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城市是眼睛的城市。机械化的快速移动,切断了我们与城市之间身体的、亲密的接触。城市作为凝视的对象,钝化了我们的身体和其他感官,这种疏远又再次强化了视觉性。身体的绥靖类似于电视,给我们带来了迟钝意识。借助笛卡尔和透视学,城市逐渐消除了地方特性,并将垂直性从水平性中分离出来。与无缝对接形成可塑性景观相反,这两个维度已经相互分离:平面和剖面分开了再见了。视觉的城市让我们为成为偷窥的观众,成为短暂的游客,成为无法参与的局外人。——Juhani Pallasmaa,遇见
Rut St Catherine,Montreal
环境感知
城市感知的测量是这样的:记忆里的城市,你能听到孩子的笑声、鸽子翅膀扑动声和摊贩的叫卖声吗?你能记起你脚步的回声吗?记忆里的城市,你能想象出你和城市热恋吗?——Juhani Pallasmaa,遇见
Barras Market,Glasgow
可见性指的是被眼睛捕捉,感知性指的是被感觉捕捉。——Maurice Merleau-Ponty,知觉现象学
传统概念认为感觉器官是被动的接受者,它被称为接收器。但实际上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肤都是移动的、探索的和定向的。神经系统的输入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它自己的活动。照相机可以模拟一个被动接收器,但眼睛不是照相机,它是自定焦自调整自定向的相机,它能产生优化图像是源于进行的系统模糊补偿。这个事实似乎无助于解释感知系统的工作,但是外生性的和活动自产生的混合刺激,可以成为一个线索来理解感知系统是如何工作的。——James J Gibson 感知可以看成一种知觉系统
感知系统
感知注记
在文学和人类学中常常探讨人在环境中的感知体验,但在建筑空间设计层面,这类的研究较少,除了视觉外,往往忽略了听觉、嗅觉、触觉、温度感知等知觉体验对人的影响。丰富的环境会影响人群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从而导致行为差异。因此,Lucas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基于现象学的哲学体系,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整理出一种新的环境感知评价方法,即通过雷达图感知评分图反映对场所与环境的评价。这套感知评定称为感知注记(sensory notation)系统。
感知注记的方法
-
第一步:位置。在感知注记的雷达图上,记录场地及时间,日期和天气等细节。
-
第二步:描述。用下表里的若干词语对每个感知系统进行特征描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热,运动感觉,。
-
第三步:优先级。这是最重要的一步,确定优先级。根据场景的性质确定知觉系统的优先,在雷达图上画一条线,优先级的顺序是1-6。这一步确定哪个感觉最强烈、最有情感和最重要。
-
第四步:关联。运用曲线、点线来寻找各个感官感受之间的关联。
-
第五步:时间性。运用符号标明观测结果的重复性、特殊性、节奏性、间歇性等时间特性。
-
第四和第五步不是必备的,是可选的。最后就是比较这个雷达图,来评价该区域的环境感受。
感知描述的术语
雷达图评定
日本神庙空间调研案例
东京是个热闹繁华的城市,而宗教神圣空间依赖于感官的体验,那么将神圣空间融入城市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景象?让我们通过Lucas先生在东京两处神庙调研的几个场景感受来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明治神宫
调研时间 2008年1月的一个寒冷干燥的早晨。
调研地点 明治神宫坐落在东京都涩谷区,地处东京市中心,占地70公顷,紧挨着新宿商业区,占据了从代代木到原宿站之间的整片地带,是东京市中心最大的一块绿地,是日本的重要神社。
以下两张图是明治神宫的总平面图和剖面图,Lucas先生和他的研究小组选定了8个位置作为环境感知的评价点,具体地点如图中标出。
感知评定
场景1: 寺庙周围被郁郁葱葱的茂密森林包围,巨大的柏木坊门和宽松的砾石路构成了神宫的入口空间。人们踩着弯弯曲曲的砾石路,渐渐走向朝圣地,寺庙非常安静,仿佛连时间都变慢了。森林中飘荡着树脂和空气的清新的味道,树上的广播在播放着一些传统的日本音乐,在树林里散步,有一种沉静的感觉。树叶伴随着微风发出沙沙声,石拱桥下溪水潺潺。川流而过。
场景2:前往神宫主殿的路上是一个小花园,盛开着僧人们精心栽种的各种鲜花,路径周围平静的湖面里,鲤鱼从水中冒出来,好奇的盯着过往的人群,沿途点缀着几个供人休息的茅草茶亭,花园里处处都是精心布置的细节,人们踏着落叶铺成的地毯和坚实的土壤,眼前不断出现的有趣景象,行走速度也从这里开始渐渐变慢。
