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9日-3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长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2015年全国规划院长会”在长春市召开。本次会议以“新常态、新使命、新能力——新形势下规划院主动变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探索之路”为主题,来自住建部、全国各省市的规划设计单位领导与同仁会聚一堂,聆听住建部和协会领导对政策的解读和指导意见,同时也分享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共谋行业发展,达成行业共识。
现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施卫良院长的报告做概略性整理,以飨读者。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授权并提供资源支持!
精彩内容
1 城乡规划变革的时代背景
2 基于云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主题1:数据众筹
主题2:规划行动
主题3:社会动员
3 收获与成效
社会治理的要求、民众的愿望、互联网的发展在城乡规划行业面前展现了一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新时代。
新型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原有的宏大愿景式规划正在悄然改变:
扩张型规划在向存量型规划转变;不仅仅关注终极目标,更关注实施路径;趋向“多规合一”与多方利益协调(图1)。
图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转型示意
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
公众参与规划意愿的增强,规划实施正由自上而下的模式向自下而上的模式转变,由政府单一管理向多元城市治理转变(图2)。
图2 社会治理模式转变示意
互联网、大数据的技术进步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大数据、社交网络和自媒体的兴起,让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变得不容忽视,微博、微信的迅速传播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草根的力量。从微博、微信到云计算、云服务的技术革命,带动着整个社会的变革。
这种变革体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微小元素的资源集成效应
•互动与共享的生产生活方式
•信息与技术的扁平化传播和易扩展性
微时代与云规划
“如果我们用‘微时代’来表征这个时期的社会特性,那么应对‘微时代’的规划应该是一种‘云规划’。这种规划更趋向于一个云平台,提供集合的技术服务与交互式体验,提供互动与共享的多专业协同,提供规划师与政府、市场及社会的沟通协作平台。” 围绕云规划构架,我们搭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平台(图3)。
图3 云平台框架示意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变革的影响日益加深,“规划云平台”的提出契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众筹众包。
各地规划者的探索
•上海
在2040总规公众参与中建立“全心全意”媒体平台及“悟·空”公众参与平台
•深圳
提出了共同城市和 “三众规划(众志、众智、众治)”理念
•武汉
建立“众规武汉”平台,开展东湖绿道、发现身边停车场等活动
CITYIF-城市规划云平台
基于微时代与云规划的理念,建立了包括线上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APP,以及线下的展览、竞赛、微实践等多元载体的城市规划云平台(图4)。
图4 CITYIF云平台建设框架
基于云平台的项目组织
——数据众筹
——规划行动
——社会动员
图5 基于云平台的项目组织
█ 案例一:积水地图
市政所对北京中心城进行了“洪涝风险模拟”,获得211个潜在易积水点(图6)。CITYIF基于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积水地图”,面向公众获取雨后积水情况反馈(图7)。公众可以使用手机对积水深度进行选择,并拍照上传。目前已收获数十条反馈信息,将用于评估防洪排涝规划实施效果(图8)。
图6 洪涝风险模拟易积水点
图7 积水地图
图8 CITYIF微信内嵌积水地图(左);积水数据信息众筹(右)
█ 案例二:扎针地图
2014年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界面展中,我们设置了“添堵地图”,邀请公众用红蓝两色图钉对步行环境进行评价。本环节共获得的扎针点1560个,经过数据空间化,成为“扎针地图”(图9)。
图9 扎针地图
在评估环节,CITYIF建立了9项评估值指标,抓取1万多张街景照片,对扎针点步行环境进行精细化评估(图10)。
图10 9项评估指标组成雷达图(八里庄附近)(上);街景照片示例(下)
结合目前进行的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与公评城市NGO志愿者合作,对扎针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数据结果作为“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参考依据(图11)。
图11 扎针地图数据精细化评估(上);旧城、中心地区、边缘集团、中心城其他地区步行环境问题挖掘(中);公众参与质量分析(下)
█ 案例三:城市品质调查
为了解公众对城市品质的认知,我院详规所利用CITYIF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北京中心城城市形态问卷调查》,并基于调查的反馈数据,形成了系列分析成果并在线发布《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北京?》《我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北京?》等调查报告(图12)。
图12 《北京中心城城市形态问卷调查》及分析报告发布
除了使用传统问卷调查形式,我院还使用不同方式开展城市品质调查,比如,通过抓取新闻与社交媒体数据,利用文本挖掘和语义分析工具,制作“心情地图”,以此获得市民对城市设施的评价和态度(图13)。
