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人: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本文为现场演讲摘录,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详细内容请关注《城市规划学刊》2018年第6期)
国务院批复《上海总体规划(2017-2035)》,肯定了上海提出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定位。但是,上海距离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实际上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报告从中国当代的制度语境为切入点,阐述三个内容,一是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内涵,二是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有何挑战,三是策略建议。
一
“卓越的全球城市”内涵解析
曼切斯特学派领军人物迪肯基于经济活动的地理扩散和经济活动的功能整合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分为四种过程。一是地方化过程,指地理上集中和功能上不同程度整合的经济活动;二是国际化过程,只是地理上扩散的跨国经济活动,但功能整合程度并不高;三是全球化过程,地理上高度扩散和功能上深度整合相结合的经济活动;四是区域化过程,类似于全球化过程,但仅限于区域范围的经济活动(如欧盟)。只有理解了经济全球化,才能理解全球城市,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城市并不是对城市的褒扬或贬低,只是对某一城市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全球城市的城市,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卡斯特尔也提出了网络社会中流通空间和场所空间。流通空间指资本和信息流通等形成经济网络,而城市作为场所空间则是经济网络的枢纽或节点。全球城市(场所空间)就是全球资本体系(流通空间)中的枢纽或节点。
在全球城市研究中,涉及到两个学派。第一个是弗里德曼引领的,强调以跨国公司总部为表征的全球资本支配体系。世界城市是全球资本的支点,在企业网络中占据中心地位,即时跨国公司总部和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也是全球交通和通讯枢纽,因而在全球经济中具有支配地位。另一个是以萨森为代表的全球资本服务体系学派,重点关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全球城市是全球资本服务的中心,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的关键产业。研究显示,全球资本支配体系和全球资本服务体系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全球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既是全球资本支配中心,也是全球资本服务中心。
二
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面临挑战
唐子来教授研究团队基于2017年福布斯2000中国上榜企业总部数据对资本支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层级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央企总部集聚的北京一枝独秀,处于全球资本支配体系的第一层级,上海、深圳、广州的合计指数也不如北京。基于2016年GaWC175的全球网络关联度的全球资本服务视角的中国城市体系展现了不同的结果,北京和上海的全球排名分别位居第6和第9为,均位居前列(Alpha+层级)。全球资本支配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层级体系呈现出特定的国家制度语境,北京一枝独秀;全球资本服务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层级体系遵循普遍的市场经济规律,京沪双居前列。由此可见,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北京的中心城市属性显著大于门户城市属性,上海的门户城市属性显著大于中心城市属性。
全球城市竞争力可以归纳为三个实力维度和四个能力维度。城市竞争力的三个实力维度包括经济影响力、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全球城市的三个实力维度受到四个能力维度的制约,包括体制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和物质资本。同时,卓越的全球城市应同时体现中心城市属性和门户城市属性。对比六大全球城市,上海已经迈入全球城市行列,但各个维度表现差异明显。美国“AT kearney”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日本森纪念基金会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普华永道的机遇之城指数均表明,尽管总排名在逐步上升,但其经济影响力高于科技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且经济影响力中,上海的门户城市属性高于中心城市属性。作为对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定位尽管没有提及全球城市,但并不意味着北京不是全球城市,实际上,北京已基本在所有全球城市排行榜中位于上海之前。
三
策略建议
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与国家总体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并受到国家体制改革进程的决定性影响,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上海才有可能迈向全球城市。因此,对上海提出三点策略:
-
向雄安学习,主动成为非首都功能的央企总部集聚地:考虑到央企在全球资本支配领域的巨大作用,承接央企总部将明显提升上海的资本支配能力。
-
向深圳学习,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营企业:2018年财富500强上榜的深圳企业多以民营企业为主,而上海上榜企业以国企为主,本地民营企业的培育是上海现阶段的发展短板之一。
-
向新加坡学习,未必设置精准的达标时间: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形成明确的目标阶段,但未必设置精准的达标时限。上海应当借鉴新加坡的X年概念规划,设置达标绩效标准及其先决条件,而不是达标时限。何时能够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并非仅仅取决于上海的自身努力,而是与外部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的。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上海才有可能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
文字整理:张泽
摄影:陆佳元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upforum@vip.126.com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upforum.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