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句法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John Peponis在第十一届环境-行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主旨发言的介绍
整理与翻译:封晨(佐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候选人)
城市的空间规划设计与人的使用行为息息相关,空间句法通过构建相关理论以帮助评估与指导设计方案。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它针对美好的城市生活所应具备的特征逐步形成了自己明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协助建立设计理念与目标。基于过去三十年的研究经历,Peponis教授提出了四条规范性的准则以帮助设计与规划决策:
1. 提倡公共空间作为人们相互可见、和谐共处的场所。
“社会常常从人们在日常公共空间共处的模式中凸显出来。原则上,这种人群在公共空间中的共同存在本身超越了身处其中的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个性特征、从属关系等。城市中的人流运动分布及人群相遇共处的模式与城市街网空间结构息息相关。人群在城市相遇共处的模式催生了特定的空间文化,从而进一步引导或阻碍特定社会活动与交往的发生。”
2. 促进城市街道网络变得友好开放、更好地为大众认知并理解。
“遍布全城的道路网络系统有效地串联起了城市公共空间。在这样的城市空间系统中,你既可漫无目的的探索,亦或寻找明确的目标与目的地。一座好的城市不仅能帮助人们找到他们已经明确想要的东西,更能够让他们意识到前方可能存在并等待探索的天地。”
3. 鼓励基于街道网络结构自身催生与塑造空间区段的吸引力。
“城市中的热点地段得益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它们或是位于城市区段的中心,或是临近四通八达的街道。然而,这里所说的居于中心或通达的城市空间并非是封闭而内向的。相反,在人们被吸引到这些地方后,应借助街道网络的安排帮助他们进一步察觉与之相邻的其他有趣的地方。无论在城市的什么地方,由城市街道网络界定的空间连接关系催生和塑造着城市空间的中心性与吸引力。”
4. 通过城市不同空间及运动尺度的反复交叠连系起局部与整体。
“我们在城市中可以观察到不同尺度的空间及人车流运动是如何被协调和组织起来的。有些道路聚集着人群,成为集会的中心;有些道路则充斥着过往人流,充当引导交通的干道。不同的空间尺度及与之相应的人车流运动在城市空间中反复交叠。无论我们在城市中身处何地,我们都能感受到周遭正进行着的不同尺度的城市运动。因此,城市路网并非只是将不同的地点连系起来。它同时向我们暗示了不同城市尺度的交叠,以及不同尺度城市空间活动的界面。城市人过着规律的日常生活,而人们在一段时间周期内所观察到的城市尺度的变化则反映出我们对城市中不同运动速度的体验与感受度。”(译者注:最后一句话较为晦涩,可以这样理解:当漫步在城市街道中时,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四周的建筑与城市活动;而当驾驶汽车以每小时六十英里的速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时,我们则会专注于前方而忽略道路两旁的细节。因此,当我们以不同的运动速度穿越城市,我们对城市空间的体验与感知模式是迥异的。)
最后,Peponis教授进一步表明了其有关创建地方性社区(local community)以及空间环境认知评价的价值取向。
在阐述有关创建地方性社区的重要性时,他引用了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John Dewey(约翰·杜威)的两段话:
“从其最丰富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一个社区归根结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中。这也解释了为何家庭与街坊四邻,尽管有种种不足,却起着首要的教化与熏陶作用。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于其性格根源处,性情得以稳固形成,思想得以承继与传播。”节选自 Dewey J, 1954 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 (Athens,OH), p.211
“是否必须通过静止才能使地方社区稳定,又必须通过运动才能使其进步?广阔而繁杂的地区间的联系承载着丰富的意义,那么,它们是否能被存储和引导,进而渗透到范围更小且朝夕相处的人群单元中呢?”节选自 Dewey J, 1954 The publicand its problems (Athens, OH), p.212
Peponis教授通过援用杜威的话表明:尽管基于空间与跨越空间的社区(译者注:以当今社会而言,基于信息技术形成的互联网社区即为跨越空间的社区之一例)之间需要建立联系,但空间本身依然应致力于丰富与活跃现实世界中的地方性社区。
在阐述有关城市空间环境认知评价时,Peponis教授引用了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C. Tolman的研究成果:
“我们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某种类似环境意象地图的东西在大老鼠的大脑中形成了…弄清楚这些意象图在多大程度上呈现为狭窄的条状,或是广阔而综合的同样非常重要。无论是条状意象图还是综合意象图,都或对或错…而只有当大老鼠被放置在被些许改变后的原有环境中后,条状意象图与综合意象图之间的差异才会被显示出来。原先的意象地图越是呈现为狭窄的条状,它就越难以被调整以适应环境中新的变化;相反,原先的意象地图越是广阔与综合,它就越能充分适应环境中的新变化。”
“这里,我终于指出这个激动人心且对人类意义重大的问题:不仅对于大老鼠,同样对于人类而言,是哪些因素决定了最终倾向于生成条状意象地图还是综合意象地图呢?…我只能通过条状而非综合意象地图的诱因进行概括和总结:1)受到创伤的大脑;2)不够充分的环境暗示;3)过度重复训练最初给定的路径;4)导致过度激励或过度沮丧的环境条件。” 以上两段文字节选自Tolman E C,1948, “Cogi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 PsychologicalReview 55 189-208.
Peponis教授引用Tolman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城市设计中,应力求促进人们获得丰富、全面而综合的城市空间环境意象图。在此基础上,人们就能更为充分地应对城市空间环境中发生的新变化。
(文中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由Peponis教授提供并授权使用。感谢Peponis 教授慷慨允许我们使用他演讲的图片)
John Peponis EBRA2014演讲风采
如果希望同我们交流,欢迎微信留言或致信 lab408@qq.com。我们期待探讨。
本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设计研究平台,欢迎来信投稿或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