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躬身入局 履责于行—— 全职责任规划师工作路径探索与实践

责任规划师

2025年3月14日,北京市责任规划师五周年工作总结交流大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服务首都规划高质量实施”,旨在全面总结回顾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践历程,谋划下一阶段责任规划师工作提质升级。

于小菲

海淀区四季青镇责任规划师


全职,意味着专注和固定;责任,意味着承担和义务,5年来的全职责任规划师(以下简称“责师”)工作,让我对这两个词所包含的职业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我想重点围绕“履责”两个字,谈谈我对全职责师工作的思考和实践。


01

背景与问题

海淀区对全职责师提出了4类工作职责和10项基本任务,内容涵盖方方面面,是一个标准很高的要求。

4类工作职责10项基本任务


我的任职地四季青镇镇域面积为40.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27万人,目前镇域内所有村庄已完成腾退,城市化建设进入倒计时。四季青镇的主要特点一是占地面积大、建筑规模小;二是人口密度低、流动人口多;三是非建设用地占比大、用地权属城乡交错;四是城市化还未全部实现,从工作重点来看建设第一、更新第二。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镇域广、地类多、情况复杂故事长,位置好、人口杂、城乡双轨差距大。因此,当全职责师高标准的任务要求遇到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过渡期乡镇时,无论在工作方式还是工作内容上,都呈现出很多的矛盾点,比如以有限的个人力量面对大而复杂的工作量、工作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既要助推城市化又要服务既有更新、既要减量发展又要补齐短板等等。由此带来3个问题:


第一,工作任务如何落地?

第二,工作渠道如何建立?

第三,街镇差别、城乡双轨如何平衡?


02

机制探索

想要解决以上3个问题、打通规划实施的最后一公里,靠责师单打独斗显然不可能,必须在统筹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任务的有序传导,才能扩大工作的覆盖面。通过不断摸索和积累,目前在四季青镇已经形成了由责师工作网络和责师服务工具包组成的全职责师工作机制。


首先,构建了三链三层的责师工作网络。这一网络是以责师为工作枢纽,问题为导向,政府工作体系为支撑建立的,向上联系区规自部门和各委办局,向下针对规划落地、项目建设和居民需求三大问题划分为三个工作方向。责师工作网络以竖向链接、横向分层为特征,竖向三个工作方向形成三条工作链,横向逐级分解形成三级协作层。

三条工作链+三级协作层


第一条工作链是以城乡建设办公室为一级协作部门,承接自上而下的工作,重点解决规划落地的问题;第二条工作链以农工商总公司开发部为一级协作部门,承接自下而上的工作,重点解决项目建设问题;第三条工作链以社区建设办公室和市民活动中心为一级协作部门,开展面向公众的工作,重点解决居民需求问题。三链三层的工作网络将责师的工作职责合理融入政府现有的工作体系,形成顺畅的工作链条,从而能够有序、高效地开展各项工作。


其次,有了通畅的工作网络,还需要有效的工作方法。责师服务工具包通过清晰的工作流程、标准化的文件模板以及团队合作机制等制度化措施来落实具体工作环节。工具包分为四大类,对应工作统筹、跟踪实施、公众参与和团队建设4方面的工作。


第一类是规划统筹类工具,以海淀区责师统筹工具三件套为主体。其中,“一图一册”提供了规划管理基础数据、上位指引和城市设计要求;街镇画像和种子计划每年由责师进行编制和更新,对街镇和社区进行年度体检,同时寻找工作方向。三件套可以看作是一个孵化器,“一图一册”提供规划信息的支持,街镇画像发现问题,种子计划鼓励责师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研究来解决问题。


第二类是项目服务类工具。首先是建设项目全过程服务体系,四季青镇新建项目多、规模大,工作重点是帮助集体企业提升项目设计水平、协调审批中的技术问题。其次是针对各类专项工作编制的服务体系,比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微更新项目。这类工具除了让责师能够全面掌控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参与各方形成统一的工作认识和工作标准,能够各司其职。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服务体系通过13个服务流程和14个工作文件量化了责师的工作内容,可以完整记录工作过程,避免出现漏洞,形成工作闭环。在技术审查环节中则要抓住“规划”二字,特别关注建筑设计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首先在前期要做好违建核查。下图是去年完成改造的一个小区,一层有连片的搭建,拆违阻力非常大。作为责师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必须把要求和后果讲清楚。我们镇里领导和相关部门也非常坚定,最终历时一年全部拆掉了。其次在方案阶段重点关注城市设计的要求和服务设施的需求,这个小区在香山脚下,最初的方案没有考虑风貌、色彩、屋面、文化这些重要的城市设计要求,而这些是责师必须把控的内容。验收阶段重点是配套设施的查缺补漏,这个小区我去的时候五方验收已经做完了,但依然发现大件垃圾还是原来的小铁框,没有按图纸做围挡进行提升,那就必须要求施工单位来补做。

