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清河高铁站旁,将迎大变化!

芳菲四月,春意盎然

在京张铁路沿线的清河高铁站旁

一片繁忙景象正悄然铺开

……

作为2025年海淀区“疏整促”专项行动任务之一

京张铁路周边-清河高铁站

都市枢纽场景营造项目

(以下简称“清河高铁站项目”)

已正式启动!

预计2026年6月竣工

届时该区域将新增绿地5.9公顷

形成一个生活居住、交通枢纽、

高端商办多元融合的景观片区


清河高铁站都市枢纽场景营造项目位于海淀区清河街道,西至京张高铁、东至西二旗中路、北至西二旗北路、南至安宁庄西三条,改造总面积约13.46公顷。通过改造提升,将连通小营西路南北辅路和润中苑西侧2处断头路,在京张高铁沿线打造3.2公里无断点骑行路线,道路两侧1公里范围内拆墙透绿,划设机动车位约100个,划设非机动车位约5000个,建设锦顺佳园南侧、宣海家园周边、润中苑西侧和数字经济总部园西侧4个口袋公园,打造上第MOMA北侧、润尚路东侧和老站房周边3个街角空间以及清河站广场1个文化广场,建设西二旗大街天桥1个城市阳台以及3个便民服务点。


区发改委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本次改造以‘园街一体化’为理念,由清河街道作为项目主体,统筹道路红线内外空间设计与建设,创新多元治理工作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在街道空间的精细化落实,以拆墙透绿、慢行友好、多元体验、科技加持为切入点,演绎出独具魅力的花园街区界面。”


呈现“一纵两横多点”空间结构


“过去周边道路被围墙和断头路割裂,居民想散步、骑行都找不到一条舒适连贯的路线。”区发改委相关业务负责人指着一张效果图介绍道,“未来,3.2公里的无断点骑行路线将沿着京张高铁延伸,道路两侧的围墙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透绿的栅栏和错落的植被。小营西路和润中苑西侧的两处断头路也将打通,形成环状路网。西二旗大街将架起一座流线型天桥,行人可在此俯瞰车流,感受‘城市阳台’的独特视角。”

景观特色结构图


改造完成后,该片区整体将呈“一纵两横多点”的空间结构。其中,“一纵”为京张高铁历史记忆轴,凸显场地历史文脉;“两横”为西二旗南路科创活力轴、安宁庄南路花园生活轴;“多点”为区域内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科创空间、站前广场等景观节点。

清河站东街慢行道联通


西二旗南路的科创活力轴将吸引高科技企业的白领们在此休憩,安宁庄南路的花园生活轴则为周边居民提供晨练遛弯的静谧空间。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等项目如同绿色珍珠,散落在锦顺佳园、宣海家园等社区周边,老站房旁的文化广场则为露天展览、创意市集等文化娱乐活动提供了空间,让历史与时尚在此碰撞。

清河老站房周边环境整治提升


提供更有温度和质感的公共空间


在项目的规划蓝图中,“人”始终是核心。为了让场景营造项目更有温度,真正让居民喜闻乐见,项目团队在前期专门开展了专项调研,了解周边居民及企业的关注点。


老人希望有歇脚的长椅,妈妈们想要安全的儿童游乐区,年轻人则期待能有适合打卡拍照的网红绿植……这些看似细微的诉求,最终都将转化为一个个充满温度的设计细节。

北部代征绿地慢行联通


“改造后的项目将融入植物景观打卡、五感疗愈植物、城市家具、长者友好、儿童友好等多个专项设计,为市民提供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高品质公共空间。”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


停车问题同样被纳入考量——约100个机动车位和5000个非机动车位的划设,让共享单车的停放不再“见缝插针”,私家车也有了规范车位。项目还将新增绿地5.9公顷,通过梳理京张铁路沿线低效利用空间,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周边用地布局,促进城市空间高效利用,为公共空间项目营造典范。同时,项目还整合了绿地、广场、慢行系统等城市公共空间资源,进一步提升可达性和出行体验,为周边区域带来重新激活的机遇和潜力,实现辖区居民开窗见绿、出门见园的美好愿望。


“疏整促”专项行动不是简单的拆与建

而是用“绣花功夫”织就城市的美好

这片13.46公顷的土地

正以“园街一体化”的理念

书写着城市更新的“海淀样本”


内容来源:北京海淀、北京青年报


相关阅读

14公里活力走廊!六环高线公园破解“城市割裂”困局

解密“空中花园”,北京东六环的华丽转身

老铸造厂变文创园,600年永宁古城重拾烟火气

万寿寺旁这一城市森林公园,正式开放啦——

责任规划师让城市治理“多全齐美”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清河高铁站旁,将迎大变化!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