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蛇口,在晨雾的轻笼下,鱼虾在胶鞋和塑料框中碰撞。随着朝阳的初升,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蛇口的街头巷尾,看着周遭的人来人往,听着本地的民语乡言,谈论着关于城市人文的不同见解,你会于不知不觉间融入这里。一月份的深圳,并不像北方的城市那样仍寒气逼人,轻柔的海风裹挟着丝丝暖阳吹拂到人的身上,让人感到透彻心扉的舒适。
傍晚,在大排档间支起一张圆桌,铺上一块红布,便有了一方惬意天地。置身其中,看着殷红的晚霞,吃着可口的菜肴,品味着应有的城市生活,抒发着内心的激荡与焦灼。现实与理想不断摩擦碰撞,火花四溢却不曾犹豫,蛇口秉持着“离尘不离城”的生活哲学,向明天迈进,永不停歇。
深
圳
· 蛇口
城市观察员
– 朱荣远
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
– 刘晓都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
– 冯果川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执行总建筑师
– 邵兵
建筑档案主编/创始人
城市记录者出品人
01
“袁庚精神”
「从千年渔港到现代都市」

邵兵(建筑档案主编/创始人,以下简称“邵”)本期是首期深圳城市记录者,在深圳蛇口开场。今天将由朱荣远、刘晓都、冯果川三位建筑师为我们讲述深圳蛇口地区的人文与周边。此次城市记录的主题叫做“大排档,无差别的人”,我们要在蛇口寻找人文和周边的痕迹。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朱老师能就我们此刻所在的蛇口片区,谈谈深圳这四十年来在生活层面有哪些变化吗?
朱荣远(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原副总规划师,以下简称“朱”)目前我们所处的地方位于老街区,这里既是现代城市文明的起源地,又是千年渔港的精神寄托。招商局的航标灯仍矗立在南海意库,但蛇口的城市面貌早已不复当初,曾经的金属加工厂变成了画廊与酒吧,厂房也摇身一变成了文创园。这些时空交叠无一不见证着蛇口近年来的城市变化。
与其他城市有着很大区别的是,蛇口由众多小渔村与避风港所构成。在这里,建筑并没有那么高耸,人们更加重视生活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楼房堆叠。街头小巷里蕴藏着浓浓的历史文化底蕴,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舒缓,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邵 好的。接下来想听冯老师讲一下,行走在这片新旧交织的街巷中,你的脑海里是否会闪过一些不同时代的画面?
冯果川(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执行总建筑师,以下简称“冯”):我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到这里的,那时这里工厂林立,是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园区,而现在它已然成为当年故事所留下的“余烬”。曾经的蛇口工业区背着的“改革先行者”的荣誉,现在却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朱 但是蛇口工业区在非物质文化方面所留下的宝藏还是值得我们肯定的。比如渔村时期的咸水歌谣、码头工人的劳动号子,这些无形的记忆依然藏在老街坊们的谈笑间。老建筑虽然不再崭新,却散发着岁月的韵味。这里居民的生活方式虽然与过去大不相同,但依然保持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冯 是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坚守着这片土地,坚守着“袁庚精神”,但是袁庚精神变得像魔戒一样,既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的镣铐。一些人像垄断对“袁庚精神”的解释权,这不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朱 蛇口这座城市是有活力的,有活力就会有不断前行的动力。蛇口虽然不再是深圳的中心,但这里的居民和企业依然在努力创新,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刘晓都(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以下简称“刘”):其实这里的氛围是非常好的,走在街边小路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不慌不忙地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和各种事务。

邵 是的,来到这里之后,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来自周边的那种蓬勃向上又和谐舒适的氛围。
朱 我们都希望蛇口能够再次焕发出光芒,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深圳迅猛的城市发展浪潮中,蛇口在一定程度上被淹没了。
深圳这座城市,有着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它是一个多中心的城市。早在 2007 年进行城市规划时,人们就前瞻性地提出深圳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大城市,而是由若干个功能完备、相对独立的片区组成的城市群。这样的规划理念,旨在实现群众服务的均衡化,让每一个区域的居民都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生活服务。
在深圳,各个区域之间不存在主次之分,而是呈现出一种平行的关系。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鲜明的产业特征以及特定的服务人群,它们共同构成了深圳这座多元化、具有包容性的大都市。蛇口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在努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02
城市“减重”
「视角变化决定尺度平衡」

邵 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也都有着各自所属的服务群体,正是因为如此多元化,深圳这座城市才会这么富有色彩和魅力。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冯老师觉得我们该如何去平衡一个城市的尺度呢?
冯 其实,城市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观察的视角。就拿日常生活来说,漫步在街道上,你所感受到的城市风貌和你用无人机从高空俯瞰,或者用相机拍摄成宣传画面时所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是在制作一部城市宣传片,那你可能会更侧重于展现城市那些壮丽、高大、宏大的元素,以吸引观众的目光。但当你真正走在街道上,融入城市的肌理之中,你可能会更关注那些细腻、温馨、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现在城市里有很多闲置的楼房,它们就像城市身上的“赘肉”,让城市显得臃肿不堪。在平衡新与旧的关系时,我们既要考虑如何让城市保持现代化的活力,又要妥善保留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的旧元素。

