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转发 | 仿宋刊本《营造法式》暨“营造学会”百年纪念座谈会举行


中国之营造学,在历史上,在美术上,皆有历劫不磨之价值。
朱启钤,1929年3月24日
《中国营造学社缘起》
李氏书,其键钥也,恃此键钥,可以启无数之宝库。
夫所以为研求营造学者,岂徒为材木之轮奂,足以炫耀耳目而已哉!
朱启钤,1930年2月16日
《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
2025年3月21日,仿宋刊本《营造法式》暨“营造学会”百年纪念座谈会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蓟州独乐寺旁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蓟州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蓟州建筑学社协办,旨在回顾先贤学术贡献,同叙营造学术的现状与未来。
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天津市蓟州区政协主席秦川、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春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庆洲、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薇、中国营造学社前辈后人朱启钤曾孙朱延琦、梁思成长孙梁鉴、蓟州建筑学社馆长徐凤安等。支持单位《建筑学报》《建筑史学刊》《建筑师》的代表,还有来自天津大学的师生一同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开场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丁垚主持。
与会领导和嘉宾合影
仿宋刊本《营造法式》暨“营造学会”百年纪念座谈会现场
会议伊始,丁垚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缘起。朱启钤先生在发现并倡印江南抄本《营造法式》后,1925年又组织推出精校、精刊、精印的仿宋刊本,亦联合同好,组建营造学会,是为中国营造学社之前身。3月21日是《营造法式》作者李明仲的纪念日,也成为营造学社的年度纪念日,值此双百年之际,在中国建筑学术的纪念地蓟州独乐寺旁举办学术座谈会意义非凡。
随后秦川主席和张春彦书记致辞,表达了对来宾的诚挚感谢和对本次座谈会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望。
王其亨教授和王贵祥教授分别发表联合约稿致辞。王其亨教授指出陶本《营造法式》的刊行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大事件。朱启钤先生高瞻远瞩,组织工匠绘制了一套对比宋代与清代建筑术语的图纸,首次实现了两代营造技艺的术语贯通。然而,这一贡献长期被学界低估,呼吁学界重新审视。
王贵祥教授认为《营造法式》不仅是宋代建筑技术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融合物质史、技术史、经济史与材料史的“大书”。与古代很多经学典籍不同,它以实证精神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石。自1919年朱启钤先生发现此书,历经百年,其学术价值始终贯穿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核心脉络。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通过视频致辞:《营造法式》对两宋前后中国古代建筑演进的衔接价值显著,当代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遗产,仍需要以《营造法式》作为不可或缺的文献依托。《营造法式》所承载的唐宋建筑精华,至今仍部分保留在南北地域的传统风土建筑之中,值得进一步发掘梳理,对于“新而中”的传承转化和“得意忘象”仍至关重要。今天继续研究《营造法式》,既是出于保护传承的需要,也是为了转化创新的诉求。
天津市蓟州区政协主席秦川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春彦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贵祥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
座谈会学术交流环节上半场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凤梧主持。
吴庆洲教授的报告《〈法式〉研究与古建筑断代》以三座广东地区古代建筑的断代研究为例,阐明了《营造法式》研究对古建筑断代的重要性。陈薇教授的报告《陶本诞生:1919年朱启钤先生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致敬朱启钤发现《营造法式》的独到眼光以及前辈学人编撰、校订、出版陶本《营造法式》的重大意义,并点明了南京在学术史上与《营造法式》的密切关系。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朱永春教授的报告《〈营造法式〉“看详”卷再识》指出“看详”卷是《法式》编纂者李诫唯一的编纂说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钟晓青研究员即席发言,指出学界目前对《营造法式》的整体认识尚有不足,崇宁《法式》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呼吁更多学者投身于《营造法式》的研究。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王军研究馆员的即席发言,强调研读《营造法式》应深入理解其经学部分,包括时空观、结构部分等意义,以解决环境思想问题、探寻建筑思想规律。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长连冕教授和故宫博物馆高级工程师王南所长分别发表了各自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发现。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玛丽安娜教授在线参会,详细介绍了俄罗斯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建筑和《营造法式》的研究现状,并分享了《营造法式》俄文翻译工作的最新进展。丁垚教授同时转达了墨尔本大学国庆华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何培斌教授对与会学者的致意。
学术交流环节上半场主持人与嘉宾
中场休息期间,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参观了位于蓟州建筑学社展厅内的营造学社之道:蓟州独乐寺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展,以及重刊《营造法式》一百年展览——《营造法式》重要刻本、抄本选,中国营造学社诸公的《营造法式》研究稿本,以及近百年来海内外有关《营造法式》研究的著述。为配合本次座谈会,展厅内新增重要临时展品——1925年陶本《营造法式》原本和1933年商务印书馆重印陶本《营造法式》各一套(由天津藏书家吕良先生提供)。王贵祥教授的新著《〈营造法式注释〉补疏》(由钟晓青研究员校对)和陈薇教授的新著《〈营造法式〉十讲》等也作为特邀展品,受到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与会嘉宾参观营造学社之道:蓟州独乐寺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展和重刊《营造法式》一百年展览
学术交流环节下半场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诸葛净主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永昕群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路珂副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喻梦哲教授、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成丽副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建筑学系周淼副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俞莉娜助理教授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蔡宇琨副研究馆员分别汇报了各自(及合作者)《营造法式》研究的最新成果。
学术交流环节下半场主持人与嘉宾

本次座谈会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报》《建筑史学刊》《建筑遗产》《建筑师》《古建园林技术》的大力支持。相关论文拟于《建筑史学刊》2025年第4期刊登。
会议发言的摘要将在此处陆续发布。

与会嘉宾在独乐寺观音阁前合影



THE END

建筑遗产学刊(公众号)

微信平台:jzyc_ha(微信号)

官方网站:

https://jianzhuyichan.tongji.edu.cn/

《建筑遗产》学刊创刊于2016年,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历史建成物及其环境研究、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第一本大型综合性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公众号将继续秉承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推进城乡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核心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普及度、学科引领性、专业渗透力为目标,不断带来一系列专业、优质的人文暖身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建筑遗产学刊):转发 | 仿宋刊本《营造法式》暨“营造学会”百年纪念座谈会举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