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导读

西溪南镇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西溪南村是西溪南镇的镇治所在地,原名丰南,因地处丰乐水之南而得名西溪南。2018年8月,来自安徽大学和湖州师范学院的“寻梦乡村”团队对西溪南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团队采取访谈和问卷的方法对西溪南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就其适用性进行了评估。团队作品“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以西溪南创意小镇为例”荣获201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发现传统村落”调研大赛优秀奖

一、村落历史沿革

1. 兴盛和衰落

西溪南村位于今黄山市徽州区,也是西溪南镇的镇治所在地,原名丰南,又称丰溪、溪南,因地处丰乐水之南得名西溪南。西溪南源起于唐咸通元年左台吴氏丰溪派始祖始迁于此置田建宅,渐成村落。从后唐开始,经五代、两宋、元明,先后近六百年的孕育发展,西溪南务农为本,农外经商,商富兴儒,因儒致仕,逐步成为徽州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业重镇之一,遂有“歙邑首富”的美誉。与此同时,西溪南也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慕名前来参观游览、赋诗作画等,如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在逗留之际写下了《丰溪八景》一诗。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攻掠徽州,西溪南作为徽州最富庶的村镇,大量珍贵的古建被毁于太平军之手,只剩少数几栋古建残存。此后的文革期间,西溪南的大量房屋也因破四旧被烧毁,现如今在村东部,吴氏祠堂五进只剩一进。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历史发展阶段图

2. 主要宗族

徽州宗族最早可追溯到汉末、东晋,皆为中原名门望族为避战乱迁徙至此。在提及西溪南历史沿革时,不得不提及世代居于此地的新安望族—丰南吴氏。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徽州吴姓者,以居丰南、北岸、长林桥为著”。世居丰南的吴氏,是属于左台吴氏中的丰溪派,与传统的徽州盐商不同,丰南吴氏依靠贩卖木材,将黄山的高档木材贩卖至江左甚至北方地区,获取了大量财富。而西溪南便是当年丰南吴氏的根据地。徽州人讲究回报乡里,丰南吴氏也不例外,吴家人除了在为了自己购置房产田地,修建庄园之外,更是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升级和改进西溪南的基础设施和水利工程。

3. 历史盛状

最初的西溪南沿丰溪两岸发展,后日渐倚重南岸,至于明清时期,西溪南已经形成了“三街”的村落形态,西溪南的村落结构,总体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势如棋盘格局,呈不规则长方形。以街为经,以巷为纬,既东西贯通,又南北畅达。村以三条大动脉为主线,依照屋缘街建,鳞次栉比,两岸夹峙,宽2华里,长5华里,昔有“千灶万丁”之称。第一条街称“前街”(现改称后街),清一色的石板路,宽3至4尺。第二条街称“中街”(现改称正街),街道宽5尺至丈余,一色青石路面,平正如磨。第三条街称“后街’(现改称溪边街)。随着溪流的走势,格外曲折多姿。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俯视图

二、村落现状

1. 交通区位

西溪南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中西部、皖浙赣地区交通枢纽的核心区域,古就为徽州最富庶之地,凭借便利的高铁、高速公路等,可较为便捷地与杭州以及上海等较大能级都市圈进行联络,为发展旅游提供了极佳的区位条件。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区位图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交通区位图

2. 自然环境

西溪南村虽地处皖南山区,因系盆地地貌,方圆数十里一马平川,堪称歙州之上第一平原,农业资源极为丰富,是宜农、宜牧、宜工的综合发展地区;由于近倚黄山,千峰万壑,溪泉众多,水源十分充沛。全年四季温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型,主要降水集中在早春和梅雨季节,伏秋多旱,全年日照955小时,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24天;年主导风向是东北风。

丰乐河河面宽阔,水量丰盈,河畔保存着皖南最完好的天然湿地枫杨林,为江南较为独特的乔木湿地类型;村前屋后分布的竹林和菜园也使村庄田园风情浓厚;村内有千年银杏树、五百年桂花树、二百年罗汉松长旺盛,独具观赏价值。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村貌图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植被资源图

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评审结果,徽州区西溪南镇荣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西溪南留下丰厚的水利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丰乐河绕西溪南村而过,上连黄山南麓,下接新安江支流练江,远贯钱塘江入东海,水面平缓,水流清澈。自宋朝起丰乐河上便兴建起多条农田水利设施,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现仍保存良好,村内有雷堨、陇堨、条堨三条人工河渠。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水利设施

