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论坛回顾】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分论坛二: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

2018年5月19日,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以下简称“金经昌论坛”) 在同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塑造城乡美好生活”为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实现城乡美好生活进行规划创新探索。

 

《城市规划学刊》2018年第4期对大会主旨报告及各分论坛报告做了详细的回顾报道。现分期推出,以飨读者。


创新论坛二: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

(主持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继军所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孙文尧

“健康导向城市设计初探:方法与路径——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

报告从健康城市概念出发,探讨健康导向城市设计的必要性,概述其理论框架,形成其设计导则。以上海市黄浦区规划为例,一是通过风环境模拟分析、污染源分布分析,实现拆违、增路、街谷形态优化等措施,进行环境优化,减少污染。二是通过对公共开放空间分析、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分析,提升品质,完善服务,促进市民体能活动。同时,通过健康风险要素叠加,确定重点改善区域与时序。并形成一套健康影响评估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崔翀

“从理想到实施行动:城市设计实施路径探索——以深圳观澜河生态文化走廊规划设计为例”

报告详细介绍了观澜河生态文化走廊规划设计全过程。通过整体统筹、多方参与、动态调整形成城市设计,其关注重点也从偏重形象到公共品质,从强调有序到多元价值,从描绘恢弘蓝图到解决实际问题。实施路径方面,一是强调政策转化,把城市设计内容转化成政策框架或纲领性文件;二是强调规划导控,形成管理和规则;三是强调项目推进,突出重点项目,全区统筹,保证实施落地。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贾艳飞

“基于‘空间关系原真’的我国城市历史中心区识别与保护研究”

报告从城市历史中心区定义和特点入手,探讨中西方历史中心区保护异同。引入忒修斯悖论进行思辨,提出空间关系的原真性,是解决西方实体原真话语权下东方语境中的创新。空间关系贯穿在空间要素层级中,城市建成环境是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在不同层次上通过“空间关系”形成的一体化整体。以虚体空间原真为导向,揭示空间形式,实现实体空间的保护,为建成环境,尤其是空间集合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独特视角。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启军

“广义视角下的公共空间供给”

报告提出在生态文明时代,创新活力、公共服务与宜居环境是城市发展新的驱动力,美好生活呼唤公共空间供给侧改革。传统公共空间面临被压缩和配套化的挑战,从而需要从人类集中活动场所和城市有机生长的脉络来定义广义视角下的公共空间,形成一种公共价值导向的空间组织模式。广义公共空间核心特征是人性化的尺度,网络以及节点式的空间模式,实现全年龄段的居住、就业、消费空间的匹配,是优化城市布局的结构脉络,链接人与自然的桥梁纽带。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林振福

“基于‘规划统筹’的厦门市城市设计实践

报告介绍了厦门城市空间规划管控,从各自为政的用地审批,到精细化、立体化、平台化、动态化的全域一张蓝图。厦门市城市设计,通过建构体系、设立标准、划分重点、制定通则、精细成果、技术升维、周期管控、平台共治等过程,完善城市设计体系及规划管理架构。分层面编制、分类型控制、分专项研究、实现成果的精细化、实操化、法定化。通过融入空间规划体系,兼顾弹性和刚性的精细化措施,保障监督实施管理制度化,形成动态修正平台数据化定期检讨。

 

雅克设计有限公司 黄哲

“高密度城市的立体公共空间系统构建与管控——以惠州南站新城高线公园绿道系统为例”

报告讨论在现阶段存量盘活、旧改更新中,无法在平面做增量的情况下,如何往空中寻求发展。探索一个可操作的高密度的城市开发模式。以惠州高铁新城规划为例,基于现状复杂的土地权属与投资建设压力,确立立体城市开发模式。选择以“高线公园绿道系统”为切入点,在控详规划层面进行立体公共空间系统的构建与管控。通过设立特别意图区,确定强制性内容与奖励性内容,形成完善的控规管控体系建设。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董文傥

“贵州农房风貌指引的思路与方法”

以贵州民居原型调研为基础,发现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域自然环境不同,形成西部夯土为主,中部石头为主,东南木材为主的民居差异;苗、土家、侗、瑶等代表民族的符号特征明显;徽派、屯堡等文化由于贵州是两广联川滇的通道而兼有。指引在省域范围内进行风貌分区,内部凸显共性,外部彰显个性。通过要素叠加,形成代表性现代农房和融合性现代农房的分类指引范例。为多彩贵州提供一种根植地域、发挥特色、避免雷同的农房建设中风貌促进的思路与方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丽媛

“从渔村来,到渔村去——以日照山海天滨海渔村规划演变为例”

报告聚焦山东半岛滨海地区传统渔村,从山海环境、产业特征、村落空间入手,整体确定以渔村形式“续而不同”的发展应对。一是环境定规,保留山海天自然生态海岸段属性,控制集中连绵建设破坏。二是空间记忆,塑造望海见山的街巷肌理,延续渔村记忆。三是拆而不迁,住商不分家,就地安置。四是风貌提升,制定负面清单,引导颜色、材质、屋顶和立面等要素特色。五是功能复合,打造全季侯性海滨渔村,有渔而不止于渔。


