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推一篇A梦君的投稿。文章写得非常有趣,讲的都是我们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常常遇到的事情(哎,多么熟悉的华师大后门啊,现在应该都拆光了吧)。不过,更有意思的是文章提出的这个问题:“”斤斤计较的上海人,去了哪里?“ 印象中,“上海人”的形象一直是一类典型,而“斤斤计较”正是其中的一大特质。不过,区别于全国人民对这种“斤斤计较”的厌弃和鄙视,本文的作者,却呼唤“斤斤计较的上海人”,因为这种计较的品质,可以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在这里,“计较”的似乎不再是蝇头小利,而是对公共秩序和消费生活应该如何的一种坚持。 不知你是否认同本文的观点?在你看来,这样的“计较”有效或者有意义吗? 欢迎投票、发微信或邮件表达您的看法! 斤斤计较的上海人,去了哪里? 文/ A梦 君 又提上海人,不免会引起一些激烈的争论。所谓上海人,我并非单指上海“本地人”,而是泛指60、70年代的老上海人,80年代的上海人及定居上海的外地人。在这座城市的人,多少有一种“斤斤计较”的精神,是一种不妥协、不服输、不轻易放弃的精神,用在正确的途径,可以让城市提升她的素养。用在生活中,可以勤俭持家,会过日脚。当然,有时候斤斤计较有那么点小气、抠门的意味。但在我印象中,一些上海人斤斤计较的习惯,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好。 但如今,这些精神正在消失殆尽。 想计较又不计较 文明秩序的瓦解,多半在于漠视。 前几天回家一趟,进家门没多久便传来巨大的装修噪音,那是冲击钻头凿墙的声音,噪音源头的位置正好是我父母的卧室,论分呗起码有90-100,况且这天是周末。 上海对于装修时段我记得是有严格规定的,周末一般不准装修扰民,但倘若邻里和睦、彼此谅解,那么上午十点后至下午五点装修,我想也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显然这户人家的装修队或者户主不在乎这种事,不打招呼,也不认为这有何问题。 于是我问父亲; 我:“这家人怎么周末装修?” 父:“是啊,吵死了”(我父亲有一只耳朵是听不清的,都嫌吵) 我:“有投诉过物业?或者跟他们说过么?” 父:“这个有撒好说的啦?” 母亲“算了,让他们早点装修好么算了” 我:“那不是要吵死人了?!” 父:“算了,毕竟是邻居,关系伐要搞僵掉” 我:“……” 显然,我爸不是“计较、顶针”的人,不然恐怕会在冲击钻响起的第一声冲过去,找对方理论。在他的人生中,许多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算啦”。那么,结果是有一家住户开始周末装修,就有第二、第三家开始了。 倘若你去投诉第二家,他可能会说:“喏,你看人家不也是…..”之类的。但如果第一户成功的被阻止了,再整治第二、三家的话会容易些,久而久之整栋楼或许会建立起“周末不许装修”的潜在秩序。 如果有一户居民开始对楼道内的不文明产生抗议,再有第二、三户表示支持,那么正能量则会得以延续。相反,如果一户提出得不到支持,那么这栋楼恐怕会越来越糟糕。 计较插队,市井里的学问 想在老阿姨面前插队?啊呸!老城厢里的阿姨妈妈是不允许的! 假如身处上海,或许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明习惯、良好的社会风气,但是这些优良的品质来源于哪里呢?我觉得有很多是来自早些时候,在上海的人民(并非特指上海人,而是所有在上海,对城市人文素养有所期待,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坚守的人们)所慢慢建立起来的。而正是因为这种“斤斤计较”才有了今天许多“秩序的建立”。如果你在一队上海阿姨妈妈队伍里插队,你试试会有什么效果?她们大多会一同指责插队的“异类”,这一方面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公德心的体现。 在浦东三林地区的邵稼楼,著名的下沙烧卖店门口,我曾亲眼看到一个上海老爷叔企图插队,他自作聪明的还想和我身后的一位上海阿姨“打招呼”,轻轻说“哎哟,我老娘年纪大了,帮记忙好伐?”,我本以为这位老阿姨要妥协了,谁知道她坚定的说“排队去,后面那么多人排着呢”。结果老爷叔灰头土脸的乖乖排队去了。我觉得遇到这种情况,往往老阿姨的这种行为会被人看做是“不留情面”或者太过计较,但曾经几时,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教育”出来的。 还有次我在杨浦区定海桥的强强熟食店去买熟食,同样也是一排老阿姨,叽叽喳喳闲扯家常,前后不认识的人,几句话一搭脉,居然就可以聊开了。但是,当忽然有人想要插队时,整队突然间保持高度警惕,齐心协力抗议叫起来:“喂喂,哪能好插队额啦!”,一位喊起来后,后面的跟着喊:“就是,排队去,排队去!”