西溪南村水利设施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古村落保存较完好,传统街巷结构完整,至今保留明代建筑10多处,清代民居100多幢,其中老屋阁和绿绕亭属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徽派古代建筑的先驱和典型。同时,西溪南还是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荟萃之地,徽州园林的精巧风雅在这里可见一斑,而今西溪南十园中的“果园”、“野径园”仍然风韵犹存。

西溪南古徽州文化氛围浓厚,在徽墨、戏曲、雕刻、碑帖上均独树一帜,亦是中国收藏界的圣地;徽州非物质文化与自然人文、物质文化相融合,是彰显徽州文化“活化石”,形式多样,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俗,其中碑帖文化最为珍贵。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历史街巷

西溪南村历史街巷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老屋阁和绿绕亭

三、现有发展模式

1. 发展过程

西溪南的旅游发展发轫于私人资本借助黄山市百村千栋工程对小规模建筑进行改造。之后建筑主人通过其在深圳的朋友以及在西溪南苑接待的文化名流将村落的名气推广出去,这吸引了华为高管以及太长地久影视公司老板等人在西溪南建造精品民宿以及摄影基地,进一步扩大了该村的名气。

当地政府未急于进行单一的旅游开发,而是基于国家政策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将西溪南定位为创意小镇,在古镇旅游+创意产业双轮驱动的复合小镇的思想引导下,意在将西溪南打造为集商务办公、社区交流、生活配套、加工制造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

2. 发展模式

村庄现采取村集体土地入股+引进民间资本建设+长期租赁招商运营的发展模式,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培育文创产业及旅游业。现已带动周边312户群众增收,2018年已增加村集体收入达25.2万元。西溪南古村落多见各类民宿,在保护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围绕着居住功能结合多种活动形式展开,现民宿改造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A. 民宿+设计交流+公共服务,如梦溪会馆;

B. 民宿+徽州手信,如溪香·花园;

C. 民宿+艺术家驻留,丰乐草堂;

D. 摄影+书画,如蔓园;

E. 创意设计+记忆寻味,如荷田里。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西溪南村现有项目分布图

四、现有模式测度

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我们发现村落空心化较不明显、村民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村落的原真性保护较好。为了使西溪南现有模式评价更加可观具有参考性,我们利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计量模型分析。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得知村落开发模式的确立必须是潜力和现状的组合,衡量二者的组合和差距可以定义所处类型,而传统村落有三大属性分别为本质的聚落属性,附生的遗产属性以及衍生的的旅游资源属性,因此我们根据现有文献中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李连璞,2013),对三大属性进行矩阵分析以对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最适合西溪南村落的发展模式。

五、评价总结

(一)创新驱动,规避同质

区别以往绝大多数的古村落开发模式——观光景区型,西溪南村利用创意特色小镇的理念,规避了与周围众多徽州传统村落的同质竞争。

(二)深挖文化,多元开发

西溪南的古建保护与利用不是单一的居住功能改造,而是传承与创新当地的传统文化。西溪南自古就为文人商贾旅居之地,西溪南的民居在当今的发展中定位为艺廊以及高等级商业办公会议场所,既重现了其历史的繁荣之景,也拓展了传统民居的用途。

(三)衍生产业,富民强村

西溪南村在目前的发展规划中,并未单一发展旅游业,而是基于现有各式民宿开发形式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发展了徽州特色手信、有机农业种植、研学产业等众多产业,为当地提供了众多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当地的居民的收入水平,也避免了村落的空心化,真正实现强村富民。

(四)顺应潮流,后劲无穷

该村的旅游发展也区别一般观光型旅游,而是顺应了现在全域旅游的大趋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这种发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也保持了古村静谧的特性,在未来发展的后劲极大。

(五)自下而上,圈群带动

在西溪南村的发展动力是自下而上的,该村也是由外来资本和市场挖掘出来。该村的名气传播也有别于一般广告等媒体宣传,而是通过相应圈群的带动效应,达到村落开发全面开花的态势。

参考文献:[1]李连璞.基于多维属性整合的古村落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历史文化名村为例[J].人文地理,2013,28(04):155-160.

后记

在城镇化的威胁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在西溪南村这一案例中,我们觉得问题的关键可能是正视城镇化,不再将城镇化看做乡村振兴的对立面。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部分乡村的消亡在所难免,也不必去惋惜,至于这些传统村落,它们自有其独特性,也因此有它存在的必要性,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掘它,或许是不是可以有些改变有些创新?……在今后的村落振兴和传统村落保护中,我们要正视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要正视城镇化,正确看待乡村和城市的二元关系,关键也在于要加强民众的文化自豪感。

——“寻梦乡村”团队

图片&文字:“寻梦乡村”团队

编辑&修改:郜聪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他山之石|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适宜性调研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