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城市的特定视角看,功能分区规划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基础。特别是20世纪初以来,功能分区规划迅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理论方法,对现代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产生了历史性影响。据此不难推断,功能分区规划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其中必定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相应地,如何理解功能分区与城市遗产的逻辑关系?如何借助功能分区规划揭示现代城市遗产的空间文化内涵?这些问题仍然有待通过实证研究予以阐释。
为了论证功能分区规划蕴含的城市遗产创造价值,笔者以世界遗产城市、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为研究对象,结合20世纪早期城市规划历程的梳理回顾,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过程及其空间文化内涵作了概括总结。通过回溯历史可以看到,阿斯马拉世界遗产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循序渐进的发展变迁过程(图1—图3)。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意属殖民地时期,从城市轮廓初步形成直至现代城市空间体系最终确立,城市功能分区自始至终都是阿斯马拉历次城市规划实践的核心内容。阿斯马拉的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为理解城市规划创造城市遗产的历史逻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证依据。可以说,在非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阿斯马拉世界遗产是从规划遗产视角考察论证城市遗产整体性空间文化价值的代表性案例。
图1 阿斯马拉1930年代城市空间形态
Asmara–Africa’s
modernist city[R]. Paris: UNESCO, 2016.
图2 阿斯马拉1940年代哈内特大街(左)与今貌(右)对比
图源:UNESCO.
Asmara–Africa’s
modernist city[R]. Paris: UNESCO, 2016.

对阿斯马拉进行案例研究的第一层启发价值,是为追溯殖民主义与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的渊源关系贡献了一份历史见证。其次,在保护实践方面,对于我国众多近现代城市如上海、哈尔滨、青岛、大连等来说,本文的第二层启发价值是提示我们积极思考如何将功能分区作为现代城市遗产整体性空间价值认知的一个主要立足点,以规划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内涵为基础,推动城市建成环境与城市规划文化走向协同保护。最后,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本文的第三层启发价值在于,提醒我们未来有必要将功能分区与规划遗产联系起来,借助典型案例开展更多专题研究,为进一步洞察规划遗产的价值轮廓开辟新视野,提供新思路。UPI
对本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于中国知网检索本文的录用首发版本。
作者:王祝根,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委员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期刊精粹 | 功能分区规划如何创造现代城市遗产?阿斯马拉的规划史见证【抢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