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五四图鉴|GZPI青年力量拉满!他们用真诚与科技建造现实版《我的世界》

你是不是也曾幻想过未来城市的模样?

游戏《我的世界》一定程度成为了我们对幻想未来城市的实验田。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城市是梦想的容器,是欲望的投影”。当幻想进入现实,预演城市未来的坐标,可能就藏在游戏的“真实玩家”——城市规划师手里。

作为持续记录城市变化,与时代变化共振的媒体,《城市画报》决定直击广州城市规划的“心脏”,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下文简称“广州市规划院”)的三位年轻人发起对话。

平均年龄才30岁出头的他们,不约而同都选择以“城市规划”为人生第一份工作,在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运作的“隐形骨架”也日趋完善。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 01 

 CITYZINE×GZPI 

用温柔重塑钢筋水泥,

她是看不见的“城市指挥官”


从业六年,张艺萌已经从“萌新”成长为独立的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完成了《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等多项重大城市规划的她始终认为城市规划是份充满人情味的工作。

过往参与过的工作很多,她始终将参与《广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5年)》(下文简称《医疗设施布局规划》)的经历记在心里。这是她升任主创规划师后第一个独立负责的项目,是职业发展的新起点,更重要的是,也是她第一次参与跨学科的项目。


张艺萌告诉我们,传统学城市规划出身的规划师,更多会参与像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地块方案的工作,涉及跨学科的相对有限。


制定《医疗设施布局规划》的时间,恰好与新冠疫情的时间重合,民众的卫生防控观念正经历着重大改变,对非医学专业出身的张艺萌及其团队来说,项目难点在于,如何将新观念引入新规划,为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这期间,她和团队恶补了大量公共卫生领域的知识。“先要系统性了解医疗设施的分类能级,再去了解什么样的能级对应服务多少人口,也要结合大数据对供需做出预测。我们还‘啃’了很多类似《柳叶刀》的英文文献,希望能从专业的医学领域了解医疗设施发展的思路和想法。”

 

工作中的张艺萌。

特殊的项目背景让张艺萌有了更多的思考,促使她带领团队探索了很多办法,希望通过空间规划的手段,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


“当时,我们借鉴了东京‘公共健康单元’的理念,它相当于不将设施固定,通过划定不同级别的健康单元,设置不同能级、数量的医疗设施,实现资源弹性、韧性配置。”在她看来,规划不是绘制终极蓝图,而是构建能适应不确定性的弹性框架,这也是城市规划的人情味所在,试图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创造无限的人文可能。


负责规划项目的张艺萌也时常能受到院里其他部门的“托举”。多年前便在多学科、多领域布局的广州市规划院不仅在人口、产业、就医、就诊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还将不少领域专业人才收入麾下,过硬的“底气”支撑了无数个像她一样的年轻规划师。张艺萌坦言,制定《医疗设施布局规划》期间,院内协调了能做大数据分析的部门,为她和团队提供了很多与规划相关的跨学科数据,“正是兄弟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基础分析,接住了一个又一个规划的落地”。


城市规划看似是由政策、规范、数据驱动,在技术框架下做出研判的工作,张艺萌却给出了一个温柔又不失细腻的视角:所有看似“冰冷”的技术方案最后都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决策,受益者是城市中的每个人,解决城市问题本身就是规划师人文关怀的体现。


生活中的张艺萌。

>> 02 

 CITYZINE×GZPI 

智绘数字城市,

他是最懂广州的“城市感知魔法师”


五年前,刚刚硕士毕业的谭福宏一头扎进了规划院的一线测绘工作中。与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侃侃而谈的项目负责人不同,谭福宏坦言自己在刚入职时也曾经历过一两个月的阵痛期。

学生时代的谭福宏专攻图像处理研究,可刚入职他就被安排到一线做实地调查,这让他一度陷入苦恼:“频繁地出外测量,一开始并不适应,对初入职场的我来说确实是考验。再者,当时觉得这不是专业方向,会迷茫是不是学的东西用不上了。”


但一线的工作经历也给谭福宏提供了探索自我的机会。


当时他负责了一个片区的建筑调查工作,不仅要求把每栋每层的信息与三维模型一一对应,分层建档,信息还需细致到每一处商业的情况。

 

工作中的谭福宏。

“全手动做实在太费时费力了。和搭档商量后,我们决定‘搞点花活’,通过编写自动化的程序,对数据进行批量处理,事半功倍。”这给了谭福宏莫大的启示,“通过自然资源调查工作,我意外发现了自己的技能——写自动化程序,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赋能团队,领导也很支持这样的技术创新,这都给了我很强成就感,也帮我度过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期。”


有了方向心就定了。走出阵痛期的谭福宏很快遇见了蜕变的机遇。


当时,谭福宏所在部门承接了广州轨道交通线路部分支撑工作,项目需要对沿线土地的权属和用地性质进行摸查,涉及地块的权属复杂,如果按照现行地籍调查标准要求执行,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也难以按时交付调查成果。


也正是在此时,领导找到了谭福宏。在评估过难度后,他勇敢且自信地立下军令状:“给我三天时间脱产写代码,能搞定。”


