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张松 |“城市双修”中的工业遗产再生


张  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在以往的“大拆大建”改造过程中,工业遗产往往是城市遗产中破坏最为严重的部分,这是因为工业遗产的概念范畴不清、法定保护地位不明、审美特征有争议、以及可能还存在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多种因素所导致。这些年来,在城市改造中对待衰败或闲置的工业区和工业遗产建筑,往往采取“一拆了之”的简单处理方式。今天,城市规划建设开始进入到重视“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并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新时期,这对于在发展中被当作“负资产”的工业遗产保护再生而言,仿佛出现了一道希望之光。

 

工业遗产的价值

在城市遗产中,工业遗产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工业生产集中代表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工业化进程是催生现代城市文明的摇篮,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文明正是建立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相对于文物古迹而言,虽然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记忆,但工业遗产确实具有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是当代城市居民的集体记忆,一些代表技术革新和技术文明进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业遗产理所当然应该载入人类文化遗产的史册。 而其他普通工业遗产反映了城市生活的集体记忆,也应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得到必要的关心和照料。


与古代文明结晶和革命纪念物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相比,工业遗产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就是集体记忆的物质性符号。什么是集体记忆?简单地说,就是广大产业工人的身份认同和共同记忆所在。很多人并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基于集体记忆的城市遗产保护(或简称为记忆保护),以为记忆保护就是通过档案资料、影像图片、测绘数据留存那些难以保留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方法,这完全是一个误解。以上海杨树浦工业区为例,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保护、保留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厂厂房和仓库,但是厂区对面的工人生活区几乎没有划入保护范围,尤其是与工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工人住宅,由于没有列为文物建筑和优秀历史建筑,基本都(将要)被拆除了,而这些普通的历史建筑物恰恰是遗产保护领域讲的城市集体记忆,或者说工人的集体记忆的留存物。近年来,上海市正在转变发展观念,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向“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这也是考虑到将集体记忆作为城市文化记忆和未来文化发展基石的必要举措吧。


图:杨浦滨江示范段中被保留的优秀历史建筑


如何正确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价值评估体系,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社会文化价值、生态可持续性和环境美学特征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包括针对工业生产线、生产技术手段、产品品牌等环节进行甄别和判断,并与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实地调查、相关人员访谈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科学评估和全面分析的结果,将工业遗产资源列入不同的等级保护对象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然后结合地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进行适当的改造和合理的再利用。

 

工业遗产的“双修”原则

“城市双修”不同于以往的“大拆大建”方式的旧城改造,“大拆大建”改造可能土地效益产出高、规划实施的效率也高,但对城市建成区整体环境而言,在生态环境效益、公平合理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缺陷。因此,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或“修补”规划的原则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就应当明确。


第一,生态优先的原则。既然是工业遗产,它的存在不可避免的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诸如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所以在规划范围内应当优先进行必要的环境评估,在多数工业地区,“生态修复”也许是其首先需要考虑的方面。


第二,历史特征的保护保留。工业设施和建、构筑物,如厂房、车间、仓库、设备等,皆为了工业生产等用途而产生,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工业技术特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所以,不能拆了厂房,只留下有价值的设备,将其陈列于工业博物馆;也不应简单只保留外观、完全不保留建筑结构。所有反映当时工业生产活动的物证和场地关系,均需通过好的城市设计予以整合在新的规划方案中,而且,这些历史环境元素对于塑造场地的个性特征和环境景观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城市地区的整体平衡。工业遗产的“双修”在新旧、尺度、体量、功能业态等方面,应与城市的整体空间发展相平衡。比如杨树浦工业区,它原先是大量封闭的厂区用地,在规划中必须结合城市发展规划,打开一些封闭的围墙,将部分厂区的道路与城市道路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将原有厂区的园林绿化整合到城市绿地系统之中,将单一的厂区景观逐步改建为多样的城市特色景观和宜人社区。

 

工业遗产“双修”的手段

如前所说,首先需要评估、确定工业遗产的保护、保留身份。比如是否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否是保护、保留建筑等。其他有一定特色的建、构筑物也需要进行评估,以确定适当的保护措施和恰当的利用方式。不同的保护建筑身份都有相应的法规,或原则性或指导性规定,这是底线,需要遵守。当然如果原有的保护规划不合理,或者只是简单地全部保留,不符合实际利用需要,则应通过城市设计方案按规定程序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调整。需要注意的是不应将建、构筑物、设施、设备等各种元素,简单地分割开来进行分析评估,需要注重厂区的整体空间关系和历史上的生产逻辑性。


其次,保留工业景观特征和场所精神,积极融入城市肌理。在修复修补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将工厂厂房车间全部修缮一新,而是要保留其历史特征和空间场地关系,可能一些是外观上的,一些是内部结构的,也有可能一些只是局部的构件组成。这些带有浓厚历史信息的工业遗存,即便是存在一些残破或“锈迹”景观元素,但谁说不能很好地组合到城市的建筑群或者景观环境之中呢?比如,杨浦滨江示范段中采用管道外观设计而成的路灯、利用钢板切割形成的雕塑或装置,既是装饰性的环境小品,又能唤醒人们对工业生产或码头景象的时代记忆。


第三,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这应当是一个充分活化利用的过程,它本身就是出于环境友好或者绿色环保的组成部分。简单说两点:


1、工业遗产保护促进环境艺术价值再造。以上海西岸为例,现在是非常著名沪上“文化走廊”,有上海水泥厂厂房改建的“西岸艺术中心”、上海飞机制造厂机库改建的“余德耀美术馆”等等,其实如果当初将厂房拆了重新设计建造也许造价会比现在来得便宜、造型甚至更方便,但因其保留了工业遗产的特征,所以就更多了一份文化价值和记忆景观,一些工业遗产与当代艺术结合碰撞的效果,恐怕是新建场馆无法制造的。我们很早就说过:上海不止风花雪月的故事,它还有一些另类的美,这其中就有工业遗产的粗犷之美。可能有的人不喜欢,但是一些年轻人、艺术家会觉得特别酷,相信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觉得工业遗产是很有意思的事物了吧。


2、在用地功能再开发上,需要切实考虑民生的“双修”工程。以上海为例,在建设用地零增长的约束条件下,一些开发较早、效率不高的工业园区多半都将被拆除储备为发展用地,按眼前的惯例可能多为高容量、高强度再开发方式。是否有可能留存其中一部分,通过工业建筑改造,设计为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住宅,出租给低收入、创业阶层、养老人群等使用呢?这样既减少了政府征地和开发的成本,也可以减少建筑拆除带来的环境影响,还可以有效解决实际的民生需求。    

   

总之,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如何发掘城市或地区的自身特征和资源潜质,在城市“双修”工作中切实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积极塑造城市地域特色,精细管理城市景观和历史风貌的有序变化,应当是地方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之一。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