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弹性城市?

导读:城市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来自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外界冲击,弹性城市建设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完善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就像是健康的人体免疫系统,有利于城市的弹性建设和适应性发展,帮助城市集合体抵挡冲击与伤害;同时遏制城市的无度蔓延,体现精明增长。


2015年末,深圳滑坡事故,73人遇难。灾难提醒我们,现代化的城市治理不应该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我们生活的城市危险而脆弱,是一个机械的、僵化的城市,缺少自我调解功能,缺乏弹性和生命。


深圳滑坡事故现场

当前中国城市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城市扩张与蔓延、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产业结构失衡等,让城市在面临外来冲击时,显示出极大的脆弱性,我们急需一种新的理念来指导城市发展。弹性城市理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强调应对外来冲击的缓冲能力和保持自身发展活力。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蔓延、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概念开始兴起。这一概念强调保护城市中的绿地、林地、农业生产用地以及自然保护地等自然绿色空间,并增强自然空间网络的连通性和完整性,从而发挥显著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形成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支持系统,是重要的城市“软”基础设施。

本文将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寻求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弹性城市建设策略。

弹性城市

弹性概念最早起源于生态学,由美国学者Holling提出,随后不同的学科开始介入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均认为,弹性最基本的含义是系统所拥有化解外来冲击、并在危机出现时仍能维持其主要弹性理论与城市系统相结合后,开拓了城市学研究的内容与视野。

Alberti 等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一系列结构和过程变化重组之前,所能够吸收与化解变化的能力与程度。弹性联盟(Resilience Alliance)将弹性城市定义为: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但实际上弹性城市不仅包括城市系统能够调整自己,应对各种消极的不确定性和突然袭击的能力,还包括能将那些积极的机遇有效转化为资本的能力。

生态基

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在其1984年的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项原则:(1)生态保护战略;(2)生态基础设施;(3)居民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引入城市。

生态基础设施本质上讲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游憩、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并进一步可以扩展到以自然为背景的文化遗产网络。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弹性城市建设内涵与重点

1、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蔓延控制

控制城市蔓延是一个全球问题, 欧美等国相继提出了精明增长、紧缩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等解决途径,这些概念相互交融又各有侧重,但是通过精明的土地保护来控制城市扩张始终是这些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基础设施作为一种精明保护的典型战略,已经在各地的区域与城市规划实践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现精明保护思想的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由自然区域和其他开放空间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用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和功能,维持清洁的空气和水,保护人类和生物的广泛利益。生态敏感区和兼容生态保护目标的农田、林地、生态旅游区、文化遗产区域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维护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城市生态系统健康以及人类健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是维持自然生命过程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绿色空间。

不少学者都将生态基础设施当作一种新的开放空间规划和土地保护策略来看待。如John Randolph 将相互联系的开放空间与绿道网络称为生态基础设施,并认为近来最好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是始于2001 年5 月马里兰州的绿图计划(Maryland. s Green Print program)。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最为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对当地的乡土植物、野生动物的长久生存以及依赖于清洁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产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自然网络。在他看来, 实现E I的保护是实现精明增长以及实施增长管理的基础。

2、基于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弹性城市建设

一谈到基础设施,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即灰色基础设施,传统意义上这类基础设施被定义为“由道路、桥梁、铁路以及其他确保工业化经济正常运作所必须的公共设施所组成的网络”。

然而,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在满足高标准的技术要求的同时,正变得越来越“标准化”。例如,道路都是以汽车的运输功能为设计导向的;河道则以防洪为单一目的,被裁弯取直和硬化。这种做法忽视了基础设施与城市开放空间与绿地系统的结合,僵硬简单,缺少对灾害冲击和未来发展的弹性应对能力。

眼下,许多研究者试图寻找能够平衡和补偿这些工程基础设施带来的生态破坏和退化的途径。有学者强调基础设施生态学(Infrastructural Ecology)作为在基础设施工程规划、设计和实施阶段改善和协调多种生态功能的框架,基本内容包括尊重生态格局与过程的连续性,采取生态工程技术来降低工程建设所带来的胁迫和干扰。目前,欧美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倡导此类计划。主要集中在用生态化手段来改造或替代道路工程、不透水地面、废物处理系统以及洪涝灾害治理等问题。

生态基础设施包含各种天然和能自我恢复的生态系统及景观要素,它们构成一个既有“网络中转站”(Hub),又有“链接环节”(Link)的网络系统。生态基础设施将重要生态资源作为国土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性格局,进行规划和建设,被认为是实现精明保护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基础设施具有类似有机生命体的灵活适应能力和应对突变与危机的弹性功能,因此,交通、市政、生态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对于弹性城市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弹性城市背景下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内容

1、与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我国正面临用地面积紧张、城市密度高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诸多问题,改变当下以专项投资、专项工程、单一功能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灰色基础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协同整合与统筹建设,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排水、电力输送以及其它的城市基础设施本身连接成为一个网络,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所具有的生态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也需要形成相互联系的系统网络。这种网络化的共同特征,应该加以利用并谋求协同发展,以发挥最大效益。 

2、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融合

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力求实现与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融合。

在控制城市用地的能力方面,通常情况下城市绿地系统远比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要差的多,用地边界常常被侵占。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以相对稳定的基础设施作为组织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载体,依托于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可以使城市绿地系统更不容易被随意侵占,并且可以在城市中获得更多的建设发展机会。

而在这一相对固定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上,有单独用地界限的城市绿地正在逐渐溶解,成为融入城市内部的绿地网络,并与城市边缘和外围的自然基质建立联系。城市绿地系统不再与城市其它用地竞争,而成为“弥漫在整个城市区域中的绿色液体”。

在高密度的城市发展背景下,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的构成元素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城市绿地空间形式,而是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绿地空间资源,提高现有城市空间的承载能力,将道路附属空间、城市铁路附属空间、城市排洪渠、建筑屋顶、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弃地等区域加以充分的利用,成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宝贵资源;并且,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主张结合具体的场地特点,采用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方式将城市绿地嵌入到现有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中,在功能和形式方面实现与城市更加紧密的融合,从而获得更具有更灵活、更稳定、更适应现代城市特征的新型绿地网络。

3、构建景观基础设施网络

城市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动态复杂体,尤其在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动态性表现的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两类:空间的变化和过程的变化。

景观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城市多功能的媒介和载体,通过提供以各种生态过程为主导的绿色基础设施和以市政工程为主导的灰色基础设施之间流动交换的共生界面,并催生和协同两者彼此间的互动与联动、合作与交换、互补与互惠、镶嵌与混入,直至相互融合,达到共同适应、共同优化和共同发展。

通过构建景观基础设施网络,城市基础设施各要素之间就能形成功能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内生态网络、交通网络、户外步行网络一体化运作的景观基础设施发展范式。这种新型的范式不是一个只满足高性能的城市机器,而是一个有生命的多功能混合体;不屈服于现代主义的简化原则,而是表达出一种更高层次的复杂性。它构想了一个新的思考模式,将运动中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作为一个统一体,而非静态的结构来整合考虑,并通过景观这一新手段,协调这些动态因素,对城市的未来动态做出预判,形成一个具有弹性适应性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

文 / 王晶 规划研究所 


  • JUP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jupchina),如有任何需要请通过后台留言或者发送邮件至caoxc@jupchina.com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