人才储备的深度决定了创新技术生长的维度,而恰巧,谭福宏所在的广州市规划院正是这样的创新沃土。全力攻克自动化技术难关期间,市规划院给予了谭福宏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仅在前方顶住生产压力,还有不少技术同事在后方与他激烈讨论……这无疑都是谭福宏完成技术创新的先决条件。最终,新技术将原来需要手工计算、绘制的工作交由程序负责,只要将原始数据整理好,就可以通过程序进行自动化分析与制图。在程序的加持下,原本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仅需要一周就能完成。


在谭福宏看来,这是“职场高光时刻”。首先,他以最快速度满足了定制化需求,解决了燃眉之急;其次,技术创新带动实现应用的裂变,夯实院内技术“护城河”的同时,也为院内后续项目带来极大的便利;再次,谭福宏还与部门其他小伙伴一起取得了软件著作权,申报了省级的行业科技进步奖,让他实现了从作业人员到项目组长的蜕变。


如今,谭福宏从一线生产岗位调动到研发中心,成为了广州市规划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纽带和桥梁,并投身于广州鹰眼、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等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推广。


从业四五年,谭福宏多了很多难以磨灭的岭南记忆。当谈起外勤时和同事一起吃过的碌鹅,调查过的古老溶洞,为探索前沿技术而发生的激烈讨论时,他音调上扬,语气轻松,在他心中,领导是“学长”,同事是“同学”,而广州市规划院则是一个给予他表达和展示的舞台。


“这里足够自由、足够平等、足够包容,让人忍不住想留下。”谭福宏说。 


生活中的谭福宏。


>> 03 

 CITYZINE×GZPI 

守护地下安全,

他是真正的“地下城勇士”


今年36岁的黄凯湘,刚刚度过了令人惧怕的“35岁红线”,加入广州市规划院11年,他曾深入一线勘察,在野外披荆斩棘,也曾充当起项目沟通的桥梁,托举项目安稳落地,千帆过尽,他摸索出了一条将个人发展融入市规划院战略发展的路,更找准了自己人生的天平。

2014年,初入市规划院的黄凯湘和无数“萌新”一样,在户外从一线做起,第一份工作就是广州市科技教育城的岩土工程勘察。尽管在学校时黄凯湘就参与过川藏、三峡流域等大山大河的地质勘察工作,也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了,但还是被岭南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地貌打了个措手不及。


专业能力为剑,广阔平台为鞘。长期以来,广州市规划院高度关注城市安全领域,提前做好了技术储备和平台搭建,也因此为黄凯湘在参与搭建市应急情报中心、市应急联创中心、编制省市应急管理十五五规划、促成省市应急部门在规划院挂牌“广东省城市应急安全研究院(广州)”(下文简称“城安院”)、成立“广州城市安全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工作中发光发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在黄凯湘眼中,支撑城安院的筹建无疑是既往经历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个。他告诉我们,筹建工作对人的综合能力要求高,“面对新的领域、新的客户、新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考验就是快速梳理战略发展方向,整合利用已有资源跟技术,组建团队。”

 

工作中的黄凯湘。

面对“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黄凯湘拿出了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聊天中,他将整个筹建过程比作“创业”,并不希望外界将目光聚焦到困难上,直言“创业就是解决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过程,怎会计较哪个会困难”。


在面对“创业”问题时,经验与阅历成了黄凯湘的东风,引领他走出“漆黑的山洞”,探索明亮宽广的世界。尽管院内已沉淀了相当的技术,但如何让从未合作过的对方信任你、认可你、支持你,这显然是潜藏在“硬实力”之下的“软实力”。


一个接一个的任务锻造出了黄凯湘过人的综合能力,正因如此,他对所谓“35岁红线”并不畏惧,反而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保持过硬的专业技术为后辈把关,发挥优异的综合协调能力,拓展规划院的业务边界。


长久以来,黄凯湘是城市安全守护团队中的一份力量。与宏观的、直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地面规划不同,地下数据监测更聚焦在有风险隐患、有计划重点发展的区域,下面的地质情况稳不稳定,淤泥埋深有多少,有没有岩溶空洞的危险……这些都能辅助地面规划的同事,提前规避风险。


作为“危机化解”专家,黄凯湘始终坚信:防患于未然,事后化解永远不如事前预防。

 

生活中的黄凯湘。



“如果将现代城市建设比作现实版《我的世界》,你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聊天的最后,我们将这个问题抛给了他们——


30岁的谭福宏觉得,他可能是游戏的制图师,让想法变成地图。


31岁的张艺萌觉得,她可能是游戏世界的造梦师,把空白的地图绘就成品质宜居的城市。


36岁的黄凯湘觉得,他可能是游戏的bug修复师,解决安全问题,及时修复bug


他们的答案看似不同,却又在同一个坐标系里交汇——当代码重构空间维度、城市规划编织人文温度、地质监测筑牢安全厚度,数字时代城市建设的“隐形骨架”因他们的存在而一直在不断“更新版本”。


《我的世界》或许会有终章,但真正的城市进化却是进行时,这群将城市当做毕生作品的“游戏师”,已经给出了未来城市最动人的通关秘籍。



本文转自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五四图鉴|GZPI青年力量拉满!他们用真诚与科技建造现实版《我的世界》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