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洪盛良厅长在China-Up第五届沙龙上做了题为“强化政策引导 推进湖北人居建设”的报告,报告在对与人居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梳理基础上,从省域规划、省内跨区域规划、城乡总体规划(镇域规划)等几个层面探讨了规划引领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概括介绍了包括“楚天杯”创建活动、区域协作机制、“四化同步”示范乡镇试点工作、城管革命、“荆楚派”建筑风格研究与应用工作等在内的提升全省城乡建设水平的具体实践。着重通过对黄梅县小池镇、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钟祥市柴湖镇等几个典型的人居建设规划实例的剖析,与大家分享了湖北省注重规划引领、强化政策引导、推进人居建设的好经验。现将规划实例内容做一整理,以飨读者。
一 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
1 项目背景
2008年、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同志两次视察龙凤,并在2012年12月29日第二次视察龙凤时明确指示:“以龙凤为点、恩施为片,在退耕还林、扶贫搬迁、移民建镇、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先行先试“,并作出五年后还来恩施视察的承诺。
为贯彻李副总理对龙凤镇及山地贫困地区的建设要求,落实省、州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部署,恩施州、市政府提出将龙凤镇作为恩施全国综合扶贫改革的试点,提出要以龙凤新区建设为契机,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核心,深入推进试点区“四化”同步城乡空间协调发展。
2 项目区位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西面和北面西面和北面邻接重庆市,东临宜昌市,南邻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接神农架林区。辖恩施、利川两个县级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6个县,全州土地总面积240.61万公顷,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恩施是巴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区。恩施市域国土面积为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共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青堡村地处龙凤镇的西北边陲,是龙凤镇联系重庆奉节龙桥的门户村(图1)。
图1 区位图
3 现状概况以及面临主要问题
——贫困面广量大,分布不集中。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
——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青堡村自然秉赋不差,在龙凤镇所辖18个村比较处于中上位,但2012年农民纯收入比全镇人均水平低219元(全镇4185元,青堡村3966元)。青堡村共845户,3199人。低保户142户,323人,五保户15户,15人。其中山上住户约450户。经济结构单一,调整步伐小。该区域农村经济收入主要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打工收入三个方面。打工所占比重较大,一产业没有鲜明特色,二、三产业更没有起步,属于我国中西部典型的贫困经济结构型状况。基础设施缺乏,居民生活不便。相较于其它村庄,青堡因其独据西北的偏僻地理位置不能有效共享城乡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山地面积广,耕地所占面积小。
4 项目意义
恩施市龙凤镇是全国综合扶贫改革的重要试点,针对“政府扶持、企业参与、村民主体”的扶贫模式进行探索,先行先试“退耕还林、扶贫搬迁、产业结构调整” 方针,是建设具有“可示范、可推广”意义扶贫模式的重要探索。
5 建设目标
“生活安康、产业升级、生态和谐、文化繁荣的中国美丽乡村”
“使之成为可操作、可推广、可示范的现代化扶贫改革建设范本”
具体而言包括居民点的搬迁安置、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基础设施全面建设、生态和谐村庄建设等四方面。
6 发展策略
问题1 贫困面广量大,分布不集中。
采取对策:扶贫搬迁安置+针对性保障政策
将散布于山上的村民尽量集中安置在中心村或者集中居民点。通过对村民意愿的征询、村民居住环境的调查、村庄未来基础设施的建设等综合情况进行扶贫搬迁。依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龙凤镇2013年移民建镇安置方案》等相关规划,以及扶贫办、新村办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保障政策,包括房屋建设资金补偿政策、就业扶持政策等(图2)。
图2 青堡村村庄环境风貌
问题2 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
采取对策:产业规模化发展+特色旅游开发
具体措施包括:引入强势烟叶加工生产企业,打造产品品牌;建立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强多元化养殖;建立多个合作社,促进农业商贸活动与技术交流;开辟有机生产基地、特色设施农业,提供高端产品;
打造恩施土家特色山村,营造诗意环境;建议采用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半产业化经营方式;保留传统土家族民居风貌与生活方式,尊重当地风俗;集特色农业休闲(烟叶+高山蔬菜)与旅游探险为一体的度假劳作模式。
问题3 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采取对策:农村基础设施全村覆盖+低成本技术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道路整修,新建机耕路与灌溉排水渠;设置便民与福利设施;配置电信与给排水网络;配置环卫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人工湿地系统;建立生态堆肥处理结合收集转运垃圾处理系统;建设“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循环示范点(图3)。
图3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场景
问题4 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
采取对策:和谐生态村庄建设+环境治理与可再生资源利用
