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村治理制度,非常独特,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
国庆期间我去射阳调研发现,当地70%农民家庭形成了半工半耕的家庭再生产模式。通俗点说,农民家庭分成两部分,年轻人进城,年纪大的在家种田。
这么多年来,农业快速进步,农机下乡,农村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只需要几个年纪大的足够了,射阳甚至有七八十岁还种地的,5-20亩都没问题,高度机械化导致了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只要城市有机会,他们就出来了。城市提供了大量农民进城的机会。所以,农村年轻人初中毕业去城市打工,家长也从没指望他赚多少钱,他们就把最后一个月工资带回去打麻将,然后再出去务工,相当于旅游,反正没成家,没多少责任和负担,但家庭的农业收入并没减少。
一个农民家庭有务工收入,务农收入也没减少,家庭收入就会有结余,有余钱就选择去县城买房。但通常情况是,买了不住。很多县城跟鬼城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年轻人在县城就业机会很少,住不下去。在县城比在大城市的收入下降一半,而且父母年纪大了,在农村可以有农业收入,在县城却没有。一个家庭的全部收入减少,而支出却大幅度增加,会生活的好么?所以,年轻农民最终可以在县城买房,让下一代接收相对优质的教育,但要跟父母分开住,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四个大人养三个懒汉”,两边的农民父母,要养活独生子女和孙辈。所以,住在一起是好心办坏事。
“老人农业”有很多的功能。试想如果把土地流转给一些工商大户,虽然支付了很高的租金,但基本都会被子女拿走,老人没有保障,他们天天很闲,没有了春种秋收,就打麻将,变成“等死队”,生活失去意义,不产生劳动价值,不能创造财富,成为子女的拖累。
而假如让老人劳动种田,在机械化很高的程度下,真正的农忙只有2个来月,体力劳动较少。春种秋收,老人的任务主要就是看顾,他会天天操心天气、灌溉、施肥,会着急,会有期待,就不容易痴呆。
村庄是熟人社会的网络,在村庄居住就有亲朋好友,可以轻松获得熟人帮助,形成一定的社会资本。人会有归属感,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在城里人没有归属,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农村有土地,种地养花,有折腾的空间。
总体来讲,半工半耕的制度相当好。这个制度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这样一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巨大竞争力,这也是我们成了世界工厂的基本前提。第二,它为应对城市危机提供了缓冲空间。第三,因为农业有住房和土地,进城失败就可以返乡,这也是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贫民窟的原因。同时,老年人种田也是很好的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手段。
在射阳调查时,我还发现,农村除了老人农业,还有一个群体在种田。从一个镇的数据统计看,30亩以上的农户大概有500户,这些户主的年龄基本分布在45-55岁。他们不仅打理着自己的田地,还打理着进城务工的兄弟或者邻居的田地,如果按照户均10亩地来算,大概有四五十亩需要打理,这批人成算得上村里年富力强的中坚农民,他们的主要收入在农村,家庭生活相对完整,父母和子女都在农村,农业收入不比外出务工少,这个群体占比10-20%,这个群体很重要。中农结构再加上老人农业,就形成了农村稳定的社会结构,这些中农还有着其他获利机会,比如跑运输、经纪人、村干部等,小农经济的格局就形成了,村庄就可以维持基本秩序。
进城的人,如果年纪大了,就会一波一波返乡,从45岁开始返乡,55-75岁还可以种田,农村有地成了他们最大的避风港,在这个意义上,小农经济还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说,我们不是要彻底消灭小农经济,我们的规划界、设计界,要知道农村太重要了,它为大多数农民提供了保底,城市出什么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农村出问题,农民被撵出来,居无定所成了游民,那就是大问题了。
前不久农业部领导找我们讨论了几天,究竟农业往哪里去,我也感到没办法,我在哪里都是少数,很多人认为还要确权,最后认为七十年确权比较好,因为城市的住宅的土地使用权是70年。我说,城市住宅和农村完全是两码事,这样下去很麻烦,今天同样有大量资源下来,为谁服务呢,某省委副书记在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要像招商引资一样,推动土地流转,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而长三角很多发达地区已经在推行了,但这对绝大部分的农村来说,都将是致命的。招商引资一样流转掉农民的土地,不让他们种田,他们去哪里,这很麻烦。
农村建设,是一个保底的事情,而不是一个让农村建设的比城市更好的一个规划。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发展比较慢、比较落后的农村,就构成了一个发展快、机会比较多的城市,城乡之间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快一慢,一个改革急,一个改良保守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再来考虑农村的建设和规划,可能跟今天大家所想的有些差别。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贺雪峰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