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院支撑编制的《广州市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导则(试行)》(下文简称《导则》)经市府办公厅审议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印发。作为全省首个系统性城市公共标识技术文件,《导则》以新思路回应广州“中心型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并深度融合了城市品质提升与十五届全运会筹办工作部署要求,成果将系统性指导城市公共标识规范化建设,助力广州城市形象再升级。

《导则》封面
图源:项目组自制

多领域专家两轮研讨
图源:自摄

《导则》全市贯宣
图源:自摄

公共标识系统

城市的“无声向导”与“文化名片”
作为城市“毛细血管”般的基础功能设施,公共标识系统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无声向导”,它以简洁的符号与文字织就导视网,让陌生街巷化作可阅读的城市说明书;好的标识系统更是流动的“文化名片”,通过在地基因的悄然融入,指引方向的同时述说着城市故事。从交通枢纽的效率指引到公园角落的诗意提示,城市标识系统不经意提升着市民的便捷体验,也向世界递出有温度、有辨识度的城市形象名片。
《导则》以理念革新、体系重构、路径明确、机制强化四大策略完整闭环,创新性将城市功能空间与应用场景分类叠合,构建形成“5+3场景体系”,实现城市品牌塑造与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四大核心亮点

推动城市标识从基础功能设施
向城市品牌载体转型
理念革新:从“单一标识设计”转变为“全生命周期建设”
首次提出“总体要求-标识设计-通用设置-载体材质选择-标识安装-维护管理-测试评价”标识系统全生命周期指引,全面覆盖公共信息标志、道路交通标志及安全信息标志。通过系统性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更好地提升标识系统服务效能。

城市公共标识建设全生命周期图解
图源:项目组自绘
体系重构:以基本面标准化特色面差异化为原则构建“5+3场景体系”
立足城市功能空间划分五大基本场景:城市道路、交通枢纽、文化旅游、公共机构以及公共服务与安全设施。该体系旨在提升城市空间的识别度和便捷性,为市民及游客带来更加流畅的导视体验;围绕活动赛事、魅力名城、公园场景三大城市IP引导形成特色标识体系,依托疏散引导、广告宣传及特殊环境标识,精准传达导引信息的同时融入城市文化基因,全面强化公共服务精细度与城市品牌识别度。

城市公共标识系统-五大基本场景及标识设置示例
图源:项目组自绘

城市公共标识系统-三类特色标识体系及分类说明
图源:项目组自绘
路径明确:标准化指引+分步落地,提供清单化实施“说明书”
针对新建和整改两类应用场景明确设计标准与实施步骤,形成易读的实施“说明书”,将抽象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具箱”,确保从设计师到施工方城市管理者都能“按图索骥”。如:现状标识整改中,秉持“优化现状、提升功能、融合文化”的原则,制定评估-拆除-合并-改造-维护五步法。

合并整改步骤中合杆技术指引及实例展示
图源:项目组自绘
监管强化: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长效监管机制
厘清长效监管机制,通过竖向管理流程与多层次监管提升标准和质量。针对认识欠缺、审批不明、执法不力等挑战,确保标识系统符合城市空间管理要求,实现城市标识管理的标准化与质量提升。
随着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工作的有序推进,广州将以标识为媒,向世界传递开放、智慧、人文的城市新名片。我院将持续发挥多专业融合优势,深度参与城市更新、城市IP形象塑造等重大工程,为广州建设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
供稿|建筑设计三所
技术审核|总工程师办公室
文图编辑|办公室
推荐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品质城市】全省首个!《广州市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导则》让城市更“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