图13 文本挖掘 语义分析(上);长辛店老镇心情地图(下)
█ 行动一:诗意地行走!街道环境改善设计竞赛
2014年秋,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起了《诗意地行走!——街道环境改善设计竞赛》。本次竞赛邀请在京高校学子组成设计团队,对四条大街展开调查与思考,并给出了街道环境改善的方案设计。
本次竞赛历时10个月,联合4区8个部门,先后踏勘10多个地段,召集6所高校29个团队参与竞赛。北京国际设计周展览期间,团队设置了“添堵地图”线下公众参与环节;CITYIF开发了线上的公众参与网站,一方面公众可以在线查看设计方案,进行点评投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在线导览平台,在虚拟空间参观展览。
竞赛共形成了28组设计方案,先后举办了2次方案成果展览,并在北京规划展览馆举办了论坛交流暨颁奖仪式。公众评审环节融合了专家、高校、区相关部门以及街道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最终共收到了2935张市民选票。
竞赛成果将与“诗意骑与行”展览,以及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项目结合,共同推进方案实施(图14)。
图14 诗意地行走!——街道环境改善设计竞赛
█ 行动二:长辛店老镇复兴计划
长辛店老镇复兴计划是丰台区政府、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2013年联合提出的,旨在搭建平台,让居民、政府、专家参与老镇改造,通过共同谋划、共同营造、共同管理,推动老镇文化特色彰显、人居环境改善、产业可持续的改善提升。
老镇面临的问题:老镇文化价值认知难统一、利益诉求难协调、内生动力难激发。
复兴计划三阶段:共愿阶段、共建阶段、共享阶段。
共愿阶段,通过系列活动让平台参与者形成共同愿望的阶段——让居民、商家、政府对老镇的问题和资源有共同的认知;引入专家、社会公众的智慧,对老镇的改造方式达成共识。
在此阶段,召开了长辛店老镇复兴计划的研讨会,请先行示范地区介绍???更新改造的经验,共同研讨,形成了共识性的意见,也包括专家、文创企业、文化事业单位、居民代表参加了研讨会,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施共愿行动——Di众设计:
我们选取了相应地域,以半志愿者的行为、半市场行为的方式,给予相应的费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志愿者的兴趣,一共招募了9家设计团队,在今年5月份开展了汇报、设计和交流活动。
创作声影乡愁微纪录片:和丰台区一起进行,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拍摄微纪录片。发布到网站上,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9部微电影达到共计13.5万次的播放量。
共建阶段:让居民、商家等内部力量和社会资本、政府等外部力量共同建设老镇的阶段,如试点改造行动、艺术活化行动等。
共享阶段:通过行动和制度设计让多元主体分享成果,共同维护老镇的环境的阶段,如社区公约行动等。
通过三个阶段系列行动,以共同的愿景推动共同的建设,以共同的建设实现共同的收获,以共同的收获支撑共同的管理(图15)。
图15 长辛店老镇复兴计划三阶段
复兴计划三平台:
协作平台:一方面,激发居民、商家等内部动力,让居民在共同目标下群策群力,推动家园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激发市场的外部动力,让投资者看到老镇复兴的商业机遇,推动地区产业发展。通过协作平台,让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在共同的目标下协作行动,推动老镇复兴。
数据平台:让协作平台的参与者能够了解老镇,并从中找到参与机遇。让参与者能够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相互沟通,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解,便于形成共识。
宣传平台:让更多的人达成共识,扩大影响。同时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加入复兴计划,包括微信公众号、网站、和传统媒体配合进行宣传工作(图16)。
图16 复兴计划三平台
█ 案例一:菜市场的留存
针对北京目前在功能疏解过程当中拆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状况,规划师们发现一些居民生活必需的菜市场业面临拆除的境地。
我院城市所规划师运营的微信公众帐号“旧城吃喝玩乐地图”连续发出文章:《告别、钟楼菜市场》和《别对我轻言放弃——老北京菜市场的明日畅想曲》,正式发起了菜市场留存的话题讨论。
来自中规院、清规院等多个规划院的规划师通过澎湃新闻市政厅、清华同衡规划播报等公众号,参与到菜市场去留的讨论当中,形成了菜市场“拔刀相助”系列文章,给菜市场改造提供新思路。
“CITYIF”、“国匠城”、澎湃新闻市政厅、腾讯网等媒体,相继对“拔刀相助”系列文章进行关注和转载。北京日报、BTV《晚间新闻报道》也对我院规划师进行了采访报道。2015年8月8日我院联合BTV《怎么看》栏目制作了对菜市场去留的专题节目(图17)。
图17 “社会动员”案例一:菜市场的留存
█ 案例二: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2012年我院编制了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报规划,当地街道邀请我院规划师长期跟踪东四南地区的保护更新与发展。
史家胡同位于东四南历史街区南部,有着良好的社区自治基础。社区居民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将史家胡同24号改造为一个博物馆。为了团结居民、产权单位、政府及社会力量,搭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平台,我院规划师与街道社区合作,于去年9月份成立了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不但为史家胡同地区聚集社区自身力量,同时更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助力。目前协会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活动,如胡同茶馆会议,邀请社区居民畅所欲言,共同回忆四合院生活,并提出对未来风貌保护、文化传承的具体意见;在院落空间改善设计等方面,发挥社区自治作用(图18)。
