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城市研究等学科领域深受结构主义范式的影响。结构主义致力于揭示文化、社会与文本背后的深层结构,认为这些系统由一套恒定的逻辑秩序所支配——元素以固定顺序被严格限定,并通过隐藏的机制为现象提供决定论式的解释。与此相对,后结构主义颠覆了这一静态视角,主张所有系统本质上是开放、动态且流动的。它强调意义与行动必须置于多元关系的网络中加以考察。这一理论转向自其发轫之初便与空间概念紧密交织,例如列斐伏尔提出了“空间的生产”,即揭示了空间如何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与媒介持续重构。
在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组装(assemblage)思想应运而生。除了坚持任何实体都是有关系的和关系产物的常规论调,组装通过设定关系外部性原则,将社会空间看作人类与非人类等异质要素组成的开放、流动、临时的整体形构,而不是无缝的有机整体。
如何理解“组装”?德勒兹的经典阐释或可提供启示:“组装是什么?它是一种由很多异质的项构成的多元体,而且这一多元体在项之间建立联系、关系,跨越了年龄、性别、领域——不同的本性。因此,组装的唯一统一性是共同运行:这是一种共生、‘同感’。重要的不是亲属关系、而是联盟与和亲;不是继承、后裔,而是接触传染、流行病、风。”
当然,或许读完这段您仍然惑之不解、意犹未尽,如果您有意探索更多,我们诚邀您参加下周五(3月28日)第37期U派下午茶活动,听专辑特邀编辑及专辑文章的各位作者详解“组装”及其与城市的关系——以理解实存的城市情境如何在历史与潜能中被生产;超越传统能动性框架的非人类行动者角色;抵制封闭性,保持城市研究的开放性,探索与世界接触的开放可能。
时 间:2025年3月28日(周五)14:00—17:00
主 讲 人
杨 舢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研究员
薛 芃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朱天禹 博士,Zhu Laub Architekten建筑事务所合伙创始人
陆兴华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专辑文章
06 作为潜在—现实联系的边界空间——以北京旧城旧鼓楼住区为例
文案、排版 | 顾春雪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U派大事 | 组装理论与城市研究『U派下午茶No.37 · 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