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今,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城市迅速普及,中国的城镇化也在高速推进中,两者势不可挡地结合在一起,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改变,全社会的商业模式也被彻底改变。互联网让城市变得更加智慧,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同时重新定义了城市的一切。本期微聊城市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需要互联网技术
所谓的“智慧城市”就是借助物联网、传感网,在家居、路网监控、票证管理、数字生活等诸领域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通俗一点来说,就是让城市越来越“聪明”,比如轻松找到不堵车的早高峰的上班路、免受排长队之苦在家通过手机就能看医生等。而智慧城市在这个层面的建设,一定需要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曾表示,“智慧城市就是基于数字城市和云计算建立的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联合,以实现对人和物的感知、控制和智能服务。必须建设更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地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
目前业界热烈讨论的大数据概念,也被认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要素。比如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应对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其中提到的信息的收集、挖掘和整理,无不依赖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
专家认为,移动互联网是智慧城市的“神经”,为智慧城市提供无处不在的网络: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血管”,使得智慧城市实现互联互通;云计算是智慧城市的“心脏”,所有数据、所有服务都由它来提供,为城市各领域的智能化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平台;而大数据则好比智慧城市的“大脑”,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智慧引擎,在这些新技术与新应用的支撑下,智慧城市得以快速推进和发展。
“重硬偏软”的智慧尴尬
据统计,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规划数目已超过全世界规划数目的总和,达到数百个。而今年1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在深圳高交会上的讲话又将这个市场蓝图变得更加直观具体。他表示,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全球市场预估在未来大概有40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估计将有4万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互联网的运用,让智慧城市更加技术化,但也让之面临“重硬偏软”的尴尬。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艳丽就曾指出当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症结,首要的一点就是“技术驱动的特征比较明显,智慧与城市脱节,没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城市各功能模块的深度融合,解决不了深层次的矛盾”。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也认为,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并不缺技术,而是缺乏集成创新,特别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如果智慧城市建设最终变成了各种技术公司的无序堆砌,就是一种失败的结局。
跳出技术围墙的思维共通
一般来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秉承了互联网开放、协作、分享的精神,它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为用户提供的是服务而非传统的商品。
那么,互联网思维能够给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哪些借鉴呢?
首先,以市民的城市体验为核心,避免将智慧城市建设办成面子工程,实现对城市的人、事、物的统一管理和服务。
其次,有效利用社交网络的价值。传统媒体有监督作用,社交网络则可以激发市民参与构积极性,辅助城市管理者进行高效的管理。
最后,学习互联网思维的扁平化管理思想,智慧城市的管理者保持与市民直接沟通的渠道通畅。智慧城市让管理者与市民的距离更近,管理者不要回避问题,而要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
发展智慧城市的意义应该不仅限于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一场城市管理方式的革命,其衡量标准不应只是采取了多少炫目的先进科技,还要看是否发挥了民众自治力量,促进城市管理方式走向多元化、扁平化,并让政府职能向着服务型的方向转型。
本期《凤凰视点》根据我院《凤凰周刊﹒城市》杂志系列文章整理,原文作者为刘天成。
订阅:
1、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2、微信号搜索“jupchina”
3、查找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转发给朋友
更多资讯:
点击右上角的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