图18 “社会动员”案例二: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 展览
通过一系列的展览,来宣传我们的规划。去年在北京前门西河沿胡同主办了城市界面展,也是北京国际设计周大栅栏新街景的展览活动之一,内容包括:“胡同千面”、“十城一日”和“诗意地行走调研成果展”三大主题。
今年,我们想继续延续这个活动,包括:
(1)城市面对面——诗意骑与行;
(2)城市微空间的再生设计展。
2015年9月3日,我院将在奥地利参加奥地利电子艺术界“后城市时代——21世纪人居展”,包括地铁灰色人群研究和北京积水地图的参展。
█ 规划师进校园
前一段时间,大家在微信中也在发纽约市对中小学生进行规划教育的内容,我们院的青年规划师一方面是通过以公益行动的方式进校园,一方面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小学校,从北京城“治病”以及历史保护等视角出发,为小学生们介绍了美化建筑、缓解交通拥堵、处理污水垃圾、绿化城市的方法,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认识北京、了解规划。
我院团委也策划了“规划师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来自总体、城市设计、交通等部门的规划师,两次赴陈经纶中学为学生们科普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并邀请他们参观规划院,旁听项目研讨,激发孩子们对城市的思考(图19)。
图19 北规院“规划师进校园”活动
CITYIF通过微信平台共享PPT课件,并作为沟通枢纽接收公众反馈和授课合作邀请。强调规划怎么和科普结合起来,通过科普的活动,达到社会动员的效果,提高公众对规划的认识。
█ 能力提升/规划师的角色转变
从静态规划到全程参与。大家已经认识到,规划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前期规划阶段,要向全过程扩展。用静态的技术文件指导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很多矛盾和问题难以发现和解决,需要参与到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不断动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从技术成果到政策引导。形成在过程中协调矛盾、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的路径。
从单兵作战到平台协同。协同多元主体,大家共同为某一个问题出谋划策,形成更大的力量和资源。将居民的合理的公共利益诉求与政府部门搭接,将多元智慧组织起来解决多维度的城市问题。
通过规划师的角色转变,我们也在做责任规划师的试点,在许多实施单元、乡镇规划中也起到规划师的作用,体现在全过程的跟踪和参与。
□ 能力提升/社会合作
我们更多是利用政府部门、设计公司、专家、志愿者的力量,形成战略的共同体,让战略联盟发挥作用。
□ 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探索
目前,我们在数据众筹层面上迈出了第一步,和一些大数据公司、互联网公司进行合作,把数据进行商业化开发,成立了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规划行动上,目前还是公益性质,但是在全产业链中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以后市场空间会越来越大。
█ 行业影响/行业社群
与国内20多家规划微信公众号联合组建了“城市微盟”,以共享、互助为原则,共同策划行业的活动。
行业研讨会。2015年6月12日召开了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我院承办的“云平台•众规划交流研讨会”,邀请了上海、天津、深圳、武汉、厦门等17家规划设计院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多家规划媒体负责人共同参会,就搭建规划云平台、开展众筹众规和公众参与等进行经验交流与研讨。
█ 社会评价/大众+媒体
规划云平台的实践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行业新媒体与大众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对凝聚社会共识、集聚社会力量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也让我们的规划师看到了工作的效果,对未来的规划转型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小结:从龙头到平台
•适应角色转变
从设计师到“助产师”。我们规划师要做好助产师的角色,一个规划就像十月怀胎,规划师起的作用是使孩子能够平安、健康地降生,怎样由原来的设计师包揽一切,到协同各方面的力量,让一个婴儿健康地诞生,这是规划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方面。
•搭建工作平台
建立必要的综合部门及媒介。应对传统的生产部门的组织方式,对于开放式平台,院里怎么来组织、怎么来构建,我们在工作中要加以思考。因为在调研中也了解到像深圳院、武汉院在搭建平台上也做了一些努力和工作,包括有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和部门。怎样建立起一个必要的综合部门来形成平台的凝聚和维护的机制,我们院现在更多的是以信息中心为主来做这项工作,我们也在探索在信息中心的基础上跟各个业务所有更好的衔接,同时要利用网络媒体、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建立媒介平台。
•谋求外部环境
提高公众及社会对规划的认知。别社会一有问题都说是规划的问题,下雨淹了,是规划没做好;仓库爆炸了,规划没做好;交通堵了,是规划的问题。通过我们规划谋求外部的环境,取得社会共识,为我们的规划工作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得到社会的支持,获得更多的资源。
•拓展服务领域
延伸规划服务产业链,面向实施全过程。今天上午方院长说的特别好,一个新兴城镇化公司的产业链可能是我们未来传统规划院需要考虑的,怎么延伸规划服务产业链,面向服务全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逐步设计引领模式,包括服务社会的方式。
注:根据会议视频和速记稿整理(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演讲视频),未经作者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