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南方某市广场因地铁建设需要拆除,由于耗资8亿元建成且仅使用4年时间,而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大拆大建、大量短命的形象工程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大特色,因此造成的巨大浪费等问题也被各方诟病。“短命工程”因何而生,又有何解?本期“凤凰视点”为大家奉上南京大学张京祥教授对于“短命工程”的深层思考。
“短命工程”的深层思考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正在塑造着日益炫目的城市环境,比起欧洲的城市,我们许多城市已经拥有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光鲜的外表。然而近年来,所谓的“短命工程”也在我们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过程中层出不穷。许多城市空有千年的历史,部分的建筑甚至没有达到“而立之年”就已经被城市建设的浪潮抛弃到故纸堆里去了。
杭州西湖边浙大校区教学主楼爆破,沈阳五里河体育场在1 8年后拆除,沈阳夏宫在2秒钟内被炸成一堆瓦砾……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这些短命工程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
应该说,中国传统的“破旧立新”观依然在一部分城市领导人的心中残留。
中国是文明古国,许多城市都拥有千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历史上的历次改朝换代多是以摧毁前朝的城市、建筑以彰显新当政者除旧布新的决心。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建筑的短命倒首先不是因为其材质、结构的原因,而是来自这种“革命性精神”的破坏。这种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城市规划、拆除老城墙、“文革”破“四旧”等运动中一再上演。虽然,今天我们的民族不再可能整体地去重复这种冲动,但是不敢说这种情结在一些城市领导人心中就已经完全消失——似乎不做出一些拆毁旧建筑、拓宽马路、立一些标志性工程的举动,就不足以展现新任城市管理者“破旧立新”的形象。
当然造成短命工程现象的最重要原因还是我们一些城市中的决策体制中的问题。
无论是拆除旧建筑,还是建设新建筑,绝大多说都涉及到公共财政的使用问题。
但是,如何使用公共财政?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是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虽然形式上人大审查城市总的财政预算案)。尤其是“土地财政”给一些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的预算外收入,这部分巨额资金就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自由支配的“小金库”。大量拆旧、建新的“折腾工程”、“政绩工程”还被披上了“民生工程”“百年大计”的外衣,为了粉饰这些工程的合理性、合法性而随意变更城市规划。我们的一些城市领导人在决定拆旧建新的时候,是否考虑过是城市形象重要还是民生重要?在为此而大量使用公共财力的时候,是否考虑过纳税人的意愿、权益?即使是合理地、不得已地拆除一些短命的“遗憾工程”,难道一些前任决策者就不应该因为其当时做出的错误决策受到追究吗?
我们的一些城市规划已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短命工程”的出现。有一些是因为一些规划师盲目地顺从一些城市领导人的“雄心”,而甘心成为实现其意志的“御用绘图匠”;有一些则是因为一些规划师只注重规划项目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仔细的调查、详尽研究,草率的规划设计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建设浪费;还有一些则是少数规划师自身希望通过城市规划设计来实现其理想的宏大场景,将城市规划看做单纯的艺术品创作。
从以上分析可见,当前我国一些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部分短命工程现象,实际上是由于一些城市管理方的城市规划整体决策制度环境造成的结果,当然,我们现在也可以通过许多积极的工作来限制这种短命工程现象的泛滥。
从财政体制看,一方面要尽快消解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同时要将预算外收入纳入统一的公共财政体系进行监管;从城市规划方面看,要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法定性,要大力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决策、实施管理的透明度,城市规划的设计成果与管理决策必须由一般意义上的展示变成真正的“公示”,建立健全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决策的听证制度;从媒体监督看,则是要大力发挥多种形式媒体的监督力量,营造整体的社会监督氛围,从体制外对一些政府可能出现的武断决策、错误决策形成强大的约束。
本期“凤凰视点”转自我院《凤凰周刊﹒城市》杂志,作者为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京祥 教授。
订阅:
1、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2、微信号搜索“jupchina”
3、查找公众号“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分享: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转发给朋友
更多资讯:
点击右上角的查看“官方账号”查看历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