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姜来熙 | 首尔:城市化与文化经济


“在东亚地区,“景观”是一个现代现象,以前所有的,是体现非现代的文化传统的“风景”。这两个词都和景物有关,但相比起来,“风景”保留了较多的“自然”生态,“景观”则可能是百分之一百的当下的人工产品,随着时间推移,景观不断变成风景。”


■姜来熙 (Kang Nae-Hui)


正如世界上的其他大都市,近些年首尔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文化经济的兴起应该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本文中的“文化经济”是指经济的文化化和文化的经济化相互融合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文化和经济同时互相影响。因此,文化经济主要包括意义生产的文化过程,这个文化过程能够产生主要是经济上的效果。因为城市化过程与当代的文化经济有着紧密联系,首尔近年的城市化过程也可以被视为是文化化的过程。

为了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借鉴洛特曼(Yuri Lotman)的概念,把文化看作不对称的结构或者从外部标记文化的过程。因此,可以把文化本身理解为持续的文化化,即一个文化自身不断强化的过程。我认为,城市化本身就是这种文化化的一个典型例子,正以中产阶级化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发展,首尔也不例外。从近年来几任市长努力推动的大型公共开发工程中可以看出,首尔的城市化正在加强。 


尽管“新村”、“清溪川复原”、“设计首尔”这些工程有多重意义,但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工程是以什么方式变得重要并值得投入公共资金的。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工程的重要性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比如,“设计首尔”工程选择了一些特别的场所和区域来促进这些地区的中产阶级化和再中产阶级化,并以这些地区代表首尔。这里使用了换喻,用首尔的部分地区代表整个首尔。更重要的是,这一选择/排除工程的过程,一定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些区域被选择参加,地价就会上升,而其他区域却被排除在外;甚至那些被选中的区域本身也经历了选择和排除的过程。在首尔“新村”工程中选出的241个居民区中的大多数居民区里,只有不到20%的原有居民和租户能够继续在原地居住。

“龙山惨案”有力地说明了城市化可以变得何等野蛮。2009年1月,在一场警方突袭中,五名抗拒动迁的租户被烧死。在此之前,他们在一个楼顶进行静坐活动,抗议政府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地区重新开发。经过整整一年的抗议集会、上街游行以及动迁户、人权民权运动积极分子、开发商和首尔政府之间的艰难谈判后,遇难者的葬礼才得以举行。现在,发生这件惨案的地址上,正在建设国际商业区,其中有一栋100层的地标性高楼,据称造价乃世界上单栋大楼之最。

▲2009年1月20日,韩国警方在首都首尔龙山开发区驱赶要求提供赔偿并展开示威的拆迁户的过程中,双方发生冲突引发大火。

首尔近年的城市化过程与之前有所不同。因为城市化成为一个重复的过程,近年的城市化进一步加强了之前的城市化过程。但是,似乎在近年和更早期的城市化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差异。最近,具有600左右年历史的避马巷被拆毁,要把空间让位给一个新的摩天办公大楼区,以展现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

在东亚地区,“景观”是一个现代现象,以前所有的,是体现非现代的文化传统的“风景”。这两个词都和景物有关,但相比起来,“风景”保留了较多的“自然”生态,“景观”则可能是百分之一百的当下的人工产品,正如一句日本格言所说:“10年的景观,100年的风景”。随着时间推移,景观不断变成风景,游览避马巷的人们所喜爱的,正是已经变成风景的景观。但近年通过“新村”、“清溪川复原”、“设计首尔”等工程大肆推进的城市景观建设,正在消灭这种长时段的渐变过程。原因何在呢?



▲北村韩屋

这就有必要关注近年文化经济的融资技术了。在近些年的韩国,项目融资已成为一项主要的经济技术,用来为诸多公共-私人合作的房地产开发工程融资。

2010年,韩国的GDP约为1700万亿韩元,而通过项目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达到120万亿韩元。因此,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首尔地区的房地产开发工程会层出不穷,规模如此之大。

作为金融工程的项目融资是一种折价未来的方式,可以根据该项目预测产生的现金流量而动用目前的金融交易。所以,这种方式往往趋向于夸大项目的发展前景,因此也容易埋下兑现不了的祸根。

在韩国,2011年初,几家过度依赖项目融资的储蓄银行相继破产。然而,不能期望项目融资会很快消失,因为当代的金融资本主义热衷于推广任何能够加速货币交易的方式,发展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事实上,韩国的项目融资就有很大一部分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当前这样的资本主义体系继续运作,以景观建设为龙头的城市化就不可能停下来。

作者简介:
姜来熙,1951年2月26日生人,韩国批判性知识分子。曾就学于韩国西江大学,美国马凯特大学。韩国中央大学英文系/文化研究系教授、学科带头人,研究领域包括莎士比亚,文化符号学,空间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等。是学术季刊《文化/科学》发行人,市民文化运动团体“文化联带”组织者,本文是他在2013年重庆论坛的演讲。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