具体措施包括:保持现有的农田肌理,村落组团依山而建;以经济,节能为原则,尽量选取当地建材(竹,木);建筑设计充分考虑通风采光和雨水收集,尽量减少对市政管网的依赖;采取分散性的中小规模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努力开发和推广生物化肥、物种工程学等替代技术;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工业,同时消耗生产生活垃圾(图4)。
图4 村庄的宜人自然景观
7 规划理念
——尊重文化 依循中国传统风水布局
仿生学:规划借鉴地块类似于生命体的具象形态,将青龙省际经济视为脊骨,将水渠视为大动脉,将中心山脉视为心脏,将建筑视为各组织器官,整个地块头部朝向西北重庆天坑地缝景区方向,寓意青堡未来将借着扶贫试点的政策契机火速奔跑,茁壮成长和繁荣发展。
在尊重现状肌理的基础上,规划应当注重连通经络,利用每个建筑房前屋后的储水汇聚至防洪渠中,激发其原有活力,改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使村落各部分形成体系,有效运转(图5)。
图5 遵循传统风水布局的村庄格局
——尊重自然 保留农林肌理脉络
规划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自然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将山、水、绿等自然要素引入到人居环境中,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筑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组团式布局,融合于大地景观之中。营造“山田相依、土家青堡”的特色乡村形象。通过突出特有的建筑特色和大地景观,增加区域民俗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也通过营造民俗特色,使土家族的文化能得到保护和强化,增加其抵御文化变迁的能力(图6)。
图6 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
8 规划结构
依据上述规划理念,提出“一心·两轴·四区”的规划结构。“一心”指生态绿心,以村庄中部的植被丰富茂密的山丘为整个村庄的绿心;“两轴”指滨水轴线:沿水渠发展的景观轴线,通过滨水景观步道联系各片区;环山轴线:环绕中部山丘的南侧,通过环山的道路联系各片区。“四区”指入口核心区、田园生活体验区、新村风貌展示区、洞穴奇观游赏区(图7 图8)。
图7 规划结构
图8 景观分区
二 钟祥市柴湖镇
1 项目背景
上世纪60年代,因修建丹江口水库,4.9万名河南淅川群众举家搬迁钟祥,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为“大柴湖”。柴湖移民为支援国家重点水利工程,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但40多年来受资源禀赋、自然条件制约,至今贫困问题仍非常突出。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7月11日在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柴湖现场办公会上提出:“把柴湖下一步开发搞好,是柴湖人民的期盼,是中央的托付,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职责”,“新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总体上开发振兴促发展,与全省同步小康”,强调“首先要蓝图化,全域规划”,“一步规划,分步实施”,“规划标准要到村一级”,“能集中的集中,一定要在规划的地方才能搞发展,在设计的地方才能搞建设”。
实施柴湖振兴发展战略,是解决移民安置区相对集中贫困的重大举措,也是“四化”同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是探索新时期移民扶持路径的现实需求,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统筹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荆门市规划局委托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开展《湖北省柴湖镇镇域规划》、《前营村新农村社区与棚户区改造规划》、《大柴湖发展战略专题研究》和《柴湖镇城乡土地利用专题研究》等方面工作。
2 发展条件分析
——中国农谷的区域辐射影响
中国农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眼光、国内一流、湖北样板”为目标,全产业、全地域、全方位推进“中国农谷”建设,努力打造“产业之谷、绿色之谷、创新之谷、富民之谷”。
——钟祥市“黄金铁三角”新的经济增长点
钟祥市被定为国家资源枯竭型试点城市,正积极谋求产业转型。胡集镇磷化产业中心、客店生态旅游服务中心、柴湖镇工业制造和商贸服务中心与钟祥市中心构成“一核三心”的黄金铁三角,柴湖镇作为制造、商贸服务中心将成为钟祥市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优势:南北互联,聚集成片
柴湖镇自身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为主,未来通过北部工业园区的打造,与钟祥市城南、文集经济开发区南北互联,与冷水、石牌工业园区隔江呼应,形成产业集群。
——交通优势:交通便捷,水陆覆盖
柴湖镇西有被誉为“黄金水道”之称的汉江省道,北有武荆高速,东有寺沙线,到钟祥市、荆州市、武汉市均只有3小时以内车程,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图9)。
图9 上:中国农谷的区域辐射影响;下:“黄金铁三角”新的经济增长点;左:产业优势;右:交通优势
——文化优势:一脉相承,文化交融
柴湖镇移民的家乡淅川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800多年历史中有300多年定都丹阳。钟祥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因“钟聚祥瑞”而得名,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2700多年,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战国后期为楚国都城。因此,淅川县与钟祥在历史文化上一脉相承,两者同根、同心、同源。同时,河南和湖北两地具有独特的民风民俗,在柴湖相互交融相映成趣。当年的移民历史经过岁月的积淀,本身也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化记忆。