专家点评

厦门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秘书长马武定教授认为,孙文尧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身体层面,物理性的,关于社会层面涉及较少。崔翀关注了城市设计从理想蓝图到实施行动过程。城市设计对于形成共同的愿景很有必要,管理上需要一套指标与控规结合;实施上不仅需要项目推进,还面临存量改造的大量细节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贾艳飞基于空间关系原真性问题,具有很高的理论高度。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历史空间,还有文化传承。空间关系的原真性,体现了文化关系和社会关系。保护要明确核心空间要素和文化要素。李启军阐述的广义上公共空间是一种综合性网络空间。城市与农村区别在于公共空间的生产,乡村不具备公共性生活。林振福、黄哲的介绍是城市设计两个极端。厦门的体系一定程度上看到了大的规划整合的趋势,城市设计取代了控规,属于管理型。惠州的研究是体制外开发商顺应市场做的内容,发挥建筑师想象力,属于实施型,要注意价值观的把握。董文傥、周丽媛研究的乡村问题,乡村规划目标不是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而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城市化。村庄原来是自由自然的状态,错落有致,结构有机,因此,贵州农房风貌研究注意避免过度的导则化。日照渔村研究,应充分发掘保持农村的基本产业特征,避免乡村完全成为城市功能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吕斌教授认为孙文尧的健康城市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以人为本导向非常重要,期待能够形成设计规范。从城市差异性来讲,还要注重不同阶段的要素辨识,不同城市的健康问题也有所不同,通过公众参与明确健康城市规划的目标定位。崔翀、李启军的案例都来自深圳。前者探讨规划实施,结合存量空间开发,在如何从被动的强制性转向主动的诱导性这个问题上可继续展开。后者的广义视角,应有两个维度,一是公共空间的广义性,二是供给的广义性,建议把重点放在促进私有空间和半私有空间的开放共享。贾艳飞谈到中国的历史空间,虚体空间比实体空间更为重要的意义。要特别关注历史城市整体风貌,这是活态的保护。林振福关于厦门规划统筹和统筹规划对现在的城乡规划的转型很有意义。厦门经验可适当简化,有所推广。董文傥的研究具有普适性,民居设计手法还可有所简化,符合农村住宅“省量”的特征,建议重点提炼要素特征,建筑材料上实现一定程度的工厂化、构件化。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志庆院长认为,孙文尧的健康导向城市设计,以人为本,从不同人群的使用出发探寻规划设计的方法。崔翀提出从理想蓝图到实施行动,在规划专业上,存在一个后评估机制,规划从概念到实施还存在对后续人的使用的反馈,加强公众参与。贾艳飞提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哲学思辨问题,很有启发性。如日本木结构建筑,也会定期进行整体系统的维护、修理。城市保护,不是因为对原真性的过度保护,而造成街区整体发展停滞。李启军的广义公共空间,其实通过规划专业能力,让城市设计真的能够关心、帮助到每个人,体现人的尊严的问题。周丽媛的渔村发展研究包括对美丽村庄的理解和海岸线的控制都很好。中国幅员辽阔,特征复杂,而城市建设只有二三十年。进行检讨和质疑是有必要的。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浩波所长认为,孙文尧的课题是近期城市设计研究的一个重点,在人自身促进体能活动方面,应考虑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老龄化社会健康导向的城市设计路径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崔翀、李启军分享的案例在形态上、逻辑上非常清晰。希望进一步探讨规划到实施的变化过程,政府、资本、社会的力量如何介入,公共空间压缩原因到底是什么。贾艳飞关于空间原真性保护命题非常好,从东方建构的语境上分析了礼制、意境和整个城市对历史空间保护的影响。需要把握实体文物原真性和虚体空间原真性之间的度,避免从对单个建筑盆景式保护变成纯粹意境空间上的保护。林振福对厦门的规划体系做了全面阐述,值得探讨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界定强制性和引导性之间的界线,给建筑师、景观师、公众留出设计空间。黄哲提到的关于立体城市实践,应该回到从人的体验出发,而非从建设的密度、强度出发。董文傥做了非常好的基础研究,贵州民族地区差异很大,建议将重点放在差别性研究上,注意风貌背后的生活方式的差别。周丽媛介绍的渔村规划需要思考开发主体的整体拆迁,是不是存在对渔村建设的过度干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俞静院长助理认为,孙文尧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健康城市规划与原来城市规划异同点,针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运动和社交场所,支撑高水平的健康。崔翀可以比较一下最初的城市设计方案和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贾艳飞从哲学悖论入手,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的历史保护往往聚焦于静态保护。对于活着的城市,应更多关注文化传承和时空交互过程,即空间关系的原真性。法定内容仅仅是保护的底线。李启军的广义公共空间是对原有城市设计中公共体系部分的反思和整合,很好地聚焦了公共空间供给的主题,和人的生命长度和支撑范围紧密相关。林振福阐述的厦门规划设计管理体系十分完善,城市设计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控规,起到了法定规划作用。从全国范围来讲还值得探讨。黄哲的设计要反思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高密度开发的模式。董文傥的研究需要持续性的工作支撑,需要更多建筑师交叉参与以避免出现多样化的丧失。周丽媛的乡村规划,规划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但建设模式上可能是一种运动式过程,是值得商榷的。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继军所长总结道,从规划学科来讲,文化传承也体现在青年规划师的培养,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视角和思路,作为未来城乡规划建设的中坚力量,学会克制公权力使用,对自然、对城乡发展规律、对人类文明要怀有敬畏之心。


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以“倡导规划实践的前沿探索,搭建规划创新的交流平台,彰显青年规划师的社会责任”为宗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同济大学、金经昌城市规划教育基金主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协同创新中心、《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城市规划》编辑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参与协办。本次论坛共收到来自各兄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22篇论文,最后遴选出约100篇结集出版,感谢各个兄弟单位与青年学者的热情参与。

(俞静、严宇亮、涂晓磊、包伟亮等整理)


相关链接:【论坛回顾】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主旨报告

【论坛回顾】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分论坛二: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upforum@vip.126.com【论坛回顾】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分论坛二: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

【论坛回顾】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分论坛二: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论坛回顾】第7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分论坛二:城市设计与文化传承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关注“城市规划学刊”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