一层违建必须拆除

改造后实景


微更新项目对很多街镇和责师来说已经驾轻就熟,但相当多的社区工作者从未接触过工程建设,不了解相关程序和要求,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制定一个完整细致的实施流程可以为社区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参考,便于双方沟通磨合、达成共识。


还有社区更新治理服务体系,这一体系是基于几年来的社区实践总结形成的,由规划先行、统筹实施、公众参与、共建共治四个工作模块和若干子模块构成,以党建规划双引领、更新与治理互促互进为突出特点,简称“双引领模式”。双引领模式的实施流程可大致分为准备、调研、实施、可持续4个阶段,四个工作模块同步推进,同时也归纳并细化相对应的服务工具。

双引领模式


第三类是宣传活动类工具。依托文化四季公众号开设了“海师带你绘四季”栏目,每周一期,目前已经运行了4年多,发布了200多期,建立起了责师的宣传阵地。此外,我们还为社区公众号设计了模板,让公众号不仅起到发布通知的作用,还能充分发挥宣传和服务功能。


最后是多元协作类工具,团队建设对全职责师来说非常重要,可以拓展工作范筹和影响力。首先是建立培训学习机制,从6个人的学习小组起步,逐步形成了规划培训的常态化机制。其次是产学研融合机制,其中包括1+1+N海师团队,高校合伙人在调查研究、设计指导、规划宣传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和北京城市学院首环基地及相关学部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从教学到实践到研究全链条的协作机制。

北城城建学部团队

社区更新设计竞赛


总的来说,责师工作网络+责师服务工具包构成了问题导向的工作机制,对应了全部4大职责和10项任务,让全职责师对工作可以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控,有明确的路径和方法,保证了工作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同时,这一机制的框架是开放的,可以不断调整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


03

闵航实践

闵航社区位于西郊机场西侧,占地面积42公顷,居民1424户。社区特点一是党员多、党群基础好;二是军产社区更新政策和资金受限。基于这两点,2021年起,四季青镇在闵航社区试点打造“最美村居”。


以打造试点为契机,2021年我们开始推进社区更新的实践和研究工作,之后持续进行深化和提升,一步步将最美村居建设从单纯的加强社区治理转变为更新、治理双管齐下的社区全面发展体系的建设。


社区更新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因此前期统筹难度大、实施过程矛盾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以社区为核心搭建共治平台,工作网络以第3条工作链为主,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由第1条工作链执行,同时充分发挥全职责师制度的优势,形成“街镇、部门、社区、居民四方联动、责师统筹”的工作机制。

工作网络


2020到2021年是准备和调研阶段,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宣传、广泛发动居民、营造共建氛围;一方面厘清上位规划,进行问卷调研和社区体检,梳理资源、找出问题。


2022年进入实施阶段,社区的变化开始一点点呈现出来。社区更新中,微更新是居民参与意愿最高的项目,因此我们制定了“十美小院”建设计划,按年度分批实施,目前已建成5个。每个项目从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到施工监督、竣工验收,都组织居民全程参与,获得了很高的满意度。

第一个微更新项目“和苑”,改造面积2200平方米

更新前院落原貌

更新后实景照片


社区更新中关注度最高的就是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闵航路21号院共有4栋住宅,均为4层,楼本体、室外环境、地下管线进行了全面改造。项目启动后我们坚持先治理、后改造,我编制了一份实施说明,召集各参与方,统一认识,明确职责,之后在产权单位和社区的配合下,各项治理工作都顺利完成。


2023年4月改造施工正式开始,期间当然有很多插曲,像入户改造的问题、相邻小区的问题、地上地下管线衔接的问题等等,依托工作平台,都一一化解了。当年楼本体改造完工,护栏拆除率100%,上下水改造率100%。


2024年整体改造完工,住房品质和院落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提升。居民们集资种植了改造工程纪念树,还给我们送来了感谢信。

改造前院落原貌

改造后实景照片


项目完工不是终点,而是社区可持续治理的新起点。后更新阶段我们组织了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活动,巩固建设成果,维护优美环境,进一步培育共建意识和家园归属感。通过几年实践,“和美闵航”已经成为四季青镇社区更新治理的闪亮品牌和优秀样本,2025年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04

体会

角色有定位、工作有边界,心中有底线、设计有取舍,沟通有渠道、做事有章法,这几点是我个人的工作准则,也可以说是5年全职责师工作最深刻的体会,希望我的这份5年答卷能够抛砖引玉,为责师的职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愿与大家共勉。


文章根据于小菲于“北京市责任规划师五周年工作总结交流大会”中的演讲整理

文章中图片均来源于作者演讲稿件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

设计创造未来 营造诗画乡村

责任、价值与成长——对责任规划师工作的认识与体会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服务首都规划高质量实施——北京市责任规划师五周年工作总结交流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市责任规划师五周年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服务首都规划高质量实施”工作汇报展开幕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北京日报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躬身入局 履责于行—— 全职责任规划师工作路径探索与实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