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由差异构成的城市,每座城市都从它面对的历史获得自己的形象。历史地段的背影中显露出一座城市曾经存在的方式、原因及地点,我们珍视这些经过时间的洗礼留给城市的宝贵文化空间遗产。
时至今日,年代纯粹风貌纯净如“断代史”般的历史地段已经相对稀缺,而更多的历史地段则呈现出连续生长、场景叠合、多元共生的文化风貌,它们积淀了不同时期的城市记忆,徜徉其间更像是在阅读一部社会发展的“通史”。历史地段是现代城市中被高楼大厦环伺的小场所,延续着烟火人间寻常百姓的小日子,叙述着平凡小人物的真实故事。当从社会学视角来审视,从类型学场所来认知,历史地段作为一座城市的民生小切口的意义就被放大了,有容乃大自然生长,历史地段的保护提升需要“小题大做”。
历史地段保护提升需要“大做”在包容的姿态。我们身边许多历史地段的逐渐没落,与其功能与时代脱节,社群与时代脱钩有关。历史地段需要在响应时代变化中传承优秀文化,需要将历史价值创造转化为时代价值。回顾历史地段的保护提升路径,经过了最初的仿制建筑风格的1.0版复古造景阶段,而后是营造空间氛围的2.0版体验场景阶段,未来则应面向培育文化生态的3.0版生活情景阶段,由装饰的文化迈向真实的文化,以人为本以用为道,既要保护具象的空间和风貌,也要呵护抽象的情感和记忆,因此,需要从3个层级构建更大适应性的保护提升方法框架,保持历史地段文化风貌的稳定性和多元性、传统性和成长性。第一层级是整体格局四要素,包括形象基调、空间结构、建筑音色、风貌和声四要素,其中,建筑音色就是建立在空间结构历史稳定性基础上,让渡给与个性个体一定的自然生长包容度,从而能够适应社会不同民生诉求,由此激发市民保护历史地段的自主性,激发市场参与历史地段的积极性,最终传递一个历史地段、一个文化空间、一个城市社会的集体和声。第二层级是空间秩序五线谱,分别指构成历史地段体量关系和肌理关系的地平线、天际线、朝向线、退距线和色谱线。第三层级是建筑风貌四造型,历史地段建筑应注重适应性和兼容性改造提升,溯其原型,归其类型,留其主形,构其新形,保持原型原汁原味,保持现状建筑杂糅混搭所形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回归历史地段耐心的自然生长逻辑,回归历史地段真实的社会自然生活。
历史地段保护提升需要之“大”更在文化的境界。每座城市都在持续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经纬天地曰文,动则变变则化而成文化;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而成文明。历史地段的小题大作,“小”在一个个小空间,一处处小场所,而最终的目标则是让历史地段融入时代发展的大背景,融入中华优秀文化的全景建构,在发展中保护,促成新传统的成长。历史地段保护提升能够让我们每个人立足于具体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在文化传统传承中文化生态生长,在文化自在自觉中文化自信自强。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希望您为喜欢的内容点个赞~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学术分享】在发展中保护新传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