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工业城市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当代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的理论中,有一些常见的“理论难题”。这些“理论难题”通常都包括:后福特主义、后工业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
21世纪,Jamie Peck的研究更关注城市理论的早期特点,以及比较城市的特殊化问题(又被称为“找寻差异性”)。回顾Allen Scott在城市理论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芝加哥学派认为社会学家在城市布局、土地利用规划,CBD和市中心区的产业和住房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此外,社会学家在社区组织(根据职业、宗教、社会阶层、住房类型等形式建立)的建立方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工业城市主义”则认为应该从城市经济,包括:资本、企业、工业专业化、市场和劳动力产业的分工等角度,看待城市的发展和改变。“工业城市主义”的观点认为,全球城市的共同经历了以下演变:从服务专门化到“复合城市”,进而到“文化认知经济”,再到城市的“创新资本”。
“创新资本“的“新”指的是新的国际分工,包括:服务、技术、文化,高科技移民的增加,大都市的社会空间极化。“新中产阶级”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城市群体,影响着城市的住房市场、阶级分异、绅士化的趋势。伴随着移民的分层,包括商业阶级族群、跨国精英以及家族团聚等因素的影响,“新绅士”和“超级绅士”在城市中心不断聚集。
多数城市中心为CBD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增长,该增长有所放缓的原因是资本替代了劳动力以及企业规模的缩小。中心城市住宅建设量的增长是由于为高管和跨国精英提供的高档住宅具有高回报率的特点(如伦敦、纽约、芝加哥、温哥华)。
近年来,原有城市中心区都在加速转型和过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后工业化时代的艺术家和先锋绅士们的聚集;
(2)上世纪80年代早期来自高管、经理、专业人士组成的“新中产阶级”的渗透;
(3)近二十多年来,由艺术家、文化产业、创造性劳动者和机构促成的“文化转变”;
(4)21世纪初,来自于高收益商业、IT业和高档住宅的需求不断增加。
这些因素都对城市原有中心区的转型造成了影响。
图1 温哥华市中心区
二
西雅图和温哥华的城市早期经济发展比较
Gary Mason在《环球邮报》中提到:温哥华是“城市度假村”。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温哥华是一个度假城市,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对城市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很多在香港、纽约、伦敦等世界商业中心投资的商人获得收益后,会来到温哥华定居,将这里看做是最美妙的游乐场。而西雅图城市中则集聚了很多大公司、企业总部。
温哥华的第一个百年历史中,一直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一个地方大都会,也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及更大区域的经济支撑。20世纪中期,温哥华是货物分销和加工的工厂。20世纪80年代,温哥华从大的区域背景中独立出来,开启了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
图2 西雅图城市景观 图3 温哥华城市景观
图4 1947年的温哥华港
图5 20世纪中叶温哥华的工业分区
图6 温哥华市中心的产业专业化分区
图7 温哥华新经济区(前)与市中心南部居住区
西雅图的发展略早于温哥华,是依托区域林业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西雅图的经济发展轨迹越来越不同于温哥华,原因是西雅图收购了一个先进的(高科技)制造商:波音公司,从而促进了该地区1974-2007年持续的高科技就业。
图8 1929年西雅图的波音厂房内部
图9 1974-2007年西雅图航天人员与其他技术产业人员
数量变化
三
温哥华与西雅图产业空间布局比较
从斯台普斯经济时代开始,温哥华和西雅图就出现了分歧,这些分歧体现在城市地区的空间布局上。实际上两个城市区域的产业空间显示出了一些差异,但是都属于当代工业的发展模式。