场景4: 慢慢的走到了神庙的建筑群,地面都是经过长时间磨砺而变得光洁的石板,低层建筑物使用的木材上覆盖着绿色的铜,磨光的木材有一种温暖的触感,墙壁的木板上镌刻着粗黑的书法线条,空气中弥漫着森林的气味。安静的氛围仿佛暗示着人们要改变谈话的音量,静静地等待身心的朝拜。
场景6:空气中播放着令人平静的宗教音乐,人们自觉排列成行,偶尔轻声交谈唯恐惊扰到他人,整个神宫的气氛都安静而肃穆。参拜的人们面前的木片上刻着虔诚的文字,身体从腰部几乎弯成直角,这种如此统一的表现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神庙中好像听到其他人内心的祈祷和许愿,宽阔的广场仿佛可以容纳所有的苦难。
浅草寺
调研时间 2008年1月的一个寒冷干燥的下午
调研地点 浅草寺位于东京台东区,是日本现存的具有“江户风格”的民众游乐之地,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庙,集中保存了古老东京中世纪熙攘气象的独特韵味,来往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以下两张图是浅草寺的总平面图和剖面图,Lucas先生和他的研究小组选定了9个位置作为环境感知的评价点,具体地点如图中标出。
感知评定
场景1:浅草寺周围的道路两侧是一排排自江户时代延续下来的大小店铺摊位,出售着物美价廉的纪念品、工艺品、服装、玩具和小吃食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四处弥漫着食物的香味和嘈杂的钟声,形成了热闹的商业中心。色彩鲜艳的装饰造成丰富的视觉感受,美味食物带来了强烈的嗅觉刺激,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摊贩所产生的复杂的听觉体验,以上的种种感官刺激构成了浅草寺丰富热闹的周边景象。
场景2:神庙入口悬挂着鲜红的旗帜和巨大的纸灯笼,棕红色的柱子上布满了绳索和纸带,挤满了前来参拜和游玩的人群。虽然浅草寺入口四周都是开放的空间,但大门的存在还是具有很强的仪式感,有一种吸引人进入的力量。
场景3:进入寺内,一个巨大的青铜铸造的磨砂香炉映入眼前,里面充满了炽热的火炭和香灰,人们朝拜后将手中的香丢入炉内燃烧殆尽,焚烧的香烟弥漫在空气中,与清爽的空气形成了强烈的冷热对比。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香炉前方有一个不断溢出净水的容器,人们会相继用冰水洗手,代表着进入寺庙前的净化仪式。冰水和香烟的相互作用带给人们的是强烈的感官刺激与心灵体验。
场景5:寺庙建筑采用红色和白色的旗帜和灯笼等进行装饰,尽管人群非常拥挤,人们还是忙碌而有序地准备着一系列朝拜的程序。浅草寺的朝拜气氛热闹自由,置身其中,仿佛被节日的欢乐和喜庆的气氛所包围,拥挤而忙碌的人群与明治神宫肃穆有序的参拜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结
Lucas先生和他的研究小组采用的雷达图感知评价方法,可以很好地记录和对比这些区域与其他城市开放空间的区别。上述的明治神宫与浅草寺同为处于日本东京的神庙空间,但两个地方的感官体验却大不相同。浅草寺热闹拥挤的节日气氛与明治神宫肃穆有序的庄重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总的来说,不同的空间环境要素对人的各个感官系统带来的不同的刺激,从而产生了大不相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
日本城市空间调研案例
东京是全球知名的繁华都市,在这样的城市空间中各种感官体验必然极为丰富,区域的主要人群活动与地区的感官体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Lucas先生在东京两处人气极高区域的场景感受来看看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
秋叶原
调研时间 2008年1月的一个寒冷潮湿的夜晚
调研地点 秋叶原是也被称为“电器城”或“秋叶”,是东京中一个以电子产品,免税商品和动漫产品销售而著名的中心。围绕中央大道的街区以商业和商务为主,住宅楼很少。秋叶原的标志游客是宅男,一般都是处于青少年至三十几岁的男性。
以下两张图是名为CHUO DORI的中央大道的总平面图和剖面图,Lucas先生和他的研究小组选定11个位置作为环境感知的评价点,具体地点如图中标出。
感知评定
场景1: 从地铁到达中央大道,你会看见宽阔笔直的大道,两边高楼林立。商店招牌霓虹闪烁。在中央大道的又高又窄的建筑中往往有不同的卖场分布在各楼层——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符号的混杂中——到处充斥着汉字字符,假名音节和罗马字母的组合。尽管不能够读懂日语,但这些符号是一种引人注意的特殊的视觉刺激。光照与灰暗的天空形成了强烈对比,丰富而集中的蓝色、绿色、红色、黄色和白色光块与染上暗橙色的天空产生强烈对比。
