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4月26-27日,2025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在深圳成功举办。27日下午,分论坛二“多学科交叉创新下的城市规划”学术论坛顺利召开。
本文字数:6501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4月27日下午,由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张梦竹和佟欢组织召集的以“多学科交叉创新下的城市规划”为主题的分论坛二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校友广场303会议室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赵鹏军教授作开场寄语。上半场由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员张梦竹主持,龚咏喜、张啸虎、汤俊卿、陈梓烽等四位嘉宾带来了精彩报告。下半场由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副教授佟欢主持,周骁、陈杨、李娟、王者等四位嘉宾带来了精彩报告。随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周江评主持圆桌讨论环节,袁媛、黄鹤、龚咏喜、陈杨、陈梓烽、张啸虎、王者、周骁、汤俊卿、李娟等10位嘉宾结合主题报告内容,畅谈对多学科交叉创新下的城市规划的观点与感受。最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杨晓春进行总结发言。

2025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分论坛二合影
论坛学术召集人
张梦竹
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研究员
开场寄语
赵鹏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委员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赵鹏军院长谈到城市是一个复杂系统,需要多学科的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学科一直在吸纳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论,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新技术的快速变化。这导致了传统城市规划学科从以学科为核心解决问题的模式向结合不同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主题化方式转变。同时,城市规划学科内部的细分和研究不断深化,范围也变得更广泛,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学科,或许需要更多跨学科的思考,融合多种技术方案来解决城市规划问题。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交叉合作,将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以应对城市发展中的新挑战。这种跨学科和多技术方案的综合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效率和质量,使城市规划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
主题报告
报告1:基于数据驱动深度学习的城市规划设计空间布局生成技术
龚咏喜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方法在满足城市空间营造的同时存在耗时耗力、过于依赖个人经验的问题,而最近生成式城市设计技术在提高规划设计效率的同时又忽略了地方特色和个性化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构建一个数据驱动的研究框架,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学习现有规划设计方案并生成城市规划设计空间布局方案。该框架首先采用图卷积网络对目标区的土地利用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AN)的Pix2PixHD模型生成建筑和开放空间布局,最后利用一个微调的稳定扩散模型对生成的布局进行更详细的细化。将该框架应用于深圳市南山区重点区域的开发,并对生成的布局与实际城市设计案例进行相似性评估。结果表明,该框架能够有效地捕捉城市环境、模式和设计风格,突出了深度学习在城市规划任务中的潜力。我们的方法补充了传统的城市设计过程,为城市设计师提供了深入学习驱动的见解和整体工具。
报告2:城市建成环境与共享微出行
张啸虎
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
大城市所遇到的众多交通问题主要由私家车保有量过高引起,而近些年兴起的共享微出行方式在缓解城市交通问题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共享微出行是否能够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否可以与现有公共交通系统相辅相成,甚至替代私家车出行?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基于此,我们从用户行为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模型构建和情境分析等方法,我们关注共享微出行(如共享单车、共享电动滑板车等)在城市中的使用效率、与公共交通的互补性,以及共享微出行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这些研究将为政府政策制定和交通设施布局提供重要的策略建议。
报告3:城市交通系统韧性评估、模拟与优化
汤俊卿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
从国家需求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构建新时代韧性交通体系被视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此背景下,将城市比喻为一个生命体,交通基础设施则是这个生命体的骨骼,因此研究城市交通系统的韧性评估、模拟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关注城市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布局、交通传感器网络的建设、轨道交通系统的升级,以及极端城市内涝事件对城市人群移动的影响。在城市热浪期间,我们研究跨城移动行为,并模拟人群移动轨迹,以更好地理解城市中人口的行动模式。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的韧性和安全性,也为城市规划和应急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报告4:城市功能地域划定:研究进展、方法创新与应用展望
陈梓烽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城市功能地域是城市地域的三种界定方式之一,也是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视角。当前,人口跨市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对精确划定城市功能地域范围、重塑空间治理边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报告首先梳理了劳动力市场、复杂网络两个视角下城市功能地域研究的进展,总结了两个视角的优势与不足。劳动力市场视角的优势在于可充分考虑地点属性、嵌入政策语境;复杂网络视角的优势在于能更准确地反映空间关联性。本质上,两种方法分别着眼于城市功能地域的节点维度和连边维度,其优势可以互补。基于此,本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城市功能地域划定方法,并以深圳市为案例进行验证。这种方法融合了两种传统视角的优势,可以同步考虑网络结构中的邻接关系与节点的多维属性(如人口、产业、用地),准确地划定功能地域边界、同时清晰地刻画核心-边缘结构。本报告最后展望了城市功能地域研究的未来,总结了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如规则阈值、空间单元、评估方法的不确定性)以及可应用的方向(如空间结构分析、资源配置模拟、区域协同治理等)。
