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时代,面对海量的时空数据、复杂的跨学科协同需求以及日益精细化的空间规划与治理要求,传统的规划工具和方法逐渐显得力不从心。规划师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却仍难逃繁复低效的工作,这种“内卷”不仅让人身心俱疲,更让规划工作的价值难以充分释放。
然而,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为行业带来新的转机。1968年,Sackman、Erikson和Grant的研究发现,软件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差异可达10倍之多,催生了“10x Engineer”的概念。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规划师们也有机会从“1x Planner”蜕变为“10x Planner”,实现效率倍增。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如何借助AI的力量,打破“内卷”,实现规划师的“进化”。

AI技术的应用,正在为城市规划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规划工具往往局限于数据处理和图纸绘制,而AI则能够通过大语言模型、深度学习等技术,帮助规划师从繁复的低效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更具创造性的设计工作。
中规院深圳分院对AI技术的迭代与发展保持高度关注并积极研发应用,通过建立“知识沉淀-技术创新-实践反馈”闭环,构建可持续进化的智能规划生态。关注以智能技术创新优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以知识沉淀支撑智能生态,以多元实践推动技术迭代。早在2023年9月,中规院深圳分院协同学术信息中心,与北大深研院团队联合研发出规划行业大语言模型——CoPlanner。这一创新不仅标志着AI技术在规划领域的深度应用,更为规划师们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智能助手,帮助他们从“1x”迈向“10x”。

CoPlanner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更像是规划师的“第二大脑”。通过大语言模型的支持,CoPlanner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的规划数据,生成多模态的检索结果,甚至辅助规划师进行深度研究和决策支持。
2025年,随着DeepSeek的突破性进展,大语言模型的技术边界从文本生成向推理决策演化。中规院深圳分院同步启动CoPlanner 2.0升级重构,将基座模型扩展至DeepSeek与Qwen QwQ系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系列Agent智能体应用。
“
2.1
AI+规划成果
发挥规划实践沉淀的乘数效应
多类型、多层次、遍布全国的海量规划实践,是中规院70年、深圳分院40年积累的重要数据资产。通过构建数据治理框架,将重点项目的规划文本、研究报告、设计图纸、过程记录与空间数据库等转化为可计算资源,沉淀为可复用的数据资产。在此基础上,基于大模型能力进行多模态智能化检索与生成,辅助新时期规划设计实践。

基于规划设计和研究成果的多模态智能问答
后海高度控制问答

中规院成果问答-北京中轴线
“
2.2
AI+深度研究
从“信息过载”到“智能综述”
在规划研究中,信息过载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应用Deep Research智能体思路,CoPlanner通过融合中规院的知识库和全网信息资源,叠加多轮次思考迭代与头脑风暴,生成更具深度、更全面、更实时的专业研究综述,一次性可生成超过5000字长文,帮助规划师快速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研究成果。这种“智能综述”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还确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实时性,更是未来持续拓展场景能力的重要基础。

融合内外知识的综合研究智能体
深度研究巴黎都市圈
“
2.3
AI+大数据分析
从“数据海洋”到“决策支持”
在粤港澳“数字湾区”平台上,CoPlanner通过自然语言识别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发挥中规院深圳分院在空间、服务、人口、产业、交通和资源环境等全方位、多尺度、细粒度空间发展数据,与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模型工具积累。帮助规划师快速抽取空间范围、时间断面、类型画像等多种参数和分析指标。一句话,就能生成交互式的大数据分析结果,真正实现了“数据驱动决策”。

嵌入“数字湾区”平台的智能数据分析
大模型生成分析图-问答部分
大模型生成分析图
“
2.4
AI+渲染生成
从“草图”到“意象”
传统的城市设计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草图和渲染上。CoPlanner通过融合Grasshopper参数化设计和Airi智能渲染能力,能够快速呈现高质量的空间设计意象。规划师只需输入自然语言指令,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令人惊艳的设计效果。

高效生成空间设计形态意象
Airi智能渲染
“
2.5
AI+伴随设计
从“单打独斗”到“智能协同”
在后海、光明等深圳分院长期伴随服务的重点片区,CoPlanner作为“智能助手”,持续归集和沉淀各类规划成果、过程讨论、会议纪要等多类型信息。这种“伴随式设计服务”不仅提高了规划效率,还确保了规划成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基于总师服务平台的智能服务
后海c11地下空间问答
重点片区文档记录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决策正在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算法×价值导向”的三螺旋进化。大规模、高质量的知识成果与多维度、细粒度的空间数据,构成了数字化智能化工具的基础;专业化的空间评估、诊断、模拟模型算法,则是规划专业的内核;而面向社会、经济、环境多元价值导向的空间权衡与协调,则是规划工作的灵魂。
当下,AI的能力虽然仍有局限,但规划技术革命的齿轮已经开始滚动。我们站在“人类规划师+AI协作者”的新起点,需要清醒认识到:AI不应取代,也无法取代规划师的创造性思维,而是解放其重复性劳动。算法工具需要规划师价值观的持续校准,确保与城市规划的公共属性同频共振。数据与模型算法将成为规划机构的新内核,而人机协同能力将成为规划师的新核心竞争力。
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智慧城市的数字孪生,人类对理想空间的追求从未停歇。CoPlanner正以比特重构砖瓦,用算法编织蓝图,在这场永不停息的城市进化中,我们期待与每位规划师共同书写人机协同的新篇章——没有替代与对抗,唯有进化与共生。
你准备好迎接这场AI驱动的规划革命了吗?
「城PLUS AI智能问答」功能已上线
你有什么想知道的,来问我吧~
或进入城PLUS对话界面,点击菜单栏“AI问答”
–
CoPlanner 智能规划助手
技术指导:戴继锋、王泽坚
课题成员:孙文勇(执笔)、王泽帆、刘永合、程崴知、刘行、许冠杰、胡磊、王陶等
作者 | 孙文勇
中规院深圳分院
粤港澳数字湾区中心执行负责人
作者简介:主任研究员、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智能规划、智慧城市、规划研究等工作。主要负责和参与了粤港澳“数字湾区”平台系列研发工作、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化顶层设计、深圳2050远景发展策略、深圳火车站与罗湖口岸片区城市设计等重大项目10余项,以及工程院、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住建部科技项目等重要课题5项。荣获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2项,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科技奖一等奖及其他省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0余项,钱学森城市学(土地住房)金奖1项。参编著作4本,发表论文1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AI CoPlanner:中规院深圳分院智能规划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