场景2:道路上交通繁忙,在寒冷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汽油和油烟味,宽阔的街道上仍挤满了人。许多街边商店使用公共广播系统播出它们的主题、最新的动画、冒险的广告,或其它有用的信息给街上潜在的顾客。有些商店则雇佣统一服装的年轻妇女(通常身着商店的代表颜色)分发传单或礼品等。他们的语气尖锐而兴奋,用热情的肢体语言来吸引购物者。商店的入口是明亮的,白色的,热情的。玻璃门上贴满了海报和传单,包装与印刷和卡通人物。
场景7:深入到商店之内,这里的做法类似于展厅,即空间更多的是给每一个物体。顾客可以触摸并摆弄这些物体,感受它们的材料。在这里,其他店铺的杂音影响被大量的物品信息和每个产品的规格数字所消弭,在此环境下,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这样的空间中,强烈的白光弥散着,所有事物在这里是静默的、中性的以适应最广泛可能的家庭需要。
场景9: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全部是胶囊自动售货机的商店。机器随机地放出各种塑料球玩具或其他物品,这些玩具通常与最近的电影,电视节目或漫画有关。狂热爱好者可能希望收集到特定的系列的全部玩具,这就使他们在此处留恋往返。一切是塑料的,温暖,光滑的触感。灯光为橙色,热,有很多小的透射灯挂在顶面。人们在周围的机器的机架中缓慢移动,仔细选择供应商,然后检查内容和开启胶囊。这种缓慢的运动故意而从容,很少有对话在这里,更没有销售助理,只有附近其他场所的闷响声陪伴着这些活动。
涩谷
调研时间 2006年1月的一个寒冷干燥的夜晚
调研地点 涩谷是与银座、新宿、池袋等同为东京著名的繁华区,它作为年轻人时尚的发源地而十分引人瞩目。面向年轻人的时尚服饰店、快餐食品店和游艺中心等鳞次栉比的中心大道,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总聚集着大多为十几岁的年轻人,热闹的场面能让人深切地体会到现代日本的气息。从黝黑的画着荧光妆的男青年到跟随全球时尚潮流的辣妹再到活跃的穿着鲜明的锡头盔脚踏强悍时髦的摩托车的飞车党,各种不同的人群可以到这里被观察到。
以下两张图是涩谷火车站及附近的总平面图和剖面图,Lucas先生和他的研究小组选定8个位置作为环境感知的评价点,具体地点如图中标出。
感知评定
场景1:首先到达涩谷,地铁逐渐离开它的地下隧道,离开表面爬几个山包,繁忙的公路在下面川行。这高架铁路穿过东京百货店向上,将敏锐的消费者运到到大量商店的中心。这是银座线的末端,所以随着人退出或者在等待上火车,车站总是很忙的。
场景3:离开连接高架铁路的百货商店,街头艺人们演奏着摇滚乐,周围的朋友或者热情的陌生人在跳舞应和。人群在周围围成一个真空圈给他们更舒适的表演场地。这是东京街头为数不多的可以进行类似活动的地方。音乐是喧嚣的,街舞是活力四射的。投币储物柜让一些少年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就可以换衣服,这里的一切都是动态的。周围是售卖快餐的流动小车,油腥味中章鱼丸子被翻炒着,小贩卖力地兜售着食物。
场景5:移动到Hachiko广场中,拥挤变得更加明显,因为等待的人和那些途中的人混在一起。可以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聊天的声音,路上的车辆,自带扬声器的霓虹灯显示板,还有乐队。一些人聚在广场中一个边缘有座位的小水池四周,有时可以产生愉快的交流,有时则有些尴尬的感觉。
场景7:其实过街本身就是一个奇观。我观察了成百上千的行人的运动,行人的目的地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等待的是非常热闹的娱乐区,那里充斥着酒吧,餐馆,卡拉OK,情人旅馆,俱乐部等等。街道边等待的人越来越多,在交通灯的变化前,人们停止移动,在这个队列排列着。这个设计中的听觉元素变得更加重要,结合了周围商业的音乐氛围。
总结
Lucas先生采用雷达图感知评价方法,很好地记录东京城市公共空间中各个区域具体的感官感受。上述的秋叶原与涩谷同为于东京中最繁华的城市空间,但两个地方的感官体验却不相同。秋叶原有着视觉上热闹的外部空间氛围、听觉上安静的室内购物氛围,这些氛围也是它作为电器城为吸引宅男购物而形成的;相比之下,涩谷的街道与广场中青少年的街舞等活动更多,由于年轻人活动的增多,其外部空间氛围在动觉上更加凸显,显得更年轻而活力十足。总的来说,不同的人群特征要素带来不同的空间活动,这为感知系统带来的不同的刺激,从而产生了大不相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
Dr. Raymond Lucas的著作《感知注记手册》
Dr. Raymond Lucas演讲风采
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或致信 lab408@qq.com。我们期待探讨。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