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在这里读不懂中国| “城”长的烦恼


编者按

新闻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即使你不看电视不翻报纸,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还是能让你跟上时事。但当我们获取来源时,如何判断?主观的二元对立角度认定不是市场操作就是国家干预吗?真的是这样吗?难道不是在市场、国家和社会三者交互关系间产生?你真的能从中读懂中国?

在这里读不懂中国
文/东辛

1940年1月6日,《新华日报》头版一大片留白,孤零零的两排字——“抗战第一!胜利第一!”,撑着原本属于《社论》的版面。相应的说明小字是“两次送审社论均奉命免登,来不及写第三次稿。”


2009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头版一大片留白,同样是孤零零的两排字——“不是每一期都有独家专访,但是每一期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撑着1/3个版面。而二版,也是孤零零的两排字——“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人物,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撑着1/2个版面。


时值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众多中国媒体,奥巴马并未选择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国家媒体,偏偏指定要求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这本身就非常敏感,足以引发民众丰富想象,而恰巧就是“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刊出的当期当版,出现了这样罕见的“天窗”,让任何一个看到的人,都想知道背后的原因。


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粗暴,为和国民党政权反动的新闻审查制度作抗争,《新华日报》用开天窗来反抗。这期《南方周末》的留白,让对国共历史多少有些了解的人都产生了本能的联想——背后有问题。很快,网络上就炸开了锅,更有不少人断言《南方周末》的专访文章遭宣传部门删减,以至于没有内容补全,就开了天窗。


饶有意味的是,一位《南方周末》记者,当晚以“天窗”为名更新个人博客,称“11月19日一期的《南方周末》值得保存。”并以内部人的身份,说“我在《南方周末》做财经人物报道,对时政甚少关心。不过看到一些同事经常性的沮丧和压抑,我也倍感不是滋味”。文章虽然没有直接回应外界该期被删稿而不得不开天窗的传闻,但以“天窗”为博客题目,又感叹同事的不易,已经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了类似当年《新华日报》的艰辛。正好以一名内部知情人的身份,呼应了民众的“天窗”说。


但另一方面,我们仔细看《南方周末》的“天窗”,会发现下方的小字是“欢迎订阅2010年南方周末”,并且加上了南方周末的logo和“在这里读懂中国”的slogan。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一口咬定这就是形象广告,但我们知道,加入企业的logo与slogan是广告的惯常手法,而且也是必须的。


在经历短暂的“天窗”兴奋期后,有论者开始提出是报纸的一次自我炒作,“开天窗说”与“广告炒作说”都闹得满城风雨。大多数读者夹杂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言论自由的诉求,都愿意对“在这里读懂中国”进行政治意味十足的解读,直呼《南方周末》nb。对于另外一部分读者而言,《南方周末》的此举,则是加重了他们对媒体的不信任。“开天窗说”指向的宣传部门,并不会就此进行正式回应,而“广告炒作说”指向的《南方周末》,出于种种原因同样也沉默不语,继续让事件扑朔迷离。


这里我们还可以看看孙志刚之死与收容遣送法的废止,这个新闻学院时常用以讲授新闻的力量的经典案例。尽管现实中国新闻影响历史的案例少得可怜,我们没有水门事件和《华盛顿邮报》这样的案例可讲,但我们还有孙志刚和《南方都市报》。一篇报道改变了一道法律,这确实是足以进入历史的事件。但问题是,历史多大程度上是偶然的?很多年后,我从媒体圈的朋友里面得知,中国新闻的经典案例偶然到了出乎作者的预期。据说当事人饭桌上亲口说,当时不过是想教训一下当地一家不配合采访的派出所,就蹲点挖出了这个事情。因为这些机构屁股都是不干净的,要捅捅篓子非常容易。最后新闻出来造成那样大的影响是完全没想到的。法律的改写,最后被视为了新闻的胜利,而《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也很快经典化。因为对经典的超保护,同样存在知情人对它的出炉过程不再正式提起这个问题。因为知情人的沉默,有意或者无意,更多的人不知道这段具体的历史,就把它理解成了媒体的胜利。正如一旦抽离奥巴马专访一期《南方周末》“开天窗”的具体场景,后来的研究者或许也把它和当年的《新华日报》相提并论,同样进入新闻史。沉默的无法进入历史。从现在来看未来,似乎也能应了那句“历史没有真相”。


在这里,并没有新闻学意义上充当社会公器的媒体,也没有独立于政府、市场的媒体,有的是各种利益诉求交织在一起,偶然创造出来的肩负社会责任的“新闻史”。


但不管怎样,无论是视新闻自由为圭臬,把市场媒体视为冲破藩篱的先锋,还是对媒体持审慎的怀疑,都认定现在的媒体不如人意,都试图在新的媒体上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关于事实的争论,也往往在交互性更强的网络上展开,尽管我们并不能就此对事实很快作出准确判断,但至少信息渠道不再单一,事件不再被单一规定,拥有了更多的面向,更多的场景得以呈现,而这些都给新媒体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未来真正创造历史的可能。
End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