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整日居住在都市平仄的空间,被钢筋混凝土的围城包围,也曾闭上眼睛,依一棵大树,想象自己成为卢生,来个田园一梦:田畴、农舍、篱笆、鱼塘、窗含新绿,户对鹅塘;宁静舒缓的生活节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炊烟轻袅,如闲云舒卷;水车灌溉、围湖造田、渔鹰捕鱼、采藕摘茶等农事活动,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构成一幅幅田园韵味极浓的农耕画面,使人沉浸于陶渊明般的回归感叹之中。
我国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以商轶“恳草”为代表的农耕思想,“重农抑商”、“耕读为本”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历经数千年的浸润,形成了中华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农耕文化。而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与自然越来越远,如何通过规划还原乡土民俗生活本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
本文以兰州新区榆川村建设规划为例,尝试探索还原乡味乡韵的规划路径。榆川村位于兰州新区西北部的“秦王川”盆地腹地,目前仍然是传统农业村落,随着兰州新区的全面建设,榆川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规划试图在新村建设发展的同时,保留自身文脉传承,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人居空间。
1通过空间规划还原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传统格局
乡村作为一个地域空间单元,其存在、选址和空间布局都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思想反映在乡村建筑平面布局上就是要整齐划一,同时还要体现意象上“乐”的和谐;道家思想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处世态度,它对乡村景观影响主要是空间布局上讲求自由散漫;乡村布局中的这些制度规范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榆川村空间布局在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的基础上,空间形态顺应自然生长的脉络,延续原有空间肌理,并以道路、绿带强化这一特征,形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村庄聚落特征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村庄的建筑尊重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使用需求,就地取材,形成小巧、质朴、简洁的生态乡村风貌。同时注意协调其与兰州新区的关系,力图达到“村生城中,城村共融”的和谐境界。
2通过乡土景观设计营造村民真实生活场景
不同的耕作方式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田园最观,田园景观展现出恬静而和谐、淳朴而生意盎然的韵律,是城市居民精神和情感上的“寻根之处。村庄相对于城市较为脆弱,自身修复能力较弱,是广大村民赖以生存的家园,应该避免城市开发建设理念、方法套用到乡村地区。
榆川村运用微冲击规划理念,不对村庄现状元素做大的调整,并对现状道路、水系加以改善和利用,实现新旧和谐共存。
1、景观营造上避免去农村化,营造传统农耕文化。
注重现状景观资源的利用,加强地景特色的保护,突出村在田中,田在宅旁的原生态田园风光;注重与周边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融合,充分利用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作为绿化原材料,注重与生产相结合,处处体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塑造邻里守望,鸡犬相闻的田园式理想家园。
2、注重还原农村生活场景
人文特色是村庄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反映,也是村庄特色发展重要的非物质载体,榆川村新村的建设深入挖掘了这些内涵元素,并创造民俗文化的展示场所,定期开展民俗活动,将农家餐饮、传统手工艺等融入产业发展,还原农村生活场景,延续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多样的乡村活动展现村民精神世界
村民精神是指乡村作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结构与情感反应模式,通常表现为乡村居民的性格、价值观、哲学等,它潜存于物质文化里,是无形的,只有通过长期的体验才能领悟。
榆川村规划通过乡村活动展示体验、乡村文化再现等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展示村民精神世界,让外来游客会感知、能触摸,满足游客精神享受的同时,提供消费价值,带动村民就业。
1、乡村活动展示体验
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将这些生活形态设计到规划中。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推磨、认养、收割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通过体验如跳鸡、抬轿等游戏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通过组织从农民表演“花儿”等民间曲艺,让游客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
2、乡村文化再现
乡村手工艺与乡村生活紧密相连,乡村的泥人工艺、彩灯、剪纸、手编花篮、风筝制作等直接反映出乡村地区的文化特性和审美情趣。规划设计游客参观手工艺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参与制作过程的某个环节,最终游客购买的手工艺品蕴含着他们的亲身体验,具有其本人才能感受到的难以忘怀的情感回味,其购买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手工艺品自身的价值。
3、乡村家庭生活感受
现代城市的生活文化是一种“快节奏文化”而乡村家庭生活文化是一种“慢节奏文化”。乡村家庭生活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劳作分工、一日三餐、家庭用语、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等。游客在享受优美乡村自然风光的同时,会受到浓厚的家庭亲情关系的熏陶,体会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般与世无争的心境。
4通过家族文化传承体现乡村绵延发展
乡村的宗族意识、家族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家族及家族关系仍然是乡村社会的客观存在。乡村权力制度是指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防御或维护乡村的凝聚力,树立乡村形象而约定俗成的权利规范。在一些古老村落,一旦某位村民犯戒或有功,权力主持人就会组织权力组织讨论,然后在乡村祠堂实行奖惩。
榆川村建设规划中通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等方式,将祠堂、宗祠融入到乡村发展中,通过对这种公共选择制度的认知,增加乡村的你距离和亲和力,实现村民的代际和情感的延续。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西部区域总部 杜莉莉供稿
注:长按二维码,一键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