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 杭州规划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导语: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创新活力之城是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端对话现场,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毅栋解读了杭州城市创新的基本模式及创新人群的空间诉求,并介绍了杭州创新空间的典型案例与政策。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发展逐渐成为新时代下引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在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重要目标。


构建创新活力之城是杭州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杭州正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全面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


丰富高质

杭州创新特征与创新人群的诉求


纵观国内,相比北京、上海为代表的精英创新模式,杭州更多体现了以市场活力为主导、自下而上、门槛较低的大众创新模式,这基于长期以来杭州的民营精神比较发达,中小企业比较活跃,文化政策比较包容,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比较强,阿里巴巴,即是杭州创新成功的一个典范。但是,由于杭州依托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市场应用、商业模式等方面,科技创新能力稍显不足,具体体现在独角兽企业较弱、科技创新差距大、技术转化能力弱。


杭州的创新人群独具特色,有阿里基因的阿里系、以浙大毕业生为主的高校系,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力的浙商系和受过高素质教育的海归系构成了“新四军”的杭州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人群的分布和杭州创新空间的分布耦合,主要分布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滨江高新产业区、海创园、梦想小镇、环浙江大学周围等区域。


杭州的创新人群具备高学历高素质,高工作效率、高生活品质等特征,随之产生对工作和居住空间的相应高品质诉求,即丰富多元的共享空间,具体体现在活力开放的氛围,创新创业的文化认同,多元的住房供给;优美的自然环境,优质的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和信息交流,混合、丰富的休闲空间;舒适的办公环境,多样的交流共享空间。



多元协同

杭州的创新空间生态网络



杭州多元化的创新空间供给通过相互协同构建为创新生态网络。杭州各类创新空间聚集,创新空间类型丰富,各有特点,从空间层次来看,大致形成了由“廊—核—点”组成的3个层次的创新空间。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密集创新主体构成的创新走廊,如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制造大走廊等。

——重大创新区域,如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江)、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未来科技城等。

——特色小镇、小产业园、小微创新空间等。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杭州创新空间结构



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杭州重要的创新走廊之一,当前正在开展一系列规划研究,根据规划,空间结构上采取“簇群集聚+网络联系”的形态,规划结构遵循并延续创新地区簇群集聚和网络联系的组团化空间布局规律。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城西科创大走廊规划空间结构图


滨江的高新产业区作为杭州重要的创新“核”,96年设区以来,已发展形成4大特色平台和3大园区,当前以相对较为封闭的小微创新产业园或者企业总部密集集聚,各园区基本以办公楼+配套餐饮及后勤服务的形态构成。为优化创新空间,需串联办公建筑底层或裙房区块形成创新交往空间,公共平台集中设置餐饮、休闲、培训等加强服务共享。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滨江高新产业区创新空间结构图


在创新的“点”层面,杭州有众多的特色小镇、工业遗产形成的众创空间,梦想小镇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之一,规划着眼于培育更人性尺度、多功能的创新和交流空间,在街道尺度上多元混合的空间,更小的办公空间,低廉的租金,适合初创企业,同时构筑开放型、人性化多功能空间,创造更多的区域内交往空间。 

走向创新活力之城|杨毅栋总规划师解读杭州创新空间的规划实践与探索

梦想小镇


激发活力

杭州创新空间发展政策


近年来,杭州市研究制定一系列针对创新空间特点、满足创新发展需要的政策。


一是完善杭州创新用地管控政策。探索创新用房配套政策。包括非生产功能用房配套和产业用房配套制度;研究制定存量更新政策。包括提高企业改造积极性政策,产业发展单元、更新单元规划制度,低效产业用地更新政策,在存量用地上产生创新活动;探索关键区域精细化管控政策。


二是实施杭州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近年来,杭州人才政策层出不穷,2018年更是推出《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连年的人才政策成果显著,人才总量快速增长,杭州的大学生吸引力当前仅次于北上广深,跃居全国第五。同时通过创业大赛、便捷落户、特聘试点、立项资助、便利交流、国际培训等支持创新人才。


三是优化杭州创新产业促进政策。引进创新要素,通过名校名院名所工程、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技术平台引进、企业税收奖励等;提高创新效率,通过技术转移专项资金、人才创新税收股权奖励、绩效工资、中介服务完善、创新券、政府采购引导等;完善生活配套政策为人才提供医保、就业、社会保险、维权、出入境等简化服务政策;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秉持“店小二”式的服务理念,提供“一站式”审批与咨询服务。


文章由杭州规划公众号编辑根据2018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走向世界名城——杭州战略17年》高端对话杨毅栋总规划师发言内容撰写,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嘉宾照片提供:杭州日报社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