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原则不再建封闭小区”,网络一片沸腾。结合从业经历和对国内外规划发展进程的观察,也跟风来说点小区和街区的事。
一、居住小区历程简述
Ø 20世纪50年代,以北京为主从苏联引进了“围合式组团空间形成的住宅街坊”,后因受意识形态影响,没有得到推广。
Ø 稍晚几年,居住小区引入也国内,如195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以30-60公顷的小区作为组织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并配置相应的文化教育与生活服务系统。
Ø 单位大院是另一种重要的住区建设形式,是在单位范围内建设的集生产、居住及各项生活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综合区,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开放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可能。
Ø 1986年-1990年,在全国开展“城市住宅小区试点”、“小康住宅示范小区”项目,居住小区成为住区规划设计的主导形式。当时对封闭的要求并不强烈。
Ø 1990年后,专业化的物业公司出现,小区开始走向封闭。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居住区开发由企业主导,景观设计、物业管理等方面成为房产的卖点,小区封闭化,与城市的关系走向隔离。
二、封闭小区产生的问题
(1)加剧交通拥堵
即使居住小区人口按1万人算,人均占地面积按16平米计算,占地面积可达16公顷,尺度约400米*400 米,这个密度的路网几乎将步行扼杀,不用说更大的小区比比皆是。同时为了容纳机动车出行,只能依赖加大道路宽度,形成“大间距、宽马路”的道路网。“大间距、宽马路”与“小间距、窄马路”相比,前者在机动车流量小的情况下,运行速度更快,但随着流量增加会迅速降低,整体靠性差,动辄路堵;后者随流量增加,运行速度相对稳定,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可以保证在预期的时间送达目的地,这是城市生产、生活更为需要的。多余的汽车交通带来的土地消耗、能源消耗、废气排放等方面的问题就不用多说了。
(2)街道功能丧失
封闭小区尽力维护局部的利益,漠视与外部城市空间关系,街道仅承担运输通道功能,生活功能枯萎。这点在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有着极为深刻的剖析,不多言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主、次、支一元化的道路体系意图将城市原有街道的活动集中于建筑内部,但到任何一个城市中去看看,道路两侧的店面仍大量存在,为什么?市场力使然:沿街商店的视觉可达性带来商机。
(3)阶层空间分离
从空间上对经济阶层进行隔离,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的社会联系被切断。经济社会阶层的空间分离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文化及思想交流被大为减弱,而这对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此方面的利弊,社会学家或许更有发言权。
(4)关于小区安全
对于小区开放带来的安全担忧,只能说凡事必同时有利有弊。但在1990年前开放式的小区并没有引发这一担忧。另外,欧美城市规划非常注重空间的安全设计(CPTED—— 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design,即犯罪预防式环境设计),并认为混合土地使用的街区空间处于建筑的“监视”下(street eye),比封闭小区更安全。
三、小区开放=街区?
什么是街区?应该是个整体概念——按日常活动步行可接受距离进行空间组织,形成单个街区,街区之间通过机动化交通衔接构成整个城市。街区中的每一个地块都要视所属街区的类型、自身在街区中的位置以及街区整体风貌来确定建筑方案。这样的模式蕴含着以步行活动为基本的城市运行机制,也体现了城市空间要素组织的有机性(图1、图2)。
图1 街区单元示意图
图2 日本大阪梦州街区规划图
在居住小区模式下,小区完全独立,勿论处于怎样的区位,都呈现一样的特征:封闭的围墙将矗立在公园般环境中的建筑隔离开来。也因为与外部空间的无关性,小区放在城市任何一地点都可以说的通。这其中蕴含着一种随机的运行机制:假定任意两点之间都可以通过机动化方式来解决联系问题。但实际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问题。因此,“街区”更规整,“小区”更零散。单单开放小区形成不了街区,街区模式需要用地布局、道路规划理念的革新与跟进,实现“零散向整体的迈进”,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图3),这不是单纯开放小区所能及的。
图3 现有模式向街区的转变示意图
小区模式追求本区内部的优美环境,精心打造宜人景观,与外部空间隔离、松散的建筑更使得规划缺少了组织逻辑,产生了交通拥堵等预期不到的负面效应。如同癌细胞一样,独善自身、大量增殖,结果是同宿主一起消亡。
江苏省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王树盛
-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