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向天空“生长”,低空经济正成为新时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众多市场主体也纷纷加大低空经济赋能业务的探索,从无人机物流到空中出租车,从低空旅游到应急救援,低空场景正释放万亿级潜力。
低空经济作为一项新的发展赛道,由于相关制度建设尚未完善,目前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其一是低空基础设施数量严重不足,其二是当前低空航路和空中交通服务缺失,无法支撑商业飞行量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低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内更开放的应用市场、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支持。
从规划的角度看待低空经济,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一是低空经济的发展重点是为了更好地突破地理空间限制下的各类产业原有的壁垒与瓶颈,降低作业与服务成本,提升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更多是对原有产业的补充与延伸。二是低空经济在各个城市的培育需综合考虑其空域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定位、设施布局条件等,做到由点带面、因地制宜。三是低空经济相关资产权益与经营模式待进一步厘清风险与规则。四是科学合理的航路网规划是低空活动有序进行的前置条件与安全保障。
基于以上思考,从规划的角度寻找低空经济的行业切入点,规划咨询行业需要从五方面做好准备,为更好地服务地方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从全面到专用的总体规划
立足各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为地方解答培育低空经济的全局性问题。开展城市空域条件评估,包括飞行限制、飞行区域、飞行风险等,判断各个城市是否具备培育低空经济的空域条件;明确产业类型定位和产业链条设计,明确各个城市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导向应如何聚焦与分解;进行产业空间设计,解答各个城市的低空经济产业如何进行空间布局。
从陆地到空中的交通规划
城市低空航路规划是保障飞行器安全高效运行、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必备规划。城市低空管理服务机构根据需求类型、需求规模与时空分布等特征,实施数字空域离散化建模、基础设施配置、航路航线划设以及立体网络构建工作,并开展综合评估和使用管理,形成空地协同的立体航路网络化设方案。
低空航路规划需综合考虑城市空域类型、建筑分布、飞行器类型、特殊气象等要素,开展低空空域数字化、网格化研究,加强空地协同,明确垂直起降场等地面基础设施保障,建立低空实际运行场景与航路化设动态关联关系,实现航空器飞行路径最优动态调整与规划。目前低空航路与起降场网络尚未形成,且相关低空空域数字平台尚处于搭建时期,未来应朝着实时动态规划、多目标优化、协同飞行、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绿色环保等方向优化。
从生活到产业的设施规划
高维度、高速度、高精度的低空基础设施是现代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搭建以起降场地基础设施、航行服务设施、数字管理系统、能源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飞行安全,增加空域容量和使用效率。在起降场站布局规划方面,以实现经济成本最小和覆盖面最广为目标,构建禁飞区、航空器性能、容需匹配等要素为构成的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算法优化求得最优解,实现起降点的合理等级分配和布局规划。
低空基础设施体系
从有形到无形的资产规划
聚焦空域资源的使用和管控,将低空要素纳入资产规划,破除项目的要素权益困境。国土资产、空域资产、权益资产的管理主体就对应资产的使用进行规则设定,依法依规出让对应资产,获得经济性收益。资产使用权人、低空基础设施运营商投入资产流转成本、基建成本、管理成本,以类似保险、管理费的形式向BC端收费,获得收益。企业使用者、个人消费者投入与航线许可关联的保险、管理费,获得低空应用场景的生产性收益。
低空经济与资产规划融合保障项目建设
从陆海到低空的建设规划
为企业拟落地的低空项目提供功能策划与布局方案。空间规划赋能低空经济产业的项目建设规划,包括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项目定位与产业链条、项目重点建设内容、陆空布局、空间要素保障路径等内容。
低空建设规划示例
低空经济作为融合了现代科技与新兴业态的经济形态,发展潜力巨大。国地科技依托人工智能、实景三维、国土空间规划等多专业融合技术团队,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研究、总体规划、地理空间数据服务、智能管理等多维度技术保障,助力各地打造高质量低空产业生态圈。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低空经济②︱低空经济崛起,空间规划要做好这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