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同济规划·智汇讲堂 | 第二讲《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的途径》举办



2025年4月29日下午,我院举办“智汇讲堂”系列讲座第二场。本次讲座以《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的途径》为主题,由总规划师钮心毅主讲,裴新生副院长开场致辞,周玉斌副院长、宋小冬教授等专家出席,主任总工梁洁主持。


“同济规划·智汇讲堂”第二场讲座现场


开场致辞

副院长 裴新生


裴新生副院长表示,当前是城市规划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同济规划院将积极布局新业务与新赛道,并对钮心毅总规划师在技术统筹方面的贡献表示感谢。他强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应以解决实际规划问题和提升工作效率为目标,依托院内专家资源为业务创新提供指导。同时,他呼吁青年规划师在总师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共同探索新技术与规划专业的融合,包括知识图谱与大模型的结合、智能化的规划图纸表达等,为未来发展储备能力。



智汇讲堂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的途径



总规划师 钮心毅

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


钮心毅总规划师强调,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科技革命的推动力量,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是国家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大模型将成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方向。


大模型的技术特征 


钮心毅总规划师指出,大模型不等于大语言模型,还包括视觉模型、多模态模型。提出通用模型掌握了通用知识,类似“聪明的普通人”;专业大模型在通用知识基础上掌握领域知识,是“领域专家”。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的构建思路


钮心毅总规划师表示,人工智能的核心是让机器掌握人类知识,专业大模型的训练类似培养学徒,将领域知识传授给具备通用知识的模型。重点介绍了三类规划专业模型的实践探索。第一类是规划专业的通用工具模型,用于专业图纸生成和审查、报告生成和审查等工作,可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如自动完成文本格式检查、生成专业报告、提取技术资料等。第二类是规划的数据与管理分析模型,通过通用大模型驱动常用软件,实现数据管理和分析,如制作专业地图、进行交通路径分析、停车规划分析等。第三类是规划的推演模型,利用大模型的推理能力,从图像入手发现空间问题,进行诊断、推理和优化,如评估街道步行空间、提出更新建议等。


知识库与模型的关系

钮心毅总规划师指出,知识库是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需要遵循“应用场景——业务逻辑——领域知识”的途径。



总结展望


最后,钮心毅总规划师强调,规划专业大模型的核心是将领域知识嵌入通用技术框架,通过场景化应用提升工作效率与决策科学性。未来,同济规划院将继续探索,寻找合适的业务场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的发展,为规划工作提供更智能、高效的支持。



嘉宾交流



副院长 周玉斌

副院长 裴新生

教授 宋小冬


周玉斌副院长提出四点关键主张:一是主动拥抱新技术,把握发展新机遇;二是坚持理性实践,避免技术冒进;三是激活知识资产,构建智能体系;四是深化业务融合,实现价值创造。他强调,规划院应重点培育三大核心能力: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经验沉淀;研发专业智能体,提升决策水平;创新业务场景,拓展服务边界。周玉斌表示,将携手钮心毅教授团队共同推进”智慧规划”创新实验室建设,通过定期举办专题研讨等方式,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升级。


裴新生副院长提出,本次讲座具有“逻辑清晰、通俗易懂、未来可期”的特色,展现了规划师将专业转化为行业语言的智慧,为行业数字转型描绘了清晰的发展蓝图。针对AI时代青年规划师的培养指出四条路径:建立”专家指导+团队实践”的创新培育机制,鼓励从具体业务场景入手开展技术创新,坚持专业主导、合理运用AI工具,构建特色技术应用模块。他表示将持续举办技术研讨会,助力青年规划师成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宋小冬教授系统阐述了AI技术应用的三个关键方向:通过AI技术显著提高规划工作效率,利用AI避免基础性错误,确保成果可靠性以及探索AI辅助下的特色方案创新可能。他强调,基础数据质量是AI应用的前提保障,技术应用需要持续投入和专业训练,越是创新性工作,越需要专业人员的判断和把控。宋小冬特别指出“AI技术应用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需要大量科技投入。就像ChatGPT的成功并非偶然,我们需要以务实的态度推进技术应用。”


最后,钮心毅总规划师与参会嘉宾及规划院职工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供稿 | 毛君君

摄影 | 陆佳元

编辑 | 宣传办

审核 | 肖达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同济规划TJUPDI):同济规划·智汇讲堂 | 第二讲《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大模型的途径》举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