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圣地、精神家园;
延安,城市双修、城市设计的双试点城市;
2017年3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受延安市委托,组织了包括风景园林、交通、文化与旅游、历史文化名城和市政等多个专业的技术团队,并联合中国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北院”)华夏所全面打响了“延安双修”的攻坚战!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延安双修已经从总体规划设计阶段转向部分具体项目的施工阶段,具有延安特色的城市双修工作思路与方法也逐渐清晰,多层次、多专业的技术工作体系使延安双修工作纲举目张,使项目实施能够有条不紊、科学持续;抓重点、找靶向的技术工作原则使延安双修总体规划秉要执本,使宏观对策能够抓住本质、针对痛点。
本文是延安双修工作系列介绍的第四篇,作者系统分析了延安文化旅游面临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四点功能提升策略,对延安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环境、提升城市魅力具有重要意义,欢迎分享。
作者│周之聪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文旅所
1 背景与意义
走向天安门的,一个中国人一生中应该去两个地方,一个是首都北京,国之心脏;一个是圣地延安,民之魂魄。
目前文化繁荣与复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也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的指示。构建文化自信,既包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不断传承弘扬的红色文化。全国城市工作会议也指出 “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是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弘扬文化的重要途径。延安中心城区红色遗址遗迹众多,旅游资源具有“红、黄、绿、古、新”相结合的特点。近十年来,延安旅游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全市GDP增长率,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项目不断推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能够让全国人民充分感悟延安的红色文化,进一步了解我党革命光辉历程,不忘初心,成为全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之源。
延安旅游资源具有“红、黄、绿、古、新”的特点
结合本次延安城市双修工作,深入研究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一方面能够发挥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特点,改变延安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型工业的现状,积极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具有延安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另一方面,通过重塑圣地特色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居游共享的美好家园,将延安真正建设成为旅游城市、幸福城市、人民城市。本次规划在简要阐述延安目前文化旅游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旅游空间、内容拓展、旅游服务、旅游环境等多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和推动红色文化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2 现状核心问题
2.1 旅游空间体系不完善
延安中心城区旅游主要集中于宝塔山、王家坪、杨家岭、枣园等少数几个核心景区,呈现出“景点散、景区小、内容少”的特点,尚未形成连续完整的旅游空间体系,缺乏全面系统的组织串联。既无法充分展示延安红色文化的全貌,又无法通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旅游效益。例如现在中心城区旅游以团队为主,通常采取大巴车接送形式游览5-6个景区,每处游览时间仅30-40分钟,基本处于一日游阶段。
延安团体一日游典型线路
2.2 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
延安目前红色旅游为绝对主力,但旅游开发利用模式单一,红色景区建设非常雷同,基本是“原位修复展示+展馆”的方式,导游词大同小异,没有对整个圣地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浸染式的展示,在体验性、参与性、趣味性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对本地居民来说,城市大众旅游发展较为缓慢,新产品、新业态、新项目相对较少。
雷同的红色景区展陈方式
2.3 旅游服务水平不高
延安目前缺少品质化和特色化的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服务设施。以住宿设施为例,中心城区仅有一个四星级酒店(人均四星级酒店数量仅为井冈山一半),酒店数量旺季严重匮乏,缺少儿童亲子设施,难以满足主力客群的需求。就具体景区而言,在旅游厕所、标识系统、集散中心、智慧旅游等方面,距离创建5A景区的目标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景区标识和游客中心急需规范
2.4 旅游环境品质不佳
目前延安建筑风貌较为混乱,公共空间缺乏品质,景观风貌缺乏特色,整体上无法展示出延安特有的城市文化内涵。而现状景点周边景观环境较差,相关功能缺少组织。以枣园景区为例,入口购物场所秩序杂乱,与1938城的整体关联性较差,停车场的组织和景观不佳,游客停留意愿大大降低。
杂乱的景区周边环境(以枣园旧址景区为例)
缺乏特色的城市广场
千路一面的街道景观
3 功能提升策略
四大功能提升策略
3.1 红色旅游空间优化
针对延安小景区组织、散点式旅游的现状,规划通过梳理延安中心城区丰富的红色遗址遗迹,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组织方式,提炼出需要重点打造的红色空间,构建了“一核八景三带”的红色经典空间结构。
“一核八景三带”的红色经典空间结构
(1)“一核”:三山两河地区
三山两河地区是延安旅游的重中之重,应审慎进行力度较大的空间改造和项目植入,通过对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和延河统筹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提升,保护与彰显“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的经典印象。并通过“老照片主题策划+景区短红秀+AR微电影”相结合的方式,融入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参观游览的体验性和仪式感。
宝塔山景区意向
(2)“八景”:八处核心红色遗址景区
