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音乐学院以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目标,以“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音乐舞蹈人才、推出一流艺术成果”为实施路径,奋发有为,不断取得新成效,目前正朝着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地位相匹配的一流音乐学院奋勇前进。在这一背景下,为满足逐渐增长的学生住宿需求,星海音乐学院学海楼应运而生。
学海楼项目位于大学城外环西路,占地面积约8317平方米,建筑面积16461平方米,共十二层(地上十层,地下二层),是集宿舍、实训、学习和生活于一体的综合大楼,已于2023年8月24日竣工落成。项目设计秉承“文脉相承”与“开放包容”的理念,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体化、共享化、生态化的活动与生活空间,以空间承载音乐,以空间铸就音乐。

星海音乐学院学海楼夜景鸟瞰
星海音乐学院分为生活、教学(南北)两区,两区被大学城中环西路切分,之间以一条人行天桥连接,承载学校人行全部交通。学海楼用地位于星海音乐学院生活区北部的一块三角形用地上,该区域由造型规整的宿舍群、食堂、运动场构成,东南侧为宿舍组群,西南侧为食堂,两者为中部的生活区交通干道所分隔开。

学海楼场地原状
项目场地原有部分烂尾楼,影响星海生活区的整体形象,同时,场地还面临着最大高差达六米的情况。如何解决复杂的地面人车混行及场地高差,从而容纳更多的住宿空间是本次方案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同时,学海楼位于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交汇点,形象上,项目是星海音乐学院的第二门户;空间上,项目是星海音乐学院的接合器;功能上,项目是学生活动的中心,是学院活力绽放的新契机。

01
形意相合,承接校园文脉
设计方案从校园整体出发,顺应校园的空间轴线关系,充分尊重场地的肌理关系与空间布局。建筑以格网分解、平行叠合的排布方式,巧妙化解、利用三角形的用地形态,提高用地使用效率,学生公寓组群犹如规律而又灵动的音符。
建筑充分退让生活区主干道,与生活食堂之间形成相对活跃与开放的公共节点空间,与教学区轴线首尾相接、前后串连,使得被中环西路割裂的教学区与生活区形成有机的联动关系。

塔楼与裙楼形体分别协调前后校区建筑

学海楼日景鸟瞰

02
气脉相通,疏解场地症结
面对场地复杂的空间功能、交通与高程关系,以及较高的形象需求,方案运用多层级平台与双首层组织方式,在竖向上形成不同的功能层面,分别对接当前不同高程上的功能区域,形成生活区的交通枢纽——
半地下空间解决下沉车道与生活配套功能,首层空间解决人行公共活动功能,二层及以上空间解决住宿功能。多层次的空间巧妙、合理地解决了当前场地人车混行的问题,确保了交通的畅通与安全。

人行流线
场地通过薄壳式桥体平台连接学海楼与食堂区域,为学生生活提高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扩大了室外公共活动空间,可表演活动、观景休憩,激发了校园公共场所活力。场地进一步采用地景式建筑的处理方式,在北部广场形成宽阔的草坪区域,解决了高差过渡问题,大力优化生活区的门面形象。

人行连桥实景图

03
音韵律动,挖掘建筑意趣
学海楼集公共活动与生活住宿功能于一身,既解决学生日常自由活动的场所需求,同时也提供舒适轻松的生活空间。
方案在建筑地面层采用自由曲线式的平面布局,与场地高差、自然景观相呼应。平面内分布不同形式的功能房间,可承载学生自习、创作等各类活动,为开放自由的音乐创作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东侧半鸟瞰图

西侧半鸟瞰图
建筑主体则采用了规则的矩形体量,一方面与生活区现有的学生公寓组群相协调,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规整、舒适的居室空间。
建筑主体采用通体米白色面砖,底部公共活动房间则为通透玻璃材质,虚实相生、曲直结合,如音乐创作中浪漫与理性的交融与碰撞,建筑不但很好地解决了场地与现有建筑的矛盾,且突破常规学生公寓创作语言,丰富了造型形式。

南侧低点实景图
建筑在立面组织上,一改公寓、宿舍建筑平铺直叙、索然无味的形象,以双间为一个模块单元,在水平向上形成错位布局。立面单元在统一中形成变化,有如规律节奏变化的音符,富有乐理感,与学院活跃的气质相契合。


立面细部

04
开放共享,打造创想平台
随着大学生日常生活模式的不断丰富,建筑空间的使用需求也不断增加,学生公寓不再仅有宿舍区域,需要容纳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
学海楼负一层与首层设置了架空活动平台空间,包括商店、自习室、琴房、健身室等功能,不同院系学生可相互共享,各层室外平台相互错落,形成垂直的校园社区聚落,由此促进学生交往,建立艺术生涯的早期人际网络,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架空活动平台空间

05
自然通透,营造岭南精髓
为提供舒适、自然的生活体验,适应地方气候的设计思维贯穿学海楼方案创作始终。
建筑在平行布置的塔楼中,提取体量形成中庭。中庭底部是南北开放架空的公共活动平台,顶部无遮挡,高达十层的中庭空间内形成巨大的温差,引发内部空气流动,解决了内部采光和通风的问题,改善建筑微气候。中庭还置以圆梯,提升了空间意趣。环中庭一周则为单侧外廊空间,视野更加开阔,平面交通更为合理。

下沉庭院采光井



塔楼采光中庭
当今社会,创新已成为驱动发展的源动力,交流共享则是传动机。当代大学生活动模式丰富多彩,交流空间的形式、时间、地点也愈发多元化,为确保创新、创作的高效与密集,各类空间资源均需提供承载活动的可能性。
星海音乐学院学海楼立身岭南地域,融合了不同功能模式,提供了多样化的想象空间,将持续服务星海音乐学院公共与生活功能,努力用凝固的音乐讲好岭南故事,为更优质的音乐教育与创作高效赋能。
供稿|建筑设计一所
图源|项目成员、廖沁芳摄影师提供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岭南建筑】星海音乐学院学海楼:以空间承载音乐,以空间铸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