论坛学术召集人
佟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
主题报告
报告5: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智慧城市治理
周骁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助理教授
随着大数据的持续积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城市计算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正在重塑传统城市规划的范式。报告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治理中的前沿应用,结合典型研究案例,展示包括大模型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政府决策支持、城市适老化更新、建成区环境治理、社会隔离机制解析与干预、慢性病城市管理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响应等多个关键领域发挥作用。通过本次讲座,我们将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治理中的研究内容、技术前沿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报告6:新时期下的规划实践业务转型:从规划总师业务说起
陈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存量中心副主任
规划总师制度分为区域、重点地区和社区三级,核心职责涵盖技术咨询、规划协调与实施保障。在重点地区,总设计师贯穿“前期策划—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的全过程,通过驻场服务、专题研究和技术审查等方式,解决规划落地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在深圳国际会展城项目中,总设计师在优化交通、统筹景观、协调多方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实施阶段,强调“伴随式服务”,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同时注重团队协作与跨专业协同。这种灵活的服务方式确保了规划能够实时适应变化的环境。然而,面对新时期城市规划的高度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弹性策略在“坚持与修正”之间找到平衡。总师不仅是技术顾问,更是规划实施的桥梁,要求其具备深厚的专业能力与卓越的沟通智慧,确保规划从“蓝图”到“实景”的精准传导。
报告7:异地就医流动与医疗城镇体系
李娟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
城市在医疗供给与需求方面日益相互依赖。然而,全国异地就医背后的城市间医疗体系(Intercity healthcare system, IHS) 仍未得到充分理解。利用人口流动大数据,我们揭示了中国 IHS 中城市在提供和需求优质医疗服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我们发现,8%的中国城市是国家级和区域级医疗中心,解决了缺乏优质医疗服务的城市的医疗短缺问题,而63%未被注意到的城市弥补了特大城市中农民工被剥夺的医疗权利。IHS产生了新的医疗可及性结构性不平等,表现出马太效应。少数医疗资源丰富的城市 (12%) 受益更多,可以加强其为本地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32%)提供医疗服务的优势。大多数城市(35%)在面临医疗短缺的同时,在确保为本地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26%)提供充足的医疗服务方面处于更不利地位。
报告8:GeoBEM 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尺度能耗模拟框架
王者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系助理教授
为支持香港及高密度城市的碳中和目标,研究提出了基于地理信息的城市尺度能耗模拟框架。由于建筑能耗占香港电力消费的90%和碳排放的60%,该框架旨在量化城市建筑的能源需求,优化脱碳路径。方法上,团队整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卫星影像)与建筑物理模型,开发自动化建模工具以应对建筑模型生成、数据缺失、多源数据融合困难、复杂地形处理等挑战。通过基于GIS的热区划分与自动分区算法,该框架已成功构建了覆盖约93%香港建筑的能耗数据库,并推出了一个公开的数字孪生平台。未来,将持续探索气候变化、灵活负荷调控以及绿色金融角度的建筑改造效益评估,为高密度城市能源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圆桌讨论环节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江评主持圆桌讨论环节,袁媛、黄鹤、龚咏喜、陈杨、陈梓烽、张啸虎、王者、周骁、汤俊卿、李娟等10位嘉宾结合主题报告内容,围绕以下三个问题,畅谈对多学科交叉创新下的城市规划的观点与感受。
1、跨学科协作是否需要机制支持?如何设计这一机制以促进有效合作?
2、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伦理问题,避免技术对人类的威胁?
3、如何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价值?

龚咏喜

陈杨

陈梓烽

张啸虎

王者

周骁

汤俊卿

李娟

总结发言
杨晓春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晓春副院长谈到,规划作为一个专业,实际上是在进行预测。然而,规划师在做预测时却常常无权决策,容易受到权利的左右影响。因此,权利的干预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挑战之一。研究城市发展过程时,需要考虑权利的干预对预测的影响。关于规划人才的培养,我们仍然与实现真正优秀城市的目标存在一定距离,业界和研究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对于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计算机领域的人可能认为规划学习过于简单,不属于计算机的核心领域。然而,对城市的深入理解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如何深度融合计算机技术到规划研究中变得至关重要。最后,希望各位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有更多的收获。通过更加深入的学术探讨和跨领域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实现更加繁荣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祝愿各位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多成果,为城市规划和发展贡献更多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弘扬五四精神,规划青年以智慧擘画城市新章——2025年度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圆满收官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聚焦“创新发展与包容城市”,2025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聚焦“社区友好,青年有为”,2024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规划师年会成功举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青年规划师年会 | 分论坛二:“多学科交叉创新下的城市规划”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