规划采取了“拓展整合+功能多元+配套完善”的提升策略。以抗大旧址为例,规划对照5A景区标准对旧址进行修缮改造,拆除周边部分建筑以扩大景区面积,对二道街、建行巷、附院巷进行整治提升,使抗大旧址与凤凰山、城墙(门)等文化要素产生联系,着重植入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休闲游憩等功能,提升抗大旧址景区的吸引力。
抗大旧址景区改造意向
(3)“三带”:三条主题文化线路
延安的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在空间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规划对遗址遗迹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梳理,形成三条主题文化线路,为红色光辉线路、乐观生活线路和模范首府线路,使游客能够对延安红色精神的内涵有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
三条主题文化线路
3.2 红色教育培训拓展
习近平指出,“发展红色旅游要把准方向,核心是进行红色教育”。大力推动红色教育是延安发扬圣地精神和发展红色旅游的根本要务。以往红色教育过于官方化和正式化,主要为景区解说和培训课程的方式,难以满足个性化、主题化、年轻化的市场需求。规划通过学习基地、文化交流营、研学旅游目的地三种方式,针对不同组织团体、不同兴趣主题和青少年教育来提升教育功能。
加强红色教育培训功能
(1)建设五大学习基地
目前企事业单位组织的红色游学课程单调、主题单一。针对党政军学师不同组织团体特点需求,规划五处主题鲜明的学习基地,满足不同性质单位的教育团建等活动需求,因地制宜结合延安独特的红色空间载体,使红色教育更加针对性,贴近群众需求。
规划五大学习基地
(2)建设七大文化交流营地
延安精神意义重大,但现在游客游玩之后,往往无法全面掌握延安精神到底有什么。本次规划针对延安精神的不同内涵,重点策划了七处文化交流营地。比如游客通过参加“为人民服务”学习营,能够在枣园旧址(张思德追悼会)再次聆听《为人民服务》讲话,在新时代下不断讨论、传承、发展为人民服务精神。
规划七大文化交流营地
(3)建设红色研学旅游目的地
延安目前正力争打造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规划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通过“十个一”活动、布局研学基地、设置研学线路,来完善青少年研学体系,学习体会老一辈共产党人精神品质以及延安精神,更好地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策划红色研学线路
3.3 “红色+”旅游内涵延伸
(1)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
刘易斯·芒福德说过“大城市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它本身也是一个博物馆”。延安中心城区革命遗址遗迹众多,天然具备打造博物馆城市的基础。规划借鉴西雅图活态博物馆经验,以革命遗址遗迹群为核心,依托现有主题博物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推动社区博物馆建设,构建以“遗址遗迹群+主题博物馆+社区博物馆+活态博物馆”为主体形态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市。
博物馆城市建设路径
(2)打造五大城市文化主题
在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延安也需要积极面对社会发展的结构性新需求,创造时代性的产品。产品主题的选择需要围绕红色文化进行延伸,同时满足深厚的历史底蕴、广泛的群众基础、旺盛的时代需求三个要求。规划梳理延安革命时期“影视、歌咏、美术、戏剧、运动”五大主题,并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打造延安“影视之城、歌咏之城、美术之城、戏剧之城、运动之城”的城市新名片。
城市文化主题建设路径(以歌咏之城为例)
(3)推动红色旅游多元带动
利用延安旅游资源“红、黄、绿、古、新”的特点,推动延安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文化创意”充分结合,形成红色带动“黄、绿、古、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例如“以红带绿”,构筑生态主题的特色旅游区,开发户外运动及生态观光等绿色旅游体验;例如“以红带新”,将红色文化与红色创意充分结合,开发红色书店、红色灯光秀、红色咖啡吧、红色银行等系列具有现代功能的红色文化主题空间。
进一步丰富旅游新业态
中国红色书店
宝塔山灯光秀
3.4 旅游服务与环境提升
(1)旅游公共服务提升
规划重点在旅游集散体系、星级旅游厕所、餐饮住宿设施、旅游购物设施和智慧旅游五个方面进行提升。例如在旅游集散体系方面,规划重点建设宝塔山一级旅游服务集散中心,服务于整个市域的旅游交通组织;星级旅游厕所方面,4A级以上景区均配备“第三卫生间”,体现“厕所革命”的人文关怀;餐饮住宿方面,举办“延安国际美食节”,增加酒店数量,尤其是窑洞风格的特色酒店和民宿,增加儿童亲子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提升意向
宝塔山旅游服务集散中心建设意向
(2)旅游环境营造
秉承“居游共享”的理念,延安的环境营造不仅能增强旅游吸引力,同时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重要节点为突破点进行针灸式治疗,在5A景区创建范围(宝塔山和杨家岭景区等)、重要交通枢纽(枣园高速出入口和延安火车站等)、热门商业街区(二道街等)等地进行重点提升。着力提升城市绿色和开放空间的品质,进一步发挥山体公园围城的生态特色,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为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创造优质的休闲空间。目前延安正在开展《延安市老城区特色风貌管控技术导则》的研究,就是针对老城区的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建设,提出公共空间、建筑风貌、城市家具、雕塑小品等方面的规划建设指引,充分彰显城市文化特色、传递城市情感、彰显城市价值魅力。
枣园出入口改造意向
延安火车站改造意向
延安山体公园建设意向
4 结语
本次规划以“弘扬红色精神、促进城市转型,提升城市魅力”为总体目标,重点在旅游空间、红色教育、多元带动、服务环境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借力城市双修平台,使宏观方向把握与具体项目建设相结合,通过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使延安真正成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真正成为人民心目中向往的革命圣地,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所领导:主管所长:徐泽;主任工:罗希
项目编制人员:周之聪、宋增文、周辉、陈杰、朱诗荟、周盼
相关链接:
延安双修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篇——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构建
纲举目张 秉要执本——延安“生态修复 城市修补”总体规划实践思考

延安双修系列报道持续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