。于是,插队者迫于压力,只好排队去了。当然,在这其中不乏也有上海人插队的,默默移到队伍边上,假装聊天随后借机就排到了队伍中。这种技俩比起直接插队更可恶。 但是,如今当我在外来人口相对密集的闵行区排队时,却不见了这种“斤斤计较”的声音。在这里一条队伍中往往零散的排着几个上海老阿姨,其他则是外地人。当然,外地人也并非不懂排队,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守秩序的,但总有几位会默默插队。如果这里有人插队,则不见老阿姨们气势汹汹的要求人家排队去,而是默不作声。 相比上海中环以内甚至市中心的地区,城乡结合部或者郊区的人群结构更为复杂多样化,而大家从全国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居住、生活时,由于不同地域性而变得彼此“独立”性很强,显得更难团结针对一些破坏社会秩序的事情。 现在的人们并不关心上海当地“秩序生态”的建立或维护,上海人也呈现出一副“管不好了”的势态,更别说外地来沪的人们,大家而更注重自己有关的利益。而在一些外来人口复杂,流动人口较多的地区,这种情况更多见。人们对于一些不文明现象,或者秩序的瓦解显得格外“宽容”。 计较服务业,桑活要清爽 不要辣就是不要辣,覅要捣糨糊。 上海人的挑剔和疙瘩是比较公认的,看做是“作”也可以看做是“斤斤计较”。打比方,倘若一桌未收拾干净,可能会先让服务员收拾好,再入座。当然,对于现在如此拥挤的城市,恐怕如今还是先抢占了位置再说。而对于菜品的要求,也会挑剔“太咸、太甜”,总之一有不满的地方,就立马和服务员沟通。 早几年,沪上餐饮还有不少上海服务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是一批早早就业的年轻人,外地服务员相比本地服务员,多一份耿直,也少一份圆滑。“看山水”是不少外地服务员不懂的门槛。现在计较的客人一看服务员“拎不清”,立马台子一拍,甩出一句“叫那经理过来!”。我遇到几个例子蛮有劲的。 一次和朋友在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金沙江路上的阿牛嫂吃饭,阿牛嫂大家晓得伐?现在上海开的不少,菜色重油偏辣,口味还行。但偏偏同学对辣椒过敏体质,吃 不了辣。他店了一份“酸辣XX饭”点餐前,反复关照服务员说自己体质问题,吃不了辣,不要辣椒。服务员在忙碌中连声应道,结果呢……自然回头就忘,上来的饭上,扑满了薄薄一层辣椒。 然后他就不开心了,开始埋怨起来,让服务员将辣椒去掉,服务员一看上面的辣椒傻眼了,估计是心想“这怎么挑?”,加之当时晚饭高峰,忙得不可开交。但好在第 一次也帮他收进后厨去了,但是偏偏再次端来时,依旧辣椒不少,看起来像是“意思意思撩掉点辣椒”,然后我朋友开始抗议了,不过并没有和服务员激烈争执,服 务员是为年轻人,有着一头“杀马特”发型,矮小但却手脚敏捷,他苦笑答一句:“喔唷,大哥你就吃点辣呗”。朋友听了哭笑不得。 当时,这场争论成了店里的娱乐项目,大家都在看热闹。一方执意不要辣,另一方太忙,也没空解决。结果是不了了之。这事当时我也想过,觉得我朋友太疙瘩,吃点辣会怎样?况且,大家都在看着我们有点伐大好意思。但是,回过头想想,明明事先提出过的要求,却被忽视了,继而还不当回事,这可以说是“欺骗消费者么?” 你还别笑,“明明要小份的,却上了中份;明明要靠窗的座位,提前预约了,到了餐厅却是厕所边的位置;可乐要求去冰的,结果依旧满满一大杯冰块。”你是抗议,还是“算了,算了?” 如果上海大部分人都选择“算了”,上海的餐饮业质量也就下降了。 另一次听到事情,是在浦东某偏僻的丁字路口,当时去办点事,结果听到一段八卦。路边的一家贩卖蔬菜的小店,先是一位上海老爷叔骑着自行车,跑来买菜,结果东 挑西拣,发现不是个头不大,就是有些打了药水的。(我也不知道他为何那么懂挑菜,很会分辨)挑菜时,菜店老板娘笑脸相迎,递这递那的。结果老爷叔一样没 买,还抱怨菜不新鲜等等就走了。老板娘默不吭声,独自继续理菜。不一会儿来了位估计也是熟客的外地人,老板娘开始吐槽起来。上海人就是精明,挑剔的不行。 言下之意蛮“计较的”。 聊到这里,我到希望现在不管在上海的人来自哪里,大家都可以在各方面“斤斤计较”起来,工作也好,学习也好,对待一些不合理,不好的秩序一定要计较起来,你们觉得呢? A梦君,学计较 谁楼下乱停车,就赏你臭鸡蛋! 其实,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我不能说所有在上海的外地人不“斤斤计较”他们也有计较的时候。相反,许多上海人自己也不一定斤斤计较。有时候不计较是宽容,有时 候则是一种“消极、懈怠、懒”的状态。而每个人“计较”的重点又不同,比如我很计较家楼道里的环境,一有人随地丢烟头,就很气愤。一有人在楼道公共空间大 声喧哗,我就很计较。 家里楼下门口乱停车,刚开始贴纸条好言相劝无用,投诉物业无门。OK,那么我就送你臭鸡蛋,半夜悄悄楼下一丢,啪-效果奇好,从此不见那辆乱停车的了。有时候善意的提醒不如一记耳光有效,对于有些人来说。 – END –