3 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首先要保护好本土文化。经济求发展,前提是尊重生态自然基底。柴湖镇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来自外部的政策动力与产业动力,更依靠于来自自身内部的文化动力与生态动力。只有内外合力才能给柴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根据国际经验,在生态敏感的区域,当面对经济发展挑战的时候,单纯的、消极的保护并不是最好的保护自然和物种的方法,反而可能加速退化。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协调,才是最佳方案。”国际著名的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曾经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之道做出了上述精辟论断(Richard Register,1992)。这个论断在今天的柴湖仍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走生态文化之路是未来柴湖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已经是当代全球文明发展的共识。
柴湖的生态文化之路,是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统筹协调的发展之路。
4 设计理念
打造“三低”城镇,营建路网、绿网、水网三网融合的生态网络(图10 图11)。
图10 “低冲击”、“低成本”、“低碳”的城镇发展模式
图11 路网、绿网、水网三网融合的生态网络
5 性质规模
性质:
全国移民安置振兴发展示范区;
中国农谷产城融合创新基地;
具有鄂豫文化特色的生态低碳宜居镇。
规模:
近期(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为4 .96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
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1.43平方公里,人口10.0万人。
6 空间结构规划
——布局原则
方案旨在构建低碳化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地增加碳汇,通过规划增加绿地和水域面积、构建完善的绿色开放空间体系措施,尽可能实现城市开放空间对城市社区的服务覆盖率;二是有效减少碳排放,通过规划促进居住与就业的相对平衡、城市功能的适度混合、合理的开发密度与强度以及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并以此来影响市民的生活习惯与观念认知,逐步培育市民低碳的行为模式与生活方式。
——空间结构
规划提出“双轴双环,三区五心”的空间结构。“双轴”指城镇发展“十字”轴;“双环”指内部生态水环、外部生态绿环;“三区”指北部产业物流园区、西部生活片区、东部生活片区;“五心”指老镇中心、2个生活片区中心、2个园区中心(图12)。
图12 空间结构
三 黄梅县小池镇
1 项目背景
黄梅县小池镇位于鄂赣两省交界处,与江西九江隔江相望。湖北省高度重视小池镇发展,提出把小池建设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滨江城镇开放开发的示范区、九江江北新型功能区、中部现代商贸物流区和滨江生态文明建设展示区,成为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桥头堡”。2012年,8月28日,湖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黄梅小池开放开发意见》。
为落实这一省级战略,省住建厅组织开展了小池滨江新区“1+6+1”系列规划编制研究工作,包括《湖北小池滨江新区总体规划》、《湖北小池港口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湖北小池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湖北小池镇村体系专项研究》、《湖北小池商业设施专项研究》、《湖北小池旅游专项研究》、《湖北小池生态景观专项规划》、《湖北小池滨江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
2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三大国家战略示范区的交汇点和几何中心
小池处于长江经济带和京九线的交叉点上,是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示范区的交汇点和几何中心。
——中观区位:湖北省两圈一带的东大门、桥头堡、口子镇
小池是中部经济带的交叉点,也是湖北距离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最近的地方,是湖北省两圈一地的东大门,是湖北对外开放开发的桥头堡。
——微观区位:两岸一城的低碳产业增长极
一体化的发展策略,有效引导跨江成为九江的新一轮的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突显江滩与太子湖的生态经济效益,成为低碳产业增长极(图13)。
图13 区位分析
3 性质规模
性质:
“中三角”和鄂赣皖地区重要的区域节点,以临港制造业、商贸物流业、高新科技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基地,具有吴楚水乡特色的低碳城市。
规模:
近期2015年16.7万人,城镇人口10万人;
中期2020年27.5万人,城镇人口20万人;
远期2030年50万人,城镇人口30万人。
4 规划结构
规划提出“一核双轴、两园四区”的空间结构。“一核”指滨江新区综合服务核,主要承担新区级的行政商务、教育服务、文化体育、卫生福利等功能,是小池承担区域职能、提供综合服务、展示湖北门户形象的核心区;“两轴”指依托清江大道、五环路的东西向产业发展轴,依托湖北大道、精品街的南北向综合服务轴;“两园”指以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以“大尺度”的江滩风貌为特色的江滩生态休闲公园,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功能,以“小尺度”的沟渠湖岸为特色的太子湖文化旅游公园;“四区”指临港产业园、新区中心综合区、江北工业园和滨江居住区等四大主题功能区(图14)。
图14 规划结构
5 功能定位
——特色小池:与九江协同发展的特色城市
——文化小池:与黄冈黄梅形成功能互补的文化高地
——生态小池:鄱阳湖生态圈层的现代生态体验基地(图15)
图15 滨江新区启动区城市设计
6 滨江新区江滩规划
规划提出“两带串珠、四廊楔绿”的景观结构。“四廊”指九江长江大桥、湖北大道(河港)、飞虹大道(三桥)、九江长江二桥;“五区”指生态景观区、运动休闲区、亲水游憩区、文化展示区、港口景观区(图16)。
图16 规划结构
注:资料来源:洪盛良.强化政策引导 推进湖北人居建设.China-Up第五届沙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部人居战略(视频浏览地址:http://weixin.china-up.com/conferenceVideoFinal.php?id=221 )承办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013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