朱 没错,深圳的城市密度并不均匀,这是长期以来地区组团式发展的结果。深圳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更在于它先进的观念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平衡新与旧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邵 说到城市发展,我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城市的办公楼都出现了空置化现象,各位老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朱 我认为这主要是需求变化所导致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的产业逐渐衰退,而新兴的产业又尚未完全崛起,这就导致对办公楼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冯 对于这个问题,我持保留意见。我始终认为经济逻辑是基础,我们应该让市场这看不见的手去调整供需关系,但是我们的政府却总觉得自己高瞻远瞩,干预开发,要求更高比例的写字楼和产业园而不是住宅。这导致开发商被迫建了一些难以被市场消化的办公楼,导致了空置。
朱 冯老师说得也有道理,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供需的变化以及市场环境的调节作用。市场的波动、经济形势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到办公楼的需求量和空置率。
刘 深圳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经历了从没有需求,到需求过剩,再到如今需求衰退的过程。这是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找到平衡新与旧、供需与市场的方法,让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我们要从深圳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也要从中找到适合其他城市发展的可借鉴之处。
03
食物即周边
「平稳才是城市生活日常」

邵 刘老师,在蛇口,你所感受到的深圳的“人文与周边”是什么样的呢?
刘 在我看来,最能体现深圳蛇口人文与周边的,还得是日常生活。近年来,蛇口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生活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完整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着强烈的社区意识。他们对待自身社区的建设,时刻怀揣着主人翁的心态,这种心态并非外界强加,而是源于内心的自发性和独特的价值观。也正因如此,人们对于社区活动的参与度极高。无论是社区的文化节、志愿者活动,还是日常的邻里交流,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共同营造着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这种社区意识,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居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蛇口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朱 确实如此。蛇口这种由陌生人群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统一价值观念的现象,与城中村基于宗族观念形成的社区,或者传统意义上因地域血缘聚集的社区有着显著的不同。蛇口的社区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它融合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大家在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过程中,共同塑造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刘 蛇口所呈现出的城市尺度,给人一种舒适惬意之感。这里的城市肌理是有规划、有秩序的,并非那种杂乱无章的“野生”脉络。从街道的布局到建筑的风格,从公共空间的设置到生活设施的配套,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与规划。这种规划不仅注重实用性,更充分考虑了居民的生活需求和情感体验,让人们在享受现代城市便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朱 深圳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关键支点。一个是政府的有力引导与规划,为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另一个是企业的积极创新与推动,为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政府与企业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深圳这座城市不断向前发展。
邵 我突然有个感触,我们此刻正在享用的这些食物,其实就是“周边”的一部分。它们一直都在我们身边,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以至于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还有,三位老师的定位也特别有意思。刘老师是“掺沙子”,总能在不经意间为我们的讨论增添新的元素和视角;朱老师是“鸡尾酒”,能将各种观点和思想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而冯老师呢,就是地地道道的“蛇口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
刘 是啊,能让居民平稳、惬意地生活,这才是城市应有的状态。城市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繁华的街道,更是人们生活的家园,是承载情感与记忆的港湾。希望蛇口能够一直保持这种独特的人文魅力,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邵 听各位老师讲了这么多,我愈发觉得设计的力量真是无穷无尽,原来它可以改变如此多的东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在变化,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变化,设计是否也需要发生一些改变呢?

04
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需求的城市设计」

刘 即便像深圳这样站在时代前沿的一线城市,也时刻面临着改变的需求。就拿蛇口这个地区来说,从最初的开发建设,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如今的运营管理,整个过程其实就是要把人们周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朱 没错,设计观念是必须与时俱进的,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同样,设计的对象也并非一成不变。
邵 朱老师,你这里所说的设计对象具体是指哪些方面呢?
朱 这里的设计对象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建筑的高低错落、规模的大小适宜、空间的合理分布,以及局部的精细规划等等。之前我去台湾的时候,就看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场景:在一片陈旧的老楼房中间,有一栋现代化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简直是鹤立鸡群,而这其实就是设计观念转变的一个生动体现。如今,现代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那么我们的设计作品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

刘 即便我们怀揣着用设计去改变一些现状的美好愿望,但在现实社会背景下,我们的设计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比如政策法规的限制、经济成本的考量、社会文化的差异等等,这些都会给设计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
朱 过去,很多设计师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忙碌,承接各种设计项目。但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变化,当设计任务减少的时候,我们设计师又该把精力投放到哪里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刘 其实,这不仅仅是设计师个人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设计行业都需要思考的方向。只有改变理念,紧跟潮流和大众需求,我们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朱 是的,总体来看,深圳的发展状态还是呈现出动态伴随或是及时修整的特点。这座城市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就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不断地在前进、在变化。作为设计师,我们也需要紧跟城市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才能为城市的发展贡献更有价值的设计作品。