1、 温哥华产业空间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心区。温哥华的文化科技方面的分区虽然在过去的2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重组和衰退,但是创新经济仍然集中在市中心区。在过去20年当中,投资、再开发和资本转移以及住房建设和社区规划,都主要服务于温哥华文化产业的扩张。而Burnaby和North Vancouver这两个郊区的主要产业是电影制作,里士满和伯纳比则主要是航空和电信。但这些产业的规模都远不能与西雅图郊区产业集群的规模相比。
图10 温哥华产业类别细分
图11 西雅图市中心产业类别细分
2、西雅图在“四县”地区的产业集群。温哥华的文化认知经济高度集聚在市中心区,而西雅图则分布于不同区域。其中具有世界规模的创新生产集群主要是:
(1)波音航空:从Tacoma到Everett三个县集中了70000个就业岗位;
(2)微软:世界领先的计算机软件公司,坐落在西雅图东湖地区雷德蒙德;
(3)健康及相关研究:华盛顿大学及西雅图市的中心,包括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以及比尔盖茨基金会。
图12 坐落在西雅图的知名品牌
图13 西雅图的科技产业集群
西雅图第一层级的国际总部和公司运作有:
(1)亚马逊—世界最大的电子零售商(总部是南湖联盟校区的11栋建筑);
(2)星巴克—世界最大的咖啡零售商(总部位于Duwamish工业区);
(3)Fremont技术集群:Adobe公司与Google公司的主要研究和工程运营部门,也有一些小公司,如Ubermind;
(4)其他重要的公司总部,包括Costco零售巨头和阿拉斯加航空公司。
图14 亚马逊公司总部 图15 星巴克公司总部
图16 Adobe公司总部 图17 Google公司总部
西雅图的重要文化区有:
(1)位于CBD边缘的Belltown,以设计、新媒体和日常消费为主。
(2)海湾地区的Ballard,以工业设计、新媒体为主。
(3)西雅图南部Duwamish工业区的一个文化区域是乔治城,以音乐、时尚类消费为主。
四
温哥华和西雅图的区域交通体系
西雅图的高速公路网体系是在战后时期确立的。这个在西雅图-“4县地区”建立的一套全面的高速公路系统,包括了 I-5 州际高速公路。该高速公路穿过城市的西北部以及东湖地区,是一个横跨华盛顿湖的高速公路项目。
温哥华则主要依靠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轨道快速系统。温哥华有一条穿越加拿大的高速公路,该公路连接了加拿大的郊区,但是绕过了城市本身。温哥华地区拥有完善的公交网络,但温哥华与西雅图真正的区别在于,它拥有一个在过去30年里建成的大型固定轨道快速运输系统,该系统连接着中心地区与内、外郊区,以及里士满的温哥华国际机场。
图18 温哥华以公交为主导的区域交通网络
图19 西雅图的高速公路网络
五
小结:温哥华和西雅图-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温哥华和西雅图都不是“普通城市”,而是高速增长的、繁荣的“西部城市”。两个城市有一些发展的共性:
(1)19世纪末,两个城市都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同时一直致力于原住民社区发展和文化保护;
(2)发展资源产业,特别是林业,从而推进了公司、社区、阶层和身份的形成;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量的中间服务产业和“新中产阶级”;
(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亚太区域为主的国际移民的增加,加速了价值观、资本、企业和文化的注入;
(5)“新经济”产业和公司的增长,包括:新媒体,文化产业的认知重组、数字技术和手工艺产业的消费;
(6)增加了住房上限规模,在市中心和部分郊区地区体现的尤其明显。
对西雅图城市早期发展路径有重大影响的因素是波音公司的迁入。波音航空的建设,包括周边的生产及服务设施确定了西雅图初期的发展路径,也是西雅图地区过去一个世纪经济的主要特征。尽管波音公司的财富在某些时候出现了巨大的波动,但后来许多工人还是留在了西雅图地区,创建了自己的技术和工程公司(Bill Beyers, UW)。后期在东湖地区的雷德蒙德建立了微软,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相对于其他城市来说,西雅图是进步规划的后来者(参考文献迪克·莫里尔),所以西雅图的模式和景观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尤其是企业行为者和机构决定的。
本文根据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社区与区域规划学院Tom Hutton教授的《温哥华与西雅图的城市发展路径比较研究》讲座整理而成。
整理人:张瑜;审校:王颖。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