标高也略有起落;各室净高根据不同的使用性质而高低不等。
可惜,窗扇在初步设计时原是考虑木造的,后来改用钢窗时,我们疏忽大意,没有重新研究把窗格放大;内部处理也没有经过详细的通体设计;甲幢北部加添的两层卧室部分显得十分生硬,这些地方都使之减色不少。后面的水塔,体型与整个环境极不协调,现在已经废而不用,我们建议最好把它拆除。
现在离开进行设计的时候已经7年,离武汉之游也已两年多了,全凭回忆写成此文,为的是借托具体的东西来说明我对休养所建筑的设计步骤、原则、手法等等的意见,说明建筑设计是和总体、绿化、内部设计不可分割的;至于这项设计本身缺点很多,我对它越来越不满意了,照我自己的看法,造价和应该收到的效果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设计的手法上,大处不够有力,小处不够细致,当留待在今后创作中不断地努力提高。
原载《同济大学学报》1957.(4)
选自《建筑弦柱:冯纪忠论稿》(冯纪忠 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THE END—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冯纪忠——微透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