05
文化抵抗力
「深圳独有的包容性」

邵 今天咱们这顿饭吃得真惬意,海风吹拂,海鲜下肚,让人愈发感受到深圳这座与海密不可分的城市的独特魅力。要不每位老师都选择一道菜品,借此来谈一谈对深圳这座城市的感悟吧。
刘 深圳这座城市,它的起源其实深受内陆文化的影响。它就像一块天外之石,意外地落在了这片土地上,却与周边的环境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城中村,重视蛇口,是因为这些地方本身就蕴含着广东这片土地上深厚的人文底蕴。
深圳的文化,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体现在各种文化习俗里,与北方城市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欧洲一些地方,人们对设计的认知和需求确实与我们不同,这种差异在建筑风格和街道氛围上都能有所体现。漫步在深圳的街头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场景似曾相识,仿佛带着北方或其他地方的影子。但当我们深入到这个城市的肌理中,就会发现它已经开始慢慢“融化”这些外来元素。这是因为深圳本地的文化有着一种独特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并非完全的排斥和冲突,而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织融合在一起。虽然这种融合的力量并非一蹴而就,但当我们从一个更微观的层面去梳理时,就能感受到深圳那浓郁的南方氛围。
对于北方人来说,初到深圳,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这里优越的植被和宜人的气候。我每次从外地回来,一出机场,那股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瞬间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虽然我生长在北京,但我早已深深认同了深圳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感受。

冯 刘老师,那你以后是打算留在深圳,还是回北京呢?
刘 我估计是不会回去了,我已经在深圳待了25年,这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
朱 确实,来到深圳之后再出去,你会明显感受到这座城市与其他地方的差别,会有一种不适感。
邵 听老师们这么一说,我对深圳这座城市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了,咱们之前关于蛇口这座城市疏密关系的探讨还没结束呢。规划确实是从宏观大视角出发的,但不得不提的是,蛇口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基础条件好,城市尺度宜人,气候舒适,物价也相对亲民,而且又不像市中心那样喧嚣拥挤。
朱 从建设经济特区开始,蛇口就宛如一颗闪耀的启明星,在观念创新方面引领潮流。就拿过去的圣诞节、元旦来说,海上世界那可是一个热闹非凡、别具一格的地方。蛇口的港口开放得早,过去这里往来着众多海员。从最早的设计规划、建设施工,再到后来的经营管理,这一系列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东西,都化作了这里的独特气质。有时候,看一个城市或者地区,真得重视时间的力量。时间就像一位神奇的工匠,会给这个地区裹上一层文化的包浆,留下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点。
邵 确实,时间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那朱老师,你接着讲讲蛇口在深圳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之处呗。

06
人文主义城市
「大象与蚂蚁和谐共生」

朱 蛇口可不简单,它既是经济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发展的强力促进者。它既有现代化的外在形貌,又蕴含着现代化的精神内核。这一点,在深圳的其他地区可没那么显著。蛇口就像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见证着深圳从一个小渔村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程。
邵 你如何看待“迈向人文主义城市”这件事儿?
朱 深圳的成功绝非偶然,人文的支持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带来了开放的新机遇,而开放又进一步促进了改革的深化。深圳的发展与人文主义是相辅相成、相互应和的。人文主义所倡导的人的尊严、平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过去,总有人质疑深圳没有文化,可实际上,深圳拥有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构成。这里是多元文化的平行共生之地,各种文化相互关联,没有主次之分。在我看来,用热带雨林来形容深圳再合适不过了。在热带雨林中,大象和蚂蚁可以和谐共处,它们对视时,互不干涉彼此的生活。你的“大”是你的优势,我的“小”也有我的精彩,彼此平等。正是这种复杂性,为深圳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邵 深圳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它既是先行者,勇敢地迈出改革的步伐,又是实验场,不断探索着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朱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深圳特区拉开帷幕,这里承载着学习、开放、实验的重要使命。社会的迭代速度之快,令人惊叹,而这正是深圳这座城市得以发展的强大之源。在快速更新的过程中,深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特征。也许在未来,深圳会形成独属于自身的文化,但到那时,它的开放包容性或许会有所降低。不过,无论如何,深圳这座城市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活力,都将永远延续下去。
邵 好的,感谢三位老师今天的精彩讲述,不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深圳这座城市,更让我们了解到蛇口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独特人文精神和日常烟火下的城市生活,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座汇聚着众多梦想的城市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

本文整理自「迈向人文主义城市丨人文与周边」 2025 年 1 月 3 日的直播座谈,除特殊标注外,图文及排版均属城市记录者所有。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在蛇口大排档,看见无差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