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校园营造 mapping 工作坊
天天都在挖,校园成了一个大工地。
这到底是谁的校园?
作为学生和使用者的我们,
需要怎样的一个校园空间?
我们的校园,
我们自己做主!
这个夏天
来自全国30所高校的校园营造行动者
将汇聚在北大
和北大学生一起
做一场“不画图”的
mapping工作坊。
校园营造
M
工作坊
E
F
我的校园
我做主
北京大学
校园营造
O
T
R
F
关于工作坊
Brief of Mapping
北京大学校园营造
高校联合mapping工作坊
传统意义下的地图 (map) 就是场地现有或可见元素的一个汇总。它没有能力反映和纪录日常生活和个人的空间经历,也和最后的设计没有太大的关联。作为一种客观的传统表现手法,地图忽视了场地之中看不见的关系,从而想当然地把场地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给抹杀了。
和客观描述场地现有元素不一样的是,mapping是一个发现发掘场地的隐藏特征并且真实呈现我们所居住的日常生活空间的过程。它也是一个连续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场地内外新的关系和连接被建立起来, 一个对空间和场所系统的理解产生了。同时,mapping是一个带有独特议程的创造性行为,为我们更好的解读城市提供了不一样的故事叙述方式。
当然,mapping不只是一个带有创造性的设计表现手法,它还是一种可操控和有效的设计驱动力。Mapping更强调的是一个从看见和注意到到发现和介入的过程的形成 。它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通过层层挖掘场地复杂性和丰富性来理解场地真实特性的一种方式。因此,mapping也是设计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战略部份 - 它很好地把分析式思考和设计提议放到了一起。
简单说来,在工作坊里,mapping的展开需要以下 三方面的要求 :
1. Mapping经常是自下而上展开的 。Mapping的功能是解析城市自上而下的管理后面一套市民自发的草根的空间管理和协调系统:它是因何而产生的?如何操作的?以及我們怎樣才能從中學習它? 如果这些自下而上的生态系统被抹杀了,整个城市就会失去活力和生机,甚至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有可能面临失效。这些自下而上的管理和协调系统不仅可以成为城市设计规划师一个很好的设计工具,也可以给当今的城市管理者提供策略或者给自上而下的政府政策充当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思路和策略。
2. Mapping需要设计师具有一定的同理心。为了更好的理解各方的利益和不同人群的诉求,设计师需要在不同时段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城市管理者、市民、协调者、观察者、设计师、艺术家、学者、公益组织者、开发商、策展人等。这种角色互换为城市设计师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理解城市和城市生活, 而不再是飞翔在高空俯瞰城市的老鹰。这种参与式的mapping研究也给城市管理者最终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提供一个很强有力的基础和前提。
3. Mapping需要设计师有跨尺度的操作能力。Mapping强调从至少三个不同尺度去理解所选择的研究目标object:从人的尺度到建筑尺度、街道尺度、社区尺度、城市尺度和国家尺度的递进。通过理解object到system的转变来进一步挖掘研究目标背后更大的操作系统。这种田野调查研究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跨尺度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微小的事物是如何可以逐层影响城市里不同的区域和人的生活(甚至是不同城市),而并不被所谓的“建筑红线”或其物理边界所限制。
营造场地
Placemaking
Z
F
A
Y G
关于燕南路-二教沿线
E
O
B
C
燕南路-二教沿线是北京大学校园最活跃的地带。作为北大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的边界,已经成为与同学们联系最紧密的校园公共空间,同时也是校园信息的主要集散地。2017年初,随着燕园美发店、书店、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的相继拆除,曾经的三角地和燕南路成为了校园的记忆。未来的燕南路到二教沿线,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特邀主持:何志森老师
何志森老师是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都市非正规研究工作室 (Urban Informality Lab) 联合创始人和设计总监,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导师,扉建筑事务所学术总监,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珠三角图景”板块分策展人。
2017.07
北京大学
校园营造
mapping
工作坊
在2014年和2017年之间,何志森老师在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和香港的90多个建筑院校和设计研究机构进行巡回演讲,并通过 mapping工作坊的形式穿梭在中国的不同高校之间来参与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在过去的两本年多时间内,何志森老师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高校一共举办了30场mapping工作坊。今天,何志森老师的mapping 工作坊正在影响越来越多中国内地的老师和学生,用mapping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慢慢成为了很多建筑院校教学改革的参考方向。何志森老师目前任教于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导师介绍
Supervisors
工作坊导师
何志森 Mapping工作坊发起人
黄瑞茂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專任副教授、淡水社區工作室主持人
刘岱宗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北京城市实验室副主任委员
李迪华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四叶草堂理事长
汪原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徐腾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按姓名拼音排序,导师在持续增加中
工作坊成员
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社员(10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5名)
其他高校校园营造团队学生(30名)
奥雅设计师(2名)
其他参与者
日程安排
Contents
(详细安排与每场讲座嘉宾、内容将在后期推出)
组织单位
Sponsors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校园公益营建社
★
协办单位
奥雅设计集团
京林集团
媒体支持
《景观设计学》杂志社
“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微信公众号
工作坊招募要求
1. 关注身边的校园空间并付诸行动
2. 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与创造力思维
3. 对跨学科研究方式的认同
4. 保证7月17号至7月22号期间全程参加
5. 我们提供外地高校同学在北大工作坊期间的住宿
报名方式
北大校园营造mapping工作坊
7月7日
报名截止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报名链接
或将填好的电子报名文件发送到 dnb.pku@gmail.com
更多问题可电话咨询黄同学18811588319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长按关注北大校园公益营建社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
–
2014-2017 © 转载请注明:
源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我们作为专业志愿者团体
秉承理想,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为之贡献:
理念与传播、培训与教育、实践与孵化。